走进实践深处审视休闲文化建设的导向

2019-09-25 01:22陈肖威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休闲新时代

陈肖威

摘   要: 2019年第8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给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旨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首先解决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可根本、简要地概括为:走进实践深处、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的中华民族亲历文化律动演绎中强根铸魂的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 休闲; 休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9.03.004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of Leisure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CHEN Xiao-we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94, China)

Abstract: The 8th issue of QIUSHI magazine in 2019 published an important article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ntitled “a country or a nation cannot live without a soul”. As for the cultural art,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ork , higher requests are put forwar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mphasize that if we persist in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first solve the problem of who creates and speaks for whom. This can be fundamentally and briefly summarized as follows: Go into the depths of practice, take people as a core,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he Chinese nation experienced the problem of strengthening root and casting soul in the cultural rhythm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new era; leisure; leisure culture

文化是一個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出现各种异化价值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同时伴随出现各种庸俗、低劣质量的文化现象,这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左。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如何把当今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相协调,是文化建设领域重点探讨的课题。笔者拟就文化建设中的“休闲文化”这一块且表现最为风靡的现实为题作些许积极探讨。

一、休闲与文化

(一)休闲释意

“休”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它的本义是人依靠在树下休息。“闲”解释是“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是在门外竖起栅栏之类的东西,表明一种界限。两者合一,也意味着既要休息,放松自己,也要注重道德、法律的规范来放松自己。人们对休闲意境的追求可追溯到千年前,古人在对美好的祖国山河、田园风光、闲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中华文化瑰宝——古诗词中处处可见可感,最负盛名的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所作的田园诗系列,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还有其他的古诗,如《春居》里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秋江独钓图》里的“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南北朝时期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在古人的古诗描绘中,无论是对山川的热爱、对风景的欣赏还是对淳朴生活的向往、休闲情调的追求,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人追求自由时间和行为、长久幸福生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马克思著述中为无产阶级争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是有背景可考的。它是基于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整个社会财富占有及人格人性及至社会地位都严重扭曲的时代,故才有马克思为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真正意义上的占有和复归。代表一个阶级继而拯救全人类的呐喊,亦然是两大对抗阶级在漫长的胶着争斗中殊死搏击的根本所在。然“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出自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名句,其实乃蕴涵着一种至高的境界:自由意味着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 。秩序是自由的保障,越追求自由,就越需要秩序。秩序的要义正是为了每一个人,马克思博大胸怀的终极落点亦在这里。

“休闲”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社会,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古罗马哲学家的著述里均有关于“休闲”的论及,如亚里士多德的“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利用休闲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3]和柏拉图在《理想国》对正义、道德、公平、教育、和谐社会的描述,无不渗透对休闲生活、休闲情境的向往和追求。现代“休闲”思想的鼻祖是美国的凡勃伦,著有《有闲阶级论》,通过上层社会人群对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人类心理现象等描绘,尝试分析“休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关系。近代,在马克思的著作里虽然没有关涉“休闲”语义的直接论证,但为争得工人缩短劳动时间并为其他技能的习得创造条件、则无可辩驳地体现出予人类的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情怀、人类社会的和谐追求等理念无不渗透着“休闲”的思想光芒。其影响亦贯穿于几个世纪世界格局的变迁中,马克思亦无愧近代休闲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综上所述,无论是已流逝的远古,还是尚未经受的未来程度更高的宇宙文明人们不可能不继续思考,那么到底“休闲”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呢?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并必将构成意义存在的一种方式。时下的理解: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4]可见,休闲的理念既与物质文明建设有关系又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系,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富足,越来越多的供人们消遣的活动,但人们在休闲行为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精神建设类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理念缺失、腐朽思想泛滥等问题。所以说休闲思想的本质应该注重精神文明的引导,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使人们对生命的珍视、敬畏变得更加崇尚和有质量。再说,注重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持续深化对休闲思想的研究,针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各种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瓶颈,更要从休闲思想的渊源角度从物质文明得以满足全社会生活需求(生理的心理的,不断持续地活出自我,不断更新和提升生命的精彩与样式)从中去寻觅有价值、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遵循规律,以期获得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休闲理念。

(二)休闲与文化共生

“文化”的概念解释至今多达两百余种,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这样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5]“休闲”的概念既是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文化也是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产物,因此,休闲与文化有共生性。

文化是休闲的载体。休闲专家马惠娣曾说:“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熏陶、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善人的生命质量。”[6]休闲是一种思想产物,以文化形式和文化层次作为载体的。

