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2019-09-28 13:39宋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4期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

宋磊

【摘要】 目的 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 P=0.000<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为(905.3±99.5)次,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18.3±149.4)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29, P=0.000<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 且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4.045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期间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且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若不及时采取治疗, 加上患者的病情发展较快, 会导致心功能不全, 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所以及早诊治患者对挽救患者生命尤为重要。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的药物如利多卡因, 据相关研究表明, 利多卡因的疗效一般, 且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而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且安全有效[1]。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旨在探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 且均无相关用药禁忌证。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4例, 女16例;平均年龄(63.4±6.9)岁。研究组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平均年龄(64.2±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51021661)治疗。首先, 采用靜脉推注的方式为患者注射50~100 mg利多卡因, 然后以1~4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 若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 症状明显, 则在30 min后再静脉推注50 mg利多卡因, 待有效后, 再以1~2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须注意, 1 h内用药量≤300 mg, 1 d内用药量必须<1200 mg。研究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254] 治疗。首先将150~300 mg胺碘酮融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并稀释, 将20 ml混合溶液在10 min内完成静脉推注, 然后以1.0~1.5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 在滴注期间, 要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和心电图情况, 等患者的病情明显改善后, 再减少用药量, 将滴速调至0.05~0.75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待患者病情平稳, 偶发室性早搏时则停止静脉滴注, 改为口服200 mg, 3次/d, 具体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好转程度进行调整, 逐渐减少剂量及用药次数[2]。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室性早搏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90%, 心电图正常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治疗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频率均减少, 室性早搏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60%, 成对室性早搏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80%, 心电图改善, 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缓解;③无效: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频率无明显减少, 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仍存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成对室性早搏, 且早搏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4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20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0例, 有效20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5.0%(30/40)。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 P=0.000<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为(905.3±99.5)次,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18.3±149.4)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29, P=0.000<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 P=0.499>0.05)。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当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后, 意味着不仅仅是心肌缺血损伤, 且心肌梗死面积不断扩大,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甚至直接导致其死亡。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常见的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治疗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905.3±99.5)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18.3±149.4)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表明, 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更显著。既往常用利多卡因作为该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 使ST-T弓背抬高的振幅缩小, 还能明显缓解心肌缺血现象, 阻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但是其药物作用时间比较短, 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治疗效果[3]。胺碘酮属于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能够抑制钾通道, 使得钙通道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进而降低房室结与窦房结的功能, 降低患者的心率, 長期服药能够使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好转, 改善其预后, 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对比较安全, 该药物的半衰期长, 药物作用持久, 药效显著。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其安全性较强, 但是患者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 应该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5]。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 且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晓宇.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7):107-108.

[2] 徐洪庆, 贾晓霞.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社区医学杂志, 2016, 14(6):62-63.

[3] 屈丽娜, 闫生玲.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医药前沿, 2016, 6(19):131-132.

[4] 贾春娇.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15):67-69.

[5] 李献良, 姜先雁, 崔美平, 等.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15):75-77.

猜你喜欢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