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寒影初回长日至

2019-09-26 09:28于鹏翔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三候白昼时节

于鹏翔

大雪

每年12月7日或8日,我们会迎来“大雪”节气。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此时大雪纷飞,世界银装素裹。当然,我们在大雪节气不一定就会迎来大雪的天气,但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冬季,虽然还没有进入北方所谓的“数九寒天”,但时不时袭来的北风宣告冷空气已经接管了我们的天空。

“大雪”时节,除了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已明显下降,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此时平均气温已降至-10℃以下,白雪皑皑的场景已不鲜见。天气越来越冷,北风越来越强劲,强冷空气遇到暖湿空气就会形成降雪的条件。如果此时空中水汽充足,近地面又足够寒冷,大雪就要到来了。如果说小雪时节,雪花还在试探性地飘落,那么到了大雪時节,大片的雪花已经漫天飞舞。

我国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hé)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旦就是寒号鸟,不过寒号鸟并不是一种鸟,而是一种前后肢之间有着皮膜的哺乳动物,学名为鼯鼠。古人认为大雪时节天气寒冷,鼯鼠不再鸣叫,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草开始抽芽。

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所以不同于夏季的全国普遍高温,在冬季,我国的南北方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大雪时节,北方可以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形容,但是在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却依然草木繁盛,而更加靠南的海南岛,白天依旧炎热如夏。在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控制下的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少雨,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也是出现在更寒冷的一二月份,地面积雪更是多年难得一见。所以,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能够在大雪中堆一次雪人、打一场雪仗真的是非常难得又难忘的经历。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南北方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方的农田早已进入一年中难得的农闲时期。所谓“瑞雪兆丰年”,此时人们最期待的就是一场大雪,大雪覆盖在农田上可以隔绝寒冷的空气,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来年春天积雪融化还可以滋润嫩苗。所以北方农民才会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此时,南方的田地中则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作物们依然在努力生长,油菜此时正处在缓慢生长的阶段,小麦也处在“分蘖(niè)”的阶段,也就是说,小麦在此时要从靠近地面的地方分出新枝,来年这些新枝上就能长出很多麦穗。所以,南方的农民在这一时节依然要照顾田里的作物,施肥、灌溉、除草一样都不能少,而且还要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防止冻害发生。

辛苦的劳作之后自然也少不了美食的犒劳,南京有句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腌制“咸货”。人们会把各种肉用提前调制好的调料涂抹均匀,然后连同盐等作料放到缸中,封上盖子,用石头压好,放到阴凉处,新年前后正好可以食用。这种腌制的方法在南方很常见,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南方冬季阴冷潮湿的天气有利于控制腌制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以便产生独特的风味。在北方,冬季依然要进补,各种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能够帮助生活在严寒中的人们补充能量。

冬季,如果想看雪景、堆雪人、滑雪,请到北方来;如果想避寒、沐浴阳光、享受绿树鲜花,别忘了还有南方欢迎你!

冬至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上的日月星辰在移动中划分出一年的不同时节。当太阳移动至黄经270°时,人们观察到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低,人们把这一时节称为冬至。在冬至,人们迎来了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的特殊性,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成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我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是夏天活动、冬天休眠的生物,冬至时看不到它,古人就说“蚯蚓结”。麇鹿因为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巴像驴,又被称为“四不像”。麋鹿头上有漂亮的鹿角,在12月末的时候,成年麋鹿会有鹿角脱落的现象,新鹿角会在来年重新长出来。而“水泉动”是说冬至时节山中的泉水还可以流动,并且与地下水系统连通循环。虽然冬天大地表面已经冻结,但是大地内部依然保持着稳定的温度,所以地下水也没有结冰,这些流出的地下水就成了一泓泓清泉。

因为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我国古人将这一天视为阴阳变化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天之前,白昼越来越短,直到冬至这一天达到最短。《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所以冬至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我国古人很重视这一天,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在这一天也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办庆祝仪式“贺冬”。《后汉书》中这样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说,朝堂上下要在这一天放假休息,不讨论政事。全国上下都要欢度这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到了唐宋时期,冬至还是祭天祭祖的日子,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祭拜父母尊长。

“冬至日”虽然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但作为一个节气,冬至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意味着这一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能量最少,但是在冬至日之后地面获得的热量总体上依然少于地面散失的热量,所以气温仍会不断下降。一月份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天文学上也将冬至日作为北半球冬天的开端。冬至之后,难熬的寒冬才真正到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九隆冬。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开始以九天为一个周期计算冬天的方法。“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数九歌》就是冬季的真实写照。

除了各种仪式,在冬至这一天,各地还会制作不同的美食来传递节日的喜悦。我国北方地区的人,在这一天会吃饺子庆祝。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制作了馅料,然后用面皮将馅料包成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驱寒矫耳汤”给百姓吃,从冬至一直到新年,这种药食能保百姓平安。后来便形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下来。除了饺子,还有些地方秉承“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而在南方,饺子换成了汤圆,人们要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庆祝,“圆”刚好有“团圆美满”的寓意。除此之外,很多地方还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如杭州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吃鱼,吃的时候要把鱼的头尾留下来,叫作“有余”;苏州还有在这一天喝冬酿酒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能够祛除寒气,并且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已经讲完,2019年即将过去,站在一年的末尾总会想起民歌中唱的:“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人生本有尽,宇宙永无穷,匆匆匆匆,种树为后人乘凉,要学我们老祖宗……”

猜你喜欢
三候白昼时节
初夏时节,一个人极其享受的那些事
处暑三候
处暑
白昼之黑
圈里事儿
立冬,原来“冬”是这个意思!
白昼之月
失眠的孤独者是白昼
死去的脸
初夏时节要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