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内容探讨中医骨伤科学人才的目标培养

2019-09-25 04:56徐西林申意伟吕航杨福彪刘旭卓张杰李小冬张晓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培养模式教学内容

徐西林 申意伟 吕航 杨福彪 刘旭卓 张杰 李小冬 张晓峰

[摘要]中医骨伤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有了较大的进步,中医高等院校骨伤专业先后成立。但是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却出现了中医骨伤西医化明显,医生群体减少,培养的人才认可度低,执业范围受限等问题,这已满足不了社会对骨伤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代中医骨伤教育面临着各种困惑。教学内容是教师讲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决定着人才知识能力的结构关键要素,因此重视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之一。目前,中医骨伤科教学要求内容上突出中医特色,但却轻视了现代骨伤学科的快速进展,造成与临床实际相脱节等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视临床的实用性,继承传统的优势;重视传统与现代结合,建立大骨科思维观念;重视现代多学科交叉,注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以上三方面对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内容;中医骨伤;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7(c)-0190-04

[Abstract] The mode of training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thopedic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the discipline of orthopedics in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However,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obvious west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eduction of doctors, the low recognition of trained personnel, and the limited scope of practice, which has not satisfied the society′s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orthopedics,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bone injury education faces various confusions.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he major taught by teachers, which determines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structure of talent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erefore,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tent is one of the cor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t present,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thopedics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which has despised the rapid progress of the modern bone injury discipline, causing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from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clinical practicabil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raditional advantages should be inherited;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e idea of big orthopaedics should be established; modern interdisciplinary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Key word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eaching content; Chinese medicine bone injury; Training mode

中醫骨伤科是中医特色鲜明的学科之一。目前,中医骨伤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有了较大的进步,中医高等院校骨伤专业先后成立。但是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却出现了中医骨伤西医化明显,医生群体减少,甚至有些年轻的中医骨伤科人才已经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而转至其他行业[1],从而使得人才不断流失,培养的人才认可度低,执业范围受限等问题,这已满足不了社会对骨伤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代中医骨伤教育面临着各种困惑。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大学教育必须遵从的目标。创建现代化的高等中医骨伤教育,使传统的中医骨伤教育从以师承教育为主转为以院校规模教育为主的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促进中医骨伤教育的发展。

但单一的培养模式使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师承教育的缺失、“临证为本、寓教学于实践”的理念淡薄导致基础知识弱,实践能力低,这已经引起了广大中医骨伤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融入传统中医教育的精髓,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已成为骨伤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但其发展迅速,涉及面广,如何认识中医骨伤的特点,避免过度西化,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教学内容是应引起关注的问题之一。

教学内容是教师讲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其决定着人才知识能力的结构关键要素,因此重视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之一[2]。目前,中医骨伤科教学要求内容上突出中医特色,但却轻视了现代骨伤学科的快速进展,造成与临床实际相脱节等问题。

教学内容是由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所决定,以“三基”内容教学为主,但如何兼顾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进展,培养出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骨伤人才,满足患者需求与医院的要求,是应引起关注的问题。对此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现论述如下。

1认识骨伤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上重视临床的实用性,继承传统的优势

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思想,在治疗骨外科疾病时同样应辨证应用整体观念,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伤科学既有中医学基本特点又有自身特色。中医骨伤治疗骨折类疾病常遵照复位固定、内外用药及功能锻炼的原则,其治病基本原则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3-4],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药物、手法、固定与练功等一整套的系统治疗体系。

相对于中医内科,中医骨伤专业用药有着自己的特点及理论体系。根据患者所处的损伤期(初、中、后期),用药相应地选择下、消、清、开、和、续、补、舒等治法,形成了骨伤病损伤三期辨证治法。根据患者损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引经药以增强疗效,局部辨证特点明显。但在教学中,三期用药往往易形成定式,用药归经体现不明显,导致一方通治所有的现象,给学生带来了困惑。从中医骨伤用药特点中加强引申,那么其用药特色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从气滞血瘀角度探讨同一部位不同组织损伤的用药特点,不同部位同一损伤的用药特点,根据原则怎样指导现代用药,这都会让学生认识到中医骨伤科的优势,增加学习兴趣。

手法是骨伤科特色疗法之一,分为正骨、理筋、脱位手法三大类。根据病史、受伤的机制作出明确判断,同时分析发病的机制,选择准确、有效的手法。在《医宗金鉴》正骨八法(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挤捏分骨、折顶回旋、推拿按摩的现代八法。手法整复与固定两者密不可分,手法整复固定技术强调经验功夫,推崇自然之妙,经过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完整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小夹板固定在取材、造型、纸压垫位置及扎带松紧度方面得到了改良和新的突破[5]。教学中如何体现骨伤科手法整复固定的优势,并将其引入实践教学则更符合中医骨伤手法教学的特点,如肩关节脱位,让学生实践手法复位感受;对于骨折夹板固定,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那么对中医骨伤手法整复固定的认识就会有初步的临床实践体会。手法的传承需要临床实践的磨炼,而现在的中医骨伤科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为辅。由于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不足,导致现在教学单位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较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这是现阶段临床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6]。

继承的核心是中医经典理论及骨伤理论的学习,中医骨伤学科逐渐西化,骨伤群体萎缩,这和对中医骨伤特色认识不明确有着很大的关系,学不致用也是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学习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明确中医骨伤的特色,指导学生认识中医骨伤特色治疗手段,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突出特色技术临床培训,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得会、能用上。此外,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够将传统的二维静态教学模式转变为三维动态教学,使教学多样化、形象化、丰富化、生动化。建立中医骨伤网络平台,通过多维立体化教学实训平台培养中医骨伤人才,或许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7-8],保证学生能更快进入临床实践,适应医院环境,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发挥自身素养,灵活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9],这对培养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医骨伤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2明确骨伤学科的定位——教学内容上重视传统与现代结合,建立大骨科思维观念