可见,休闲与文化的融合是人们在可支配的时间里,不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进行创造、重构并在此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导向、行动行为的。不言而喻,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精神文明的建设被重视,应该说与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构好休闲文化建设全新的向往和平台,是一个需要不断动态跟进的课题,和国家战略布局要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新时代与休闲文化建设

新时代,主要指我国发展已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发展到新的阶段,诸如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国家综合实力空前提高,但同时也看到发展中出现不少的短板,如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意识形态多元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7]主要矛盾转化亦绝对是依上述现实的变化考量使然。实践不断推促人们需求欲念层级每每提升,进一步印证西方马斯洛“需求理论”既是一种卓识,亦是一种必然。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休闲文化的主导和引领

1.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休闲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道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何谓意识形态?他是一种上层建筑的反映时代特征的人的思想、价值观、观念、文化的总和。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的学者,法国的思想家特拉西,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马克思主要在上述哲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批判他们的“唯心论”的意识形态的观点,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并不断完善其他特性,如历史性、阶级性、开放性等。[8]

从国际背景来谈,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网络信息化等都不同程度地随经济基础起舞而影响社会人“三观”视野及生产、生活方式跃动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凭借超强的经济地位,推行所谓的强权意志,不断地用他们的所谓核心思想“普世价值”、“自由”、“民主”、“正义”等观点来蛊惑世界,甚至不惜施行最卑劣的强盗手段干预主权国家的内政或以战争恐吓颠覆他国政权,动辄以经济、政治、外交、信息手段疯狂围剿不合自身利益的弱小国家或地区,通过各种渗透,“和平演变”来达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行径。长此以来对我国多以“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横加指责,近些年,更有升级,即染指“台海问题”、“南海问题”。要么就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要么就试图唱衰中国”,“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其险恶用心,可谓歹毒至极。

从国内背景来谈,随着改革开放多年,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人们思想观念的困惑、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劇增,社会安全系数一再突破,频超发展中国家社会安全警戒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区域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腐败问题,都会导致部分人对国家公共政策、党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抑或持否定的态度,在新时代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多了,社会问题的长期积累亦会出现部分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漠视和不认可。

不管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因素,都已暴露各种离心因素、各种困惑、各种障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必要的重视和关注。

2.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休闲文化发展的引导。休闲文化建设是与人们在生命状态、思维模式、行为导向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在休闲文化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人们在闲暇时间里会进行娱乐、运动、交友、观光游览、学习等良好行为,越是这个时候,越容易滋生社会不良习俗和行为乘虚而入的缺口。如吃、喝、嫖、赌、抽。还有坑、蒙、拐、骗、赖。权钱、权色、权势交易。演艺圈的潜规则、地方恶势力的杀人越货、屡禁不绝的传销组织、丧尽天良的人口拐卖等。都会从负面吞噬健康的社会肌体,会造就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这说明强调实践过程休闲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有很鲜明的针对性。何况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习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实现中国梦即以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以体现“人民中心”思想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通过讴歌人民群众,讴歌党的领导、讴歌中国改革持续向纵深发展、奉献更多精致优良的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添加正能量。在宏伟目标下我们的动力更强劲,凝聚力更坚实,国家更强大,人民生活愈加幸福,更加以情感人、以理动人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就包括全社会、全地域、各民族及任一历史、地理、或自然形成的城市乡镇布局。和“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道理一样,文化领域,让其彼此与共,充分透明地共享在一个大家庭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文明具有互鉴性,城市、乡村本来意义上就无籓篱。人文素质亦本不应该有差异,中国社会是这样,扩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这样。

加强人们的休闲教育。休闲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物质财富体现休闲有效的空间和场所,包括系列技术设施,因为这不仅仅在于为社会群体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更在于为他们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们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皈依。[9]说明休闲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这种教育,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达成一种文化自觉,休闲教育要立足新时代的背景,融入新时代的发展格局中,同时要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长远规划里。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意味着休闲教育要积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导向和体系,引导好社会各主体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行为导向。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意味着休闲教育要处理好休闲教育与休闲文化构建、国家休闲体系建立等大系统中的关系,全局和局部处理既要有大局观,把休闲文化和国家治国理政现代化发展中有机统一起来,又要有局部差异,休闲文化是有地缘性、民族性等差异,允许擅其所长,创新特点到极致,切忌整齐划一,文化的传承固然要不断地推陈更新,但也免不了要有不可或缺的传统留存和承继。处理好这些关系,休闲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小康社会、服务全体人民。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休闲文化的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累、沉淀而形成引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深沉的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竞争中重要的文化法宝。习总书记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0]

