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开始

2019-09-26 12:38唐新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内容探究过程

唐新燕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场,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和能力。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开始。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通过能动的思考和探讨,获得有效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教师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学习内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计划和目标

学习内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必须依靠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学生把所学知识当作发展的动力,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掌握的知识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而是将其视为教师和家长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完成的任务几乎完全由教师决定,从内容的选择到目标的设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必要的认知能力,所以必须要由教师来确定教学任务,但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认知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还不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使他们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从源头上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形成探索方向

孔子说:“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探究活动的开始。可以说,在一堂课上,如果学生不能针对学习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就不可以称其为一节成功的课,也就不算是高效的课堂。但是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出问题,即使提出了问题,也不过是应景之作,要么偏离内容,要么简单机械,没有可疑、可议之处,也没有实质意义。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就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一些现象和知识,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明确哪些问题是普遍性问题,哪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学生通过训练,可以明确提出问题的思路,筛选提问的方法,提出典型问题,进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三、合理调控过程,培养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学生孤立的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又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和研究提出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积极投入问题情境,设计和施行自己的探究讨论方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而这时,教师要通过巡视、点拨,调控整个过程,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特别要注意一些学困生的动向,给予及时指导,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教师要把共性的问题和典型的问题拿出来,供学生进一步讨论探究,通过独立解决、合作探究的过程,最大限度地高效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因,教师是指导者和引领者,是促使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因此,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生龙活虎的探究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把握育人方向 創新育人模式——解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2015,(3).

猜你喜欢
内容探究过程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