经历了几千年实践验证,中医骨伤科学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其也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那么中医与西医是否就有明确分界线呢?中医骨傷就是停留在保守治疗的方法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定位呢?培养中医骨伤人才既要沿袭传统医学的有益经验知识和科学的学术思想,又要跟踪现代骨科的新理论、新经验和新技术,这就要求既要有坚实的中医知识,又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现代骨科技术,正确处理中医骨伤与现代骨科的关系,取长补短,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骨伤科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一种有利于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完善的中医骨伤科创新型人才,就要打造新型教学团队,为高等院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改革中医骨伤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开发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10],培养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新型中医骨伤科新型人才。同时,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将传统的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理念和人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改变传统的旧观念和思想[11]。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中医骨伤的传承、发展和现代骨科的联系,确立现代中医骨伤科、大骨科的观念。

在理论方面,中国接骨学(CO)的治疗原则源于传统中医正骨,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符合骨生物学、生物力学的骨折治疗方法。欧美内固定研究协会(AO)学派早期骨折治疗四大原则为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保护血运与功能锻炼,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高峰,是世界骨折治疗的发展趋势。随着AO技术的普及,却陆续发现一些骨折进行坚强固定后,早期出现功能锻炼困难,骨折延期愈合、不愈合或再骨折等问题,因此,AO学派从强调生物力学固定的观点逐渐改为以生物学为主的观点,即生物学固定(BO)观点(充分保护骨折局部的血运、微创的理念、不再强调坚强的内固定)。BO的出现反映了西方接骨术正与中国接骨学趋近,而BO理念的提出,却体现了中医接骨学治疗理念的先进性,内容上的引申、对比能为学生提高中医骨伤理论的自信,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其背后的内涵。

在诊断方面,现代影像医学发展迅猛,已经发展为包括传统X线、CT、MR、B超及核医学的综合性学科,熟悉并掌握骨与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知识已成为合格的中医学骨伤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技能。尽管如此,就影像诊断角度而言,我们应借助而不是依赖影像学检查手段,而且传统与现代的体格检查也都趋于一致,密切不可分,这也体现了大骨科思维的观念。

因此,要更新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现代观念,在中医骨伤科传统诊断及治疗方法基础上,借助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形成以中医骨伤科理论为基础,以中医骨伤科治疗为中心,并蓄西医现代先进医疗技术的高素质中医骨伤科人才。一名合格的骨伤科医生,既要有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科专业知识,又要有现代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如生物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明确骨伤学科的定位,建立大骨科思维的观念,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增强专业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毅力与兴趣。

3明确骨伤学科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多学科交叉,注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医骨伤学是历经艰难曲折,由历代医家继承发扬到现在的集骨科病因、诊断和治疗的一门科学技术。中医药要在继承前人经验并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各个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往往是科学的创新点,而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12]。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厚实基础、协调发展、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并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实行倾斜性政策,可见学科交叉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13]。教学过程中,在对基本能力、临床能力重视的同时,对创新思维的渗透也相当重要,如中医小夹板作为骨伤科临床常用的固定器材之一,具有“简、便、效、廉”的优点,在既往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天津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方先之教授从理论上阐释了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独特优势,从而使小夹板更加广泛地应用于骨折的治疗。但由于现代医学内固定技术的冲击,小夹板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中医药特色优势被淡化[15]。

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小夹板优势的同时,应分析小夹板应用局限的原因,启迪学生借助现代医学、材料学、力学等方面在医学方面的新技术,形成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想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建立中医骨伤学科的创新思维。

为适应社会经济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中医骨伤科学应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引导,以具有实用性与创新性的中医骨伤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为目标。在传统中医骨伤学专业基础上,重视骨伤学科的内容特点,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骨伤培养模式,培养社会与患者认可的中医骨伤人才,提高中医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孟向超.中医骨伤科发展现状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26.

[2]桑晓文,杨利学,张快强,等.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3):124-126.

[3]施颖初,吕伟剑,钱宇望.谈中医骨伤科的理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2):15-16.

[4]陈士奎.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六)——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与中西醫结合治疗骨折研究的创新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3):262-266.

[5]李同林,赵丹,马勇.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12):65-67.

[6]曾平,秦刚,廖小波,等.模拟教学在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技能训练中应用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3,(7):60-61.

[7]郑永智,田永志,李沛,等.互联网医疗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5):40-41.

[8]梁祖建,陈希,李钊,等.基于多维立体化教学实训平台培养中医骨伤人才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1):42-44.

[9]赵长伟,张郑瑶,周晓玲,等.基于互联网+CBL教学模式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4):12-14.

[10]王上增,郭会卿,李沛,等.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及规划[J].中外医疗,2011,30(12):177.

[11]虞杰,龙亨国,熊小春.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9-10.

[12]吴伟,何秀,姜天悦,等.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21):12-17.

[13]赵诣,王和鸣.浅谈学科交叉对促进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作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1):63-64.

[14]孔博,颜威,李飞跃,等.中医小夹板作用机理及发展[J].世界中医药,2018,13(1):229-232.

[15]许树柴,袁凯,刘军,等.中医骨科小夹板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6):47-49.

(收稿日期:2019-01-25  本文编辑:祁海文)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培养模式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