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金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2019-09-27 08:59许捷李玉菲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许捷?李玉菲

摘 要 新时代金融业态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变迁为金融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总体布局相对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明、能力滞后,以及金融产业特征决定的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对保守性,是金融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原因。新时代金融高职教育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逐步建立以本科为主、纵向递进的学历层次结构,优化院校、专业布局,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企业办学,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 新时代;金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0-0020-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发展环境和趋势明显变化,中央先后召开的第四次金融工作会、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均有定调,同时金融科技发展进入爆发期,金融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迁。认清自我,顺应时代,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金融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我国金融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空前发展,截至2017年5月,我国高职院校达1388所。据全国职業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从2018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看,开办金融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达589家,占全部高职院校的42.44%。其中,369家院校仅开办一个金融类专业,占比高达62.65%,而开办三个及以上金融类专业、可以形成专业群的院校数量相对不足,全国仅77家,占比仅13.07%。从专业设置变化情况看,近年来新增最多的专业是互联网金融,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是保险,农村金融、信用管理、信托与租赁等专业则已不多或基本停办,各专业校均学生规模大多为每届三四十人,具体见表1。这表明,相当比例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的生源不足,办学规模有限。

目前,我国有金融财经类院校50多所,大多由央行或金融央企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办。其中,金融类高职院校,大多为银行学校等中专升格而来,部分为高专转到职业教育序列,极少数是成教本科院校改制而来。金融高职院校专业与金融行业一脉相承,金融类专业设置一般较早,专业覆盖面也最全面,在金融高职教育相关领域处于领头羊地位[1]。但专门的金融高职院校不多,其中突出金融保险特色并在校名中体现的高职院校全国仅6所,其中仅1家为示范(骨干)院校。其他类型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则普遍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

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总体不太理想。据中国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高职专科生满意度最低;19个行业中金融业的毕业生起薪位居第3位,但就业满意率仅居第11位。从公开发布的就业率情况看,金融类专业一般在80%以上甚至95%以上,见表1。但据我们的调查,实际就业质量并不乐观,尤其是对口就业率大多在50%左右甚至更低。从就业岗位看,目前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非银行金融企业,大多从事基层的金融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务,并主要为个人代理人、劳务派遣等身份。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和空间有限。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42%,远高于本科的23%,高职金融类专业离职率更高。低对口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反映出大多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未能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这无疑有违职业教育的初衷。

(二)新时代金融高职教育面临新挑战

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呈现出几个鲜明特征:一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二是金融现状与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不协调变得更加尖锐,三是国际地位更加重要,需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2]。我国对金融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战略部署。这一系列发展变化给金融高职教育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一是基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目标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出台,金融业步入改革调整阵痛期,业务结构与重心正在重构过程之中,从而对高职金融人才能力的要求可能出现新变化。二是处于调整阵痛期的金融机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进一步趋于保守。三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首先是带来金融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变迁,一些传统岗位全部或部分消失,一些技能性工作出现“智能替代”[3];其次是未来的业务结构与形态的不确定性增加,无论实务界还是教育界,对未来人才类型及能力结构需求等方面的认识,都可能变得相对模糊或滞后。四是金融综合经营迅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从单一业务向全能型业务转变,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对金融人才层次要求不断提高,如何适应新的人才需求是当前金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总之,新时代对金融高职教育的挑战是系统性的,涉及到从基本定位、培养模式与方案到具体实现等环节,以及办学能力、产教融合等范畴。

二、金融高职教育发展的误区与原因

(一)高职教育总体布局与定位相对粗放,体制机制上政府主导过强

金融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源于高职教育整体发展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高职教育总体布局与定位相对粗放,导致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结构失衡、特色不明、粗放发展等问题。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历层次限于高职专科,进一步提升学历只能转向普高教育;这种定位和布局,首先就决定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地位和某种依附性。同时,高职院校数量规模过剩,且大量院校为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条件能力薄弱。这种“上压下拔”的格局,极大影响了其社会认可度;加上生源相对不足,许多高职院校出现生存发展问题。另一方面,特色本应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对高职教育突出办学特色强调不够,更缺乏必要顶层设计。相反,在高等教育出现争办综合性大学和升本的热潮中,大量高职院校向“小而全”“大而全”方向发展,办学特色不明,专业设置简单雷同[4]。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仅100多所,金融类高职院校更是有限,却有589家高职院校开办金融类专业,正是这种情况的结果。此外,高职升本似乎更偏爱民办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在金融机构纷纷将全日制本科作为招聘在编人员基本条件时,也就加剧了金融高职教育的尴尬局面。

