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研模式,推动教研创新

2019-09-26 12:38温先发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走班制创新

温先发

摘要:搞好搞活教研组和备课组,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高考形势下,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要把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大力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的学业规划服务。

关键词:走班制   教研模式   创新

常态化的“走班制”是高中教学的新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走班制”教学有固定的学科教室和教师,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班级上课。不同班级的教学内容、程度、方向要求不同,评价考核体系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阵地的教研活动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化的交流平台,新高考形势下的“走班制”意味着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研讨活动要更前沿、更实用,要把“教师教”“教师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学”“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学校就要改变教研现状,创新教研模式,以教促研,推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和其学业规划服务。

在新高考形势下,教研组和备课组设计的活动要将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和学科素养。如何加强教科研基层组织建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研活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走班制”选课模式打破了传统教研集中的现状,使得同一时间段的同一专业教师分散教学。“走班制”选课模式将课程的整合研发、问题的反馈、修改等纳入研讨范围,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教师面临的不仅是如何教,还包括教什么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探究、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整合这些教学内容时,应采取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收集、整理问题并快速处理,才能具有更强的时效性。

二、常态教研、专题教研与研“学”相结合

以往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职责明晰,形式主义严重,指导的实际效果有限。“走班制”选课使得教师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常态化教研对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很大好处。在新高考形势下,教师要在观念上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实现学生学会“学”这一教学目标,这需要常态教研、专题教研与研“学”相结合。围绕教学中心,组成研究团队,进行有效研“学”。教师应结合学情分析和研“学”,思考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研讨,教师提升了研究能力,促使教师逐渐由专业型向研究型蜕变,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业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同课异构促教研

实行“走班制”选课后,教研活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得不到保证,各学科教研受到了时空限制。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同一科目存在学生“选考”和“学考”的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因为学校的学考班和选考班同步上课,导致学生与学科教师在不同班级上课,无法同步听课、评课和教研。学校的解决策略是在开学初,教研组制订计划,采用同课异构模式。备课组安排公开课,在组长组织下开展说课、评课、研课活动,进行教学反馈、点评与互动,并撰写课堂教学评价表。

四、分层备课,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的核心是要坚持把立德樹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教师而言,他们肩负着教育教研的重担,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把知识教给学生,发展学生思维。从内容上看,由于“学考”和“选考”教学要求不同,教授班级各异,给教师确定学科教研主题带来了困难。学校的解决策略是教研形式为集体备课,重点研究和指导不同班级类别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学考”班的备课内容多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与高中生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学科组内的校本研发、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其他教研活动,则在“走班制”教学外组织与开展,采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相对集中的方式,方便教师的日常交流与研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轴心工作,教师唯有边思考边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才能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学校教学质量在新高考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攀升。

猜你喜欢
走班制创新
基于“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际会与重构:走班制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走班制”及“个性化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