1.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休闲文化的根和源。休闲文化的发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引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休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古代的社会形态、人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来看,休闲文化的基因无处不在,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而“小康”这个词的出处就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夕绥四方。”意思是老百姓终日劳作,希望过上安康的生活。加惠中原,安抚四方。说明在西周开始已经有体闲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和准则的观点。“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说明在中国封建帝制下统治阶级的民本情怀虽有对重视民众有一定的认知,但终究仍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11]中国古代的汉唐盛世,是国力昌盛、文化灿烂、科技发达的时期,汉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而唐朝则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称。而唐宋时期,又是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三个朝代都政通人和,文化更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壮大,而休闲文化也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长足发展,甚至风靡域内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休闲文化的物质之根。现代休闲文化的发展一是注重心情愉悦、在精神上获得慰藉,二是体力上的放松,在辛苦劳作后获得体力上的舒缓、更追求健康。传统文化在现代人休闲放松的过程中提供了多种重要的载体,如在传统文化中衍生出的古代建筑、科技、琴棋书画、文学、民俗等各种中华文明。像北京的四合院,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有一进、二进、三进等布局,内有院落可以养花植树、饲鸟养鱼、观景闲聊,表达了人们追求家庭幸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南方则有安徽马头墙为代表的徽式建筑,还有各种雕刻、天井,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据说高高的马头墙是为了防火之用,南方民居紧密,怕有火灾后迅速蔓延他家,高的马头墙就可阻挡火源,还有高高的天井,当时徽州商人富裕,家财万贯,而为了防盗建筑又是高大封闭的,为了更好地与大自然接触,就开了一扇扇高高的天井。民居建筑不仅美观、坚实、实用而且蕴含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人文理念。这些流传下来的建筑群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游玩、观赏、休闲娱乐的好载体。

除了古代建筑,琴棋书画等文学成果也是现代人建设休闲文化的重要载体。唐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唐代出了大量诗人,有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有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有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唐朝的书法也发展到顶峰,上至皇族下至平民,都喜欢研习,唐朝的书体已发展至完善,即偕、行、草、隶、篆五体都得以发展,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12]更是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李阳冰、张旭、怀素等人,还有皇帝唐太宗也是一名书法家。同时也出了大量书法理论作品,如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等,李阳冰的《三坟记》等。唐诗和书法的繁荣发展其实展示了唐王朝经济发展高度发达、军事强盛、社会秩序稳定、文化先进等社会形态,说明了国家越是繁荣发展,科技与文化越是发达,并给当今人们的休闲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艺术源泉。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重要手段,唐诗的丰富内容中,特别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作为童蒙诗歌选本,流传至今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唐诗结构清晰、语调匀称、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一直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最佳读本。所以诗词书法绘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提供独特的载体。

除了这些,还有传统文化中的习俗,也发展成为当今人们建设休闲文化的重要载体。习俗是传统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映射和反映,它包括物质文化生活,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社会文化生活,如家庭、亲族结构,婚丧嫁娶习俗;还包括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语言特征、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13]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习俗,是一个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无论离家多远,游子们都要回到家人身边,与亲人团聚,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好起来,早已过了在春节时才能吃上肉、穿上新衣的时代,当今社会,如何过的开心、过的有质量才是人们在过年时想到的,今年春节假期,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开展“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从大年初一故宫游客同比增长42.9%开始,7天里严格限流的情况下,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已经到了 “一票难求”的程度。其实不仅仅是故宫博物院,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比例达到40.5%。[14]2019年春节古城西安数千米之大道承办的“西安年最中国活动”装饰别具一格有穿越时空之感,特别是晚上游人如织即便春寒夜风习习,四面八方的游客仍是如痴如醉尽享不夜城的流光溢彩,欢欣和快乐。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了解不断在加深,对文化的渴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我国地域宽阔、民族众多,除了春节这个习俗外,还有其他不同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还有传统民俗,如农耕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中医中药文化、民间工艺文化、民间竞技文化、居住民俗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彰显全国各地饮食特色不胜枚举,彰显地方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林林总总,这些传统习俗也已成为当今休闲文化的一部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休闲文化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13]这些思想文化既蕴含着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智慧又蕴含着治理国家的重要启示。概括儒、道、佛的精髓,儒家以倡“忠恕”为要,旨在达成纯心养性,道家推崇“感应”旨在养成修心练性,佛家倡导“慈悲”旨在皈依而明心见性。彼此蕴涵的博大与精深不仅启迪我们要经久地去体会和感悟,更昭告世人要妥妥地保护好这些难得的民族瑰宝和财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休闲文化的重要思想道德资源。古人注重休闲,多以融入自然而益生,今人酷爱休闲则属于千百年实践修行和历练的升华。在全民大健康时代,已经无需再刻意去赘述。人们的认知不再从前,越来越多的人淡化金钱对人的束缚,而去积极调整心态,分享造物主赋予我们生命的分分秒秒,只要能健康地活着,这便是千金亦难抵的财富。有了这种理念,休闲无疑会成为未来人类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种类亦会越来越细化,满足不同的种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习俗的人消费,使之在休闲过程中缓释人精神上的过度疲惫,消弭人生的负面情绪抑或终生缺憾。这亦是人类在几经包括观念的剧烈抗争与更新及对财富健康与生命关系的彻悟后不可逆转地关于生命法则的重新认知和走向,当然更需要以明德来统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把持。

