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9-25 04:56林玉芸杨友漫郑凯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林玉芸 杨友漫 郑凯民

[摘要]目的 分析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11日~2017年5月31日的2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管理;选取我院2017年6月1日~2018年8月26日的2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工作能力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工作质量评分、工作能力评分、综合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科护士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改善护士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急诊科护士;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7(c)-018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nurse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28 nurse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1, 2016 to May 31,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who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Altogether 28 nurse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1, 2017 to August 26,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o were given 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The scores of work ability and mental st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work quality score, work ability score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score in the nur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anxiety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in the nur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for nur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an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work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stat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erarchical nursing management; Nurses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 Application effect

急诊科是医院中较为重要的科室,是负责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场所[1]。在急诊科室中,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且病情进展较快,这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有较大的挑战。在急诊科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由于护士的学历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工作态度不同,导致在对急诊科患者进行抢救时容易出现多种医疗纠纷和突发性事件,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抢救效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医院要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管理工作,以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升急诊科的抢救效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11日~2017年5月31日的2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对照组,选取我院2017年6月1日~2018年8月26日的2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名,女26名;年龄18~40岁;平均(32.46±3.27)岁;学历:大专8名,本科20名。观察组中,男2名,女26名;年龄19~41岁,平均(33.31±3.30)岁;学历:大专7名,本科21名。两组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护士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排除标准:中断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接受常规管理,制订急诊科工作规章制度,要求每位护士均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定期对护士的工作进行检查。

观察组护士接受层级护理管理,具体如下。①层级设置:将急诊科的所有护士进行分组,分为5个不同层级,分别为助理护士、初级护士、中级护士、高级护士、专科护士。助理护士需要掌握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协助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与病床单元管理,对需要留观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初级护士要完成所管区域患者的输液工作,并需要参加危急重症患者的分诊工作和抢救护理;中级护士主要负责危急重症患者的分诊护理、抢救护理和输液患者的疑难穿刺;高级护士主要负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专科护士主要负责专业发展能力和新技术的指导。根据护士的层级设置、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学历和工作能力等,将所有护士进行分组,由专科护士担任组长。所有护士严格遵守和落实8 h工作制和24 h负责制,将护士进行合理配置,并确保护士相对稳定,使层级护理管理得以有效实施。②各层级工作制度标准的制订:在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时,应制订急诊科室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将急诊科常规仪器的使用、保养标准等宣传资料进行公开张贴,以使所有护士均能掌握仪器的使用规范;制订急诊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证科室的各项工作均具有规范性。③对护士的培训:对急诊科所有护士进行工作培训,高级护士对中级护士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急诊科室的优质护理、专业发展的动态等知识,并结合临床中的疑难案例进行讲解和总结,向所有护士讲解疾病所涉及的新知识、新进展;中級护士对初级护士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专科以及鉴别诊断的内容;初级护师对助理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④岗位负责制和分工: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1、2、3、4级,并根据患者的分级情况对患者实施区域划分处理,危急重症为1、2级患者,其需要进入红区抢救室;急重症为3级患者,需要进入黄区抢救室;普通急症患者为4级,需要进入绿区诊室。红区患者的急救协调、气道管理等工作由高级护士负责,黄区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由高级护士和中级护士进行负责,绿区患者的巡视和病情评估工作由初级护士和助理护士负责。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护士的工作能力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并进行对比。工作能力评分标准:对护士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进行评分,并结合抢救技能、常规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安全管理以及相关物品管理等对患者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分;综合能力评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模拟病情判断(10分)、基础护理操作(50分)、护理记录(10分)、急救技能(10分)、组织协调(10分)、医生配合度(1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的综合能力越强[3]。心理状态评分标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护士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的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越严重[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工作能力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护士的工作质量评分、工作能力评分、综合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急诊科室主要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科室,其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在急诊科室中,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较快,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需要对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抢救效率[5]。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每日所面对的危重症患者较多,并且工作较为繁重,导致护士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均处于不良状态,这使得护士的工作质量较差,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救治,并且容易出现护患纠纷[6-10]。

医院要对急诊科护士实施合理的管理,以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产生,并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11-12]。本研究对急诊科护士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护士进行层级管理,根据每位护士的实际能力进行工作安排,这有效提升了护士的工作质量;通过积极的培训,提升了护士的护理知识;通过分组将不同层级的护士进行搭配,有利于整个团队工作质量的提升,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可根据繁忙与空闲时段合理安排护士数量,在满足了临床需要的同时也保证了护理安全与质量;在分层级培训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的护士进行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的培训亦有所区别,其层次与职责更加分明,护理质量控制变成了流程控制,这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13-14]。

有研究显示,层级管理模式也是临床护理干预中较为常见且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干预手段,其能够有效实现护理人员的分工明确,还可以有效避免既往护理模式中所出现的责任不明等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较佳的稳定效果,尽可能地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15]。另外,在进行层级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不断提升,知识面不断扩大,使得其护理干预水平、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得到较佳的提升效果,进而达到显著的临床疗效,还可发挥出较好的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的后续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病情。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的工作质量评分、工作能力评分、综合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科护士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质量,改善护士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燕,王雪娇,冯冰霞,等.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 14(5):702-704.

[2]叶凤丽,赖文娟.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型在急诊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30):3752-3754.

[3]刘金金,史萍萍,凤美蓉,等.专科核心能力模块在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2):134-136.

[4]刘晓梅,马运苗,王晓娟,等.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5):64-67.

[5]刘玉峰,闫素蕾.抢救案例分享在急诊护士能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1):3083-3086.

[6]张伟,陈永惠,耿丽娟.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 32(14):1041-1044.

[7]李婷,姜艳.急诊科护士人文护理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4):1877-1881.

[8]袁又圆.护士工作压力管理在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4):159.

[9]李峰峰.护士工作压力管理在护士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7):31-32.

[10]季巧.护士工作压力管理在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20):2553-2555.

[11]于丹.柔性管理方案对妇产科护士差错发生率及护士管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1):122-123.

[12]刘晶蓉,郭芸.人文关怀在感染科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0):1402-1406.

[13]王永芬,何平,方琴,等.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藥杂志,2016, 20(18):220-222.

[14]李雅宇.柔性管理模式在年轻护士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4):3756-3758.

[15]叶春芬,王坤玉.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4):134-136.

(收稿日期:2019-01-23  本文编辑:祁海文)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