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与河南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27 12:48赵芳鋆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历史旅游资源

赵芳鋆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本文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原文化根脉和基础。曾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同志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划分为18种文化,高度总结概括了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指出河南文化具有根源性、传承性和辐射性,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

一、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在河南乡村旅游业开发中的现状与问题

河南是个文化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许多历史遗迹,古堡古镇,具有特点的民风民俗大多在乡村。但是从全国看来,河南乡村旅游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做文章、走产业化道路方面发展的还较为缓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滞后。(2)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形式单一,乡土中国概念缺失。(3)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中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强。(4)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5)乡村旅游品牌宣传度缺乏。(6)“去农化”与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河南乡村旅游资源与产品可开发类型

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随着休闲度假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也逐渐向多元化模式转型升级。截止2018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先后六次评定了共63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2018年拟定了首批35家乡村旅游特色村,并在《河南省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成百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培育建设一批旅游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设施配套完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河南共1802个乡,1120个镇,乡村从业人员4803万,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个主类,主类分别为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特色商品等。19个亚类以及55个基本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功能及类型。

基于对河南乡村旅游资源的调研与梳理,结合旅游者旅游动机和旅游心理,河南已开发与可以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可分为四大类型: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内容来看,河南省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利于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例如:白云山景区的山水自然景观很适合开发审美性乡村旅游产品。重渡沟适合于开发逃避型旅游产品,禹州神垕古镇适合开发教育型旅游产品,从上述来看,四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离不开自身独有的特色以及游客的喜好。

乡村旅游的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的首选,因为距离相对较近,适合多种方式出游。因此乡村旅游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吸引到省外甚至更远地方的游客。乡村旅游依托城市的发展,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同时要综合多方面考虑合理的开发途径,才能有效的吸引客源,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历史文化在塑造乡村旅游品牌中的作用

(一)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融合能讲好故事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盛开在民间的艳丽之花,比如流行于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的信天游,东三省及内蒙东部地区的东北二人转以及流行于福建等地的闽南童谣等,这些文化是与人群、族群出生地相关的民俗风情、村规民约、传统技艺、传说故事等相关的物质或非物质表现形式,在开发文创旅游产品时,以名人传记、传说故事等融入到讲解或产品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历史文化的挖掘能提炼乡土文化符号

表1 乡村可开发旅游产品类型

表2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分类

中国的文化符号相当丰富,国画、书法、兵马俑、甲骨文、文房四宝、皮影戏、刺绣等,开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挖掘,可充分提炼乡土文化符号,如2016年上海举行的市民文化节上,进行了“上海乡土文化大展”活动,面向市民征集乡土文化展品,进行区域特色文化的发掘、提炼,最终评选出100项“上海乡土文化符号”并进行展示。

(三)历史文化的优势开发能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传播

旅游业是依赖于信息化传播的产业,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信息的时效性与沟通性,而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则是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多方面的综合认识,品牌、口碑、传播的延展性等,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的特点有助于促进旅游品牌的传播广度和吸引力。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树立品牌意识,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应充分挖掘文化特质,将反映了心理价值认同的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历史、自然、人文、区域等因素,避免同质化,因此应先了解研究自己的乡村文化,找到最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旅游产品的开发内容根据人工的开发强度和参与性分为三大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看出,资源强化型旅游产品最大的特点是烘托优化原有的资源,保留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做到“人无我有”然后还原有的基础上建设互动性、参与性强的项目。资源再造型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开发范围较大,但避免“雷同”,开发过程中,调查目标群体的喜好,抓住游客的出游心理,但是也要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资源保护型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自身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历史建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找准自身的历史人文优势,开发出适合自己并且能够使大家广为接受的旅游产品。

(二)树立创新意识,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塑造乡村景观风貌产品

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最具优势的元素,能够提供优质的空气、环境、自然风景,而民俗民风、房屋、生产生活用具则是塑造乡村景观最有利的元素符号,历史故事、历史文化、名人轶事则是塑造乡村旅游产品的“看家财富”,因此,在规划设计、开发塑造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具有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将“死”的文化“活化”,将各种现有资源与文化元素合理布局,科学运用。

(三)树立传承意识,保留历史文化资源在游客“原乡”体验过程中的本真

旅游的本质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寻求“差异化”体验。而乡村的差异化就是游客进行的原乡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品的本真原味来,从风景的开发利用、路标的设计、生活用品的款式、民宿的风格等,应将乡村原有的特点融入于当地文化中,除了旅游产品应区别于现城市工业产品,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工厂化创意模式外,还要培养乡村居民热爱家乡文化的意识,并增加“娱”的成分,使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

(四)树立市场意识,尊重市场规律在乡村旅游市场拓展过程中的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资源经济时代、区位经济时代、资本经济时代、旅游+经济时代和文创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应是相适应的,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应充分了解市场,尊重旅游经济市场发展规律,在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中不能想当然,在经营中顺应旅游经济特点,避免投放市场“见光死”现象。加入乡村旅游产业的外来资本更应如此。

注释:

① 何静,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6,39卷

② 俞晨,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历史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