三、休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归述

休闲文化建设应注重政治性、和谐性、现实性、生态性等原则。

1.政治性是指休闲文化的发展是以国家发展大局,在党委集中统一领導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要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把休闲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部分。休闲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地域性、民族性等个性的体现,比如在城市和乡村发展休闲文化就有很大不同,实施起来不无这样或那样的难度,实践过程不妨参照环境治理中的网格化模式可能会功效倍增。加强党的领导,还要辅之以制度的力量约束人的行为。在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下,加强民主执政、持续改革开放、推进制度建设来保障党在社会事务发展中起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构建好新时代休闲文化的建设体系。

2.和谐性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组织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发展休闲文化时就要注重这四者各自的和谐与四者之间的和谐。和谐是社会文明的一个价值体现,也是构建优质休闲文化质量的一个价值目标,休闲文化建设注入和谐理念是体现着“尊重”的思想,尊重国家、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等思想,休闲文化与和谐思想的融合,牢固树立人和自然一体的理念,深切体悟“四大关系中被凸显为首要关系的实质所在。休闲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和谐是社会文明的特征,两者融合会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也闪耀着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等的思想理念,继承传统文化里的和谐因子,把和谐的理念融入到休闲文化建设中,例如注重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原则,让每个国人都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标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标准。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和全民共享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追求共同享有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加大构建休闲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人人得以共享休闲成果,并在休闲发展中提升国民的各种素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的转变意味着人民的需求更多了,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人们更需要安全的、环境美丽的、文明的、公平的、有文化内涵的休闲文化环境。这更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和创新,让良好的传统文化因子影响下去,既要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遗产又要保护好非物质遗产,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理念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当今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4. 生态性就是休闲文化建设中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生态哲学学者包庆德指出:“要倡导建立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良性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它可以通过人类群体所持有的生态行为规范、生态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感情,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加强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德的全面完整的发展。”[15]休闲文化发展要合规律,也要合目的。也就是说不管早期的开发打造,还是后期的投入运营或者创新发展都不可忽视这两个原则。总的说来,在新时代,休闲文化的发展也要立足于当今时代,不能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相悖,也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而言,也是需要我们严格审慎对待且须臾不可懈怠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李春生.心境与自然的融合——古诗中的休闲意蕴[J].殷都学刊,2004(19).

[3]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1998(3).

[4]孙凯飞.文化学——现代国富论[M].北京:经濟管理出版社,1997:23.

[5]泰勒.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马惠娣.未来1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J].齐鲁学刊,2002(2):9.

[7]文丰安.论党内监督工作的历史经验、问题呈现及发展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9-24.

[8]闫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9]刘海春.休闲教育的失位、错位与归位[J].自然辩证法,2007(4).

[10]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EB/OL].人民网-教育,(2014-09-25)[2019-04-28].  http://edu.people.com.cn/n/2014/ 0925/c1053-25731131.html.

[11]卢长怀.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12]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3]向怀林.中国传统文化要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14]侯隽: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紫禁城里过大年[EB/OL].搜狐网,(2019-02-18)[2019-04-28].http://www.sohu.com/a/295499216_467340.

[15]包庆德,叶立国.生态休闲与休闲经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

猜你喜欢
休闲新时代
山地景区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发研究
论清新休闲旅游名城形象构建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