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2019-09-26 12:38赵瑞英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培养方法核心素养

赵瑞英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无疑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于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所以要从小培养国民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成熟,其性格、品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可以被塑造,若他们的知识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则无法很好地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也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重器,民生问题处处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培养方法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基于计算的数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计算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迪性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计算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问,以达到正确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目的,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训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单词和符号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巩固数学学习的基础;第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思维。此外,教师应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品格,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学好数学的精神态度。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利用学科特点和教学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二是传统的数学课堂过于注重肤浅的形式;三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但教师“唯教材论”的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此外,传统的数学课堂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教师只强调课堂纪律,学生虽然表现乖巧,但无法真正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热情自然也大打折扣,教师与学生无法达到双向互动的交流局面。

在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面对同一问题时能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得出多个答案,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特定条件下数学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途径,是打破单一、过时的教学模式,注重对核心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应整理、总结知识点,才能够进行系统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不仅如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地与同学讨论、交流,大胆向教师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教材固有的内容。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笔者可知能够对数学知识保持热情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且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氛围的营造等细节上存在诸多问题,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障碍。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1.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与想法,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另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定到具体知识的讲解上,基本都是由教师做主,虽然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表达,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模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达到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的目标。

在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观察物体”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实物图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带来更直观、更深刻的视觉冲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测量”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测量活动,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分工协作,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提问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进步。这样,一方面,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核心优势是他们有效的学习能力和不受约束的创造力,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思考、回顾知识的来源,架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就一定能够从中提出新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提问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表述问题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这样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源于实际生活,基于日常生活内容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把握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进而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又不失趣味的探究性题目,以便学生带着求知的好奇心,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购物”这一章节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了解元、角、分的定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换算。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应通过日常生活的购物行为和纸币交易行为去了解元、角、分的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相关的题目,如通过交易纸币等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以此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必须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提问技巧,并且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相对于表述能力,小学生具备的是形象思维,这对数学学习很有帮助,因为形象思维可以通过合理、适当地培养转化为抽象思维,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触发学生思考知识的契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易懂,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则作为一个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兰正强.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

[2]程兰.观察 表达 概括 发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5).

[3]张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2018,(32).

[4]杨洪春.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4).

[5]郑小林.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培养方法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