其次,高职教育在体制和机制上对教育主管部门依赖性过强,存在调控不当、干预不利、管得过死等现象。政府不仅决定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方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教育主管部门甚至管到人才培养具体教学中的一些微观环节,管得过死过细,导致高职教育“千校一面”,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积极性[5]。一些检查标准和刚性要求,甚至导致院校不能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体制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出现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国有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职院校缺乏详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缺乏长效机制和稳定有效的支撑政策,导致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难以有效解决[6]。其中,国企举办的高职院校迄今仍缺乏经费保障,既有违教育公平,也不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二)院校对金融高职教育缺乏深刻认识,定位模糊,能力滞后

金融高职教育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金融教育三位一体,兼具三者特征,需满足各方面要求。从金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存在认识偏差,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模糊:或是简单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模板,以学术型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既培养不出学术型人才,也培养不出好用适用的應用型人才;或是狭隘理解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内涵,忽视金融对人才综合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实际需要,简单参照工科类高职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所谓动手能力,理论学习和人格塑造薄弱,造成高职金融人才培养肤浅化,既失去职业生涯发展潜力,也难以真正满足金融实践工作要求。另一方面,相对工科类等高职教育,金融财经类专业所需实习实训硬件相对较少,资源壁垒较低。在生源竞争、生存压力、规模发展动因、赶潮流等因素推动下,一些院校便不顾自身条件开办金融等类似专业。例如,某从事畜牧畜医高职教育的学校,既无金融类专业也无信息技术类专业,却于2018年申请开办互联网金融专业并获批。当此成为普遍现象时,很难想象,这样的金融高职教育如何能保证质量,形成特色优势。

高职院校大多基础薄弱,在规模发展、外延扩张的过程中,资源进一步稀释,办学能力与条件缺口进一步突显。尤其是一些非财经类院校,不具备开办金融类专业的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分配上更加缺少保障。目前,从事金融高职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应届毕业生和半路改行的在职教师,他们一线产业实践普遍缺失,严重缺乏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技能相衔接的能力。随着金融科技和金融综合经营迅猛发展,师资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教学、实训资源和条件薄弱,导致教学过程与产业衔接不畅,跟不上行业产业发展。由于专业特色不明、师资队伍不强、能力条件有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也让金融机构失去深度合作的兴趣,产教融合无法深入,从而陷入无特色、低能力、低质量粗放发展的恶性循环,更遑论紧跟金融科技等新业态的发展。

(三)金融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相对保守,并存在理念偏差问题

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体系里比较特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枢地位,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金融业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进行金融交易等业务,实现自身商业目标。同时,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工作中的任何失误或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正因为此,金融业的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日常业务工作中的许多信息也往往成为商业秘密。金融产业的这些特征,决定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对其他产业更为保守。除了一些基层的产品销售与基础服务工作,金融业往往不愿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对教师挂职和调研也比较谨慎,业务实操机会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与领域。

金融从业人员平均在职时间仅2年半左右,毕业生就业起薪水平靠前而满意率靠后。金融业基层不断招聘人员,短期培训后就上“战场”,大多都为“一次性消耗品”。经理们关注的重点是每天的销售业绩与费用成本等,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限。也就是说,校企之间存在深层次的诉求错位。此外,利益格局中的占优者往往也是保守者,面对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变迁,金融业更多是被动适应而非主动创新进取,例如银行业的改变主要源于支付宝等外部冲击,而刘易斯拐点到来等因素才让更多金融机构考虑与高职院校开展一些合作。

三、金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一)革新理念,准确定位,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又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发展。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变化,经历了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等不同定位。这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人才要求变化,也说明高职教育定位的复杂性——不同产业之间存在人才需求类型的微妙差异。从现代社会系统运行整体要求看,概括地说需要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人才,并应呈“金字塔”形结构,比例合适才能使社会运行系统最优化[7]。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自动化制造等新科技兴起,人才类型需求结构会出现非均齐向上迁移,一些中低端技能被逐步替代。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发展应遵循如下规律:一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普高教育,处于引领地位但规模不应占主导,高职教育应占主要规模;二是经济社会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高职教育越重要,并存在层次向上延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定位应包含纵、横两个维度:纵向递进的学历层次定位,横向体现产业间人才需求差异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纵向定位,现阶段至少应涵盖专科、本科与硕士三个学历层次。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如果高职教育仍限于专科层次,总体上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这是生源质量和教育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目前金融类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层次,限于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普高教育,其每年毕业生规模已达高职毕业生规模的两倍以上①。这种格局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人才结构的需要和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供需结构失衡。新时代的金融高职教育,尤其需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

