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找得好,教学没烦恼

2019-09-27 06:35叶晓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章情感课堂

叶晓彬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效率。这犹如一盒礼花或一排鞭炮的导火线,只要点燃导火线,就能引燃鞭炮。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根提高课堂效率的导火线,使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简单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找到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核心问题,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课堂重在启发引导,用极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课堂的重、难点,学生在每堂课中的收获精而简、简而精,在复习时回忆起核心问题,其他问题就如抽纸一般,有条不紊地张张而出,既省时,又省力。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核心问题呢?文学作品如同聚光灯,只要握住它的电源开关,灯光就会发出光线。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深入解读教材,吃透教材,抓住文章的核心,那么就如同抓住了聚光灯电源的开关。至于如何紧握这个开关,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妙解理论,势如破竹

宋代诗人梅尧臣以前人的诗歌创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观点。这句话当初是在论诗的美学特点时,对最好的诗的定义,也是历来文人墨客穷毕生精力所追求的目标。这两句可用于论述诗文创作应力求描写精彩、寄托深远的主旨,也可用于赞美那些优秀的诗文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那么,我们在学习古文时,何尝不能用它来引导学生呢?我们来看看它的威力吧!

这是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的第29课,在语教版八(上)第24课、鲁教版八(上)第27课等版本中未被删除,可见此文之好,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生:景物写得好。

师:状的是什么景?

生:写了满井周围初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师:袁宏道“若脱笼之鹄”,从笼中“飞”出,这一趟旅程,是否就写了看到的“万物”?

生:不是,写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生:夹堤、水面、柳条、山峦、麦田、动物,还有出游的人。

(中间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景物的特点及朗读体验,略)

师:作者抓住了富有个性的初春景物,描写了满井周围春回大地的景象,可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些景物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把“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巧妙地融入课文的主体部分中,实现感知主要内容—状景,领悟作者的情感—言外之意)

结合写作背景及文中语言,分析得知本文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怀,曲折地表现了他厌恶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感。这个诗歌理论可以广泛地运用到游记散文中,例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感。

二、巧设问题,以点带面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或者说是一门艺术,那么问题化的教学如何贴近新《课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精巧的问题,不仅能起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

精巧的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是教学环节的纽带。那么,如何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精巧的问题,实现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的目的呢?

1.找“标题”要问题

一般人在看杂志或选书时,都会浏览书名和目录,找到吸引自己眼球的标题,然后开始阅读。因此,作者也会结合书的内容和主题,挖空心思,拟出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标题是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抓住这把钥匙,我们就能理解文章,把握中心,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在沙漠中心》时,我围绕标题“沙漠”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沙漠究竟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面对“沙漠”这样的环境,作者的身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一个问题带动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语言,并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接着品析环境描写的语言,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先是独立学习,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得出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正、側面相结合的写法,突出天气的寒冷,渲染了“我”和伙伴面临的恶劣生存环境,为下文写“我”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埋下伏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读,使其感受了文章的语言魅力;不断思考,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间的交流,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身心变化的句子。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感受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复杂心理与表现,并从他们最终胜利走出沙漠中得到启示。从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到人生启示,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解读文本等环节,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又实现了情感教育,一个问题覆盖了文章的点点滴滴,实现了课堂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此外,《伟大的悲剧》《散步》《口技》等文章,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找不同问题,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向“文体”要问题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裁反映着某类文章的共同特点。以文体为切入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同类作品的阅读障碍,掌握此类作品的阅读方法。记叙文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文分驳论文和正论文;小说则扣紧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如《王几何》一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围绕本文,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写了王老师的什么特点?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他的特征?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征的?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王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在塑造人物时经常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等,有时也有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个连环的问题,一口气解决了记叙文从结构、内容到中心的问题。七到九年级的文章以记叙文为主,很多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除此之外,说明文、议论文也有它们自身的特征,可以从最基础的入手,设置问题。当然,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懂得灵活变通,如果同一类文章都采用一种方法教学,学生肯定容易疲倦。

3.围绕“中心”借问题

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用人物的心灵感动读者的心灵,用人物的生命点燃读者的生命,用人物的灵魂塑造读者的灵魂,言外之意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感受文章的情感、体悟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对话,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品尝出作者所表达的酸甜苦辣等情感,使学生在感悟课文中提升情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和小伙伴在爬悬崖时处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之下,“我”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摆脱困境?从这个问题出发,我安排了一个侦查活动,从文中找出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或不能靠自己摆脱困境。任务分配完毕,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涨起来。这一活动考查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分辨解析的能力,最后表述看法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围绕能否摆脱困境这一问题,学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本文的主旨—走一步,再走一步,即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鼓起勇气、树立信心,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地认真解决,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围绕中心借问题,由果推向因,采用逆向思维,也是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在寓言教学中可以运用得更灵活,比如在学习《蚊子和狮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文章時,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抓住要害,一拳击碎

一篇文章的解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方法,我还尝试了从结构、关键句(中心句、抒情性的句子、过渡句、哲理性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等)、文章的思路、写作背景、作者、课后练习与研讨等角度进行解读。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可以从标题和结构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这些问题既充分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使其抓住文章的要害,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品格与精神,最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出发,提出合理的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过渡句理解作者的匠心,还可以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方位名词开始解读。

总之,要上好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问题的设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站在更高处,从整节课、整篇文章乃至整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出发,设计一组系统化的问题,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效结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把深奥的问题化解成易懂的问题,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转化成有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文章情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放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