培养目标定位须从产业人才特性要求出发。金融从业者的工作主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核心专业能力更多体现为技术特征而非技能特征,对综合素养、理论知识有相对更高要求。即使是基层销售、服务岗位,金融从业者也需具备较高综合素养、较广知识面和较强分析能力。因此,金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更丰富的内涵: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符合新时代金融发展需要的、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好用实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化改革,优化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高职教育体系和办学,逐步建立以本科层次为主体、纵向递进的学历层次结构。此项改革更应突出各院校的专业特色优势,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程度或潜力。实现路径如下:将部分普高金融财经类本科院校,改制为高职院校,主要从事本科以上层次的金融高职教育。对特色鲜明、行业联系紧密的金融类高职院校,允许开办金融类专业本科教育,并逐步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的格局,条件成熟时优势专业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对开办金融类专业历史较长、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并形成专业群的示范院校与骨干院校,其核心专业可以开办本科教育,条件成熟时拓展到其他金融类专业。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原则上只办专科层次的金融高职教育,对于少数办学质量较高并能形成专业群的,可以参照示范校、骨干校模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院校、专业布局。除少数“综合性”优质校外,大多高职院校都应转到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来。坚持落实办学自主权与强化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相统一,改革专业设置管理思路,建议根据院校的专业类别,按专业大类的关联性,赋予院校程度不等的自主权限:特色或优势的专业大类,赋予完全自主权;与特色优势专业大类相关、相近的,或有长期开办历史的专业大类,新设置专业作必要的基本审定;院校新设全新的专业大类,原则上严格控制。同时,对各院校已开办专业进行系统梳理。一些专业大类跨度大、对口就业率低、办学规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应引导停办相应专业。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整公共财政投入政策,推进金融企业办学。产业特征决定金融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相对保守性,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鼓励金融企业办学或参与办学,建立天然的血肉关系。金融業国企占主导,最具办学能力和条件,体制上也容易理顺,应重点鼓励。近年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力度可能还不够,尤其是国企办学投入机制的政策。建议调整高职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为国企举办的高职院校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渠道,至少给予基本经费支持,或者允许国企办学投入冲抵教育费附加。同时,应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必要时发文到金融央企,改变因条块分割等因素造成企业对政策不了解、不关心的状况。金融企业也要更具战略视野,理清观念误区,深刻认识新时代金融发展方向和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推进金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三)转型升级,办出特色,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金融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院校努力,也就是其实现转型升级、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的过程。在此仅强调四方面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各校要认清自身优势、行业依托与特色所在,在此基础上明晰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集中资源办好优势专业群,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对不符合特色发展定位的专业应主动撤离,对培养质量不高、对口就业困难的专业应坚决停办。开办金融类专业的院校,要把握金融人才需求结构性变迁,既不盲目跟潮流,又要适应金融发展新趋势和金融科技新业态,找准方向、办出特色。二是要深入研究、深刻认识,构建金融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把“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岗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取得相关从业资格证书,是考察金融高职教育水平高低和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比较广,课程设置要适应这种特点。三是要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要引领、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方式。从关门办学迈向开放办学,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展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协作等,进而从切实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入手,逐步从毕业生输送、交流调研等浅层合作,拓展到管理咨询、项目研发、在职员工培训、后备队伍培养等领域,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解决校企诉求错位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甚至“校中企”“企中校”等办学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形成校企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四是要下大力气抓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要点是落实好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实践交流制度和真正搞好教研科研工作等。

参考文献

[1]徐东,任春玲.新时期金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析——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26):14-18.

[2]白重思.《新金融趋势》序[EB/OL].(2018-06-20)[2019-03-20].https://www.yicai.com/news/5434091.html.

[3]王竹,陈鹏军.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8(10):80-82.

[4]申怡,夏建国.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0-12.

[5][6]平和光,程宇,李孝更.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17.

[7]李新生.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14-18.

On Way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ew Era

Xu Jie,Li Yufe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financial industry as well as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bring new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the relatively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overall layou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un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lagging ability, and the relative conservatism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i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deepen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main lin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o as to gradually establish a gradual undergraduate-based and progressive academic level structure, optimize the layouts among colleges and among specialties; to actively encourage and support financial enterprises to run school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s,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  New Era; financi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Xu 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urance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410114); Li Yuf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urance Vocational College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