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

2019-10-06 02:40朱多刚
现代情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研究综述用户

朱多刚

摘 要:[目的/意义]对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把握国内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的发展动态。[方法/过程]以CSSCI期刊库2012-2018年发表的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相关理论和模型、因果分析框架、未来研究方向三方面剖析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采用的理论模型最多的是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其次是技术接受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都囊括其中。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社交媒体;研究综述;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因果关系框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9.015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9-0131-11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paper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media user continuance usage,grasped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earch on user continuance usage and provides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social media user continuance usage.[Method/Process]Selecting the research papers on social media user continuance usage published in CSSCI journals as the obje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domestic social media user continuance usag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model,casual-chain framework,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Results/Conclusions]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heoretical model was the ECM-IS and its extension model.This paper proposed a causal-chain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inuous use behavior of social media users,including numerous and complex variables such as antecedents,mediatings,moderatings and outcomes.Finally,the paper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social media;literature review;user;continuance intention;casual-chain framework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个体、社区以及组织沟通和互动的方式。社交媒体是基于Web2.0技术,允许用户创建个人档案、生成个性化内容、分享并传播信息的网络平台和网络应用的统称。由于社交媒体同时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他们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沟通交流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社交媒体工具平台拥有很多优势,但一项技术的成功取决于用户的采纳和使用,没有用户的主动使用,再先进的平台也将形同虚设。

对社交媒体的采纳和使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始采纳和使用;二是持续使用。尽管初始使用对社交媒体发展很重要,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表明,持续使用才是一项技术成功的关键[69]。为此,本研究聚焦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对目前国内发表的持续使用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文献研究,为未来用户持续使用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具体来说,本研究首先对C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进行系统检索,并从文献分布相关理论和模型、因果分析框架3个方面剖析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都囊括其中,比较清晰地展现出了国内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理论图谱。本文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从组织研究视角、新的理论视角和社交媒体影响3方面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了梳理出国内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实证研究的总体状况,以及提炼出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发生的因果关系知识图谱。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搜索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文献,为了保证文献研究的质量,本研究仅仅囊括了被CSSCI收录的期刊。具体搜索步骤如下:1)以“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微博”、“微信”、“Web2.0”等关键词分别与“持续使用意愿”、“再次使用意愿”、“继续使用意愿”为主题词在CSSCI数据库中进行组配检索;2)通过对社交媒体用户采纳或持续使用的文献综述,找出相关的实证文献。通过以上检索过程,截至2018年8月25日,共检索到103篇文献。

1)用户因素。对于用户自身因素,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聚焦在用户动机、用户认知、用户经验和用户人格这3个方面,用户的动机、认知、情感(态度)、人格、人口变量等个人属性因素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部分。

目前关于用户动机对其社交媒体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并不算多,不同的研究提炼出来的具体使用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可以分为3类:一是将用户动机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探究其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如高灵等[52]分析了用户动机对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中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二是将用户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探究其分别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如王骞敏等[1]以自我决定、技术接受模型与转换成本3个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网络群体协作中对用户持续贡献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在动机对用户持续贡献意愿具有重要影响,而外在动机对用户持续贡献意愿影响不显著;第三类将用户动机分为某种具体化动机类型,如赵英等[37]以微信、微博和人人网为例,将用户动机具体化为信息动机、娱乐动机和自我呈现动机3个维度,分析其对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满意度和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

目前关于用户认知对社交媒体持续使用行为影响的文献非常丰富,依据正向感知和负向感知可以将感知认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促进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后的主观正向激励,例如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价值、感知收益、感知信任等;二是阻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负向感知,例如感知风险、感知成本等。大多数研究者都将TAM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社交媒体持续使用的关键前因变量,例如邓元兵[63]以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品牌社区的持续使用意愿;赵婉颖[26]基于TAM模型,构建了移动阅读用户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黄柏淅等分析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移动社交类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易用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从而间接影响到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其次,感知价值对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體也得到相当多研究者的关注,例如赵文军等[12]将感知价值分为社会价值、信息价值和娱乐价值3个维度,构建了移动SNS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模型;陈明红等[18]将移动社交媒体信息共享价值划分为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3个维度,探究其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的影响。在阻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因素中,黄柏淅等分析了转换障碍和感知隐私风险对用户持续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的影响;赵宇翔[31]分析了感知隐私风险和感知转换成本对知识问答类SNS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

2)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指不同社交媒体本身创新属性及用户感知到的质量对其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在技术因素中,研究者提到最多的是感知质量和创新属性特征。

在感知质量因素中,很多研究者基于Delone和McLea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来研究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例如孙绍伟等[32]分析了这3个感知质量维度对用户持续使用图书馆微信的影响;欧阳博等[10]分析了其对移动虚拟社区持续信息搜寻意愿;另外还有赵英等[37]、杨根福[44]的研究也关注到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作用。

社交媒体创新属性特征对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影响也在一些研究者的文献中得到关注。例如陈明红等[18]在分析移动社交媒体位置信息分享持续意愿时,强调了移动社交媒体特性(移动性、可获得性)对用户期望确认的直接影响,从而对持续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甘春梅等[45]在分析用户学术博客持续使用意愿时,分析了交互性(用户控制、连接、响应)等属性特征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

3)社会因素。用户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所有文献中有研究者考虑到社会环境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研究者提到最多的因素是社会影响和社会资本,它们是作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产生的主要前因变量[8,11,35]。

在社会影响模型中,主观规范和群体规范是最经常被提及的影响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的重要前因变量。例如李武[38]、赵婉颖[26]、赵宇翔[31]、赵延昇[39]、巢乃鹏等[50]、刘人境[57]、蒋骁等[54]都将主观规范作为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因素。另外,关键大多数、网络外部性等反映社会示范效应和从众效应的因素对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例如洪红等[41]以网络外部性和羊群行为理论(模仿、从众行为)为基础,构建了移动社交应用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彭正银等从网络外部性视角(网络规模和网络互补性)探讨青年网民用户群体对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由此可知,来自重要他人(主观规范、群体规范)或周围一般大众(关键大多数、网络外部性)的社会影响力对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确实有较大的影响。

在社会资本模型中,社会连接、社会互动、信任和互惠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前因变量。例如王冰等[9]将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社会资本分为结构资本、认知资本和关系资本3个维度,探究其对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孙元等基于Nahapiet和Ghoshal三维度社会资本框架,建构了员工持续使用企业内部微博和社会资本互动影响模型[46],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交互连接、信任和认同是决定员工持续使用企业内部微博意向的主要因素,员工持续使用企业内部微博的行为能够提升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交互连接、信任、互惠规范、认同和共同愿景,并且随着持续使用时间的增加,社会资本会得到提升。

2.2.2 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在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用来解释用户行为发生机理的变量。在本研究中,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模型中的中介变量主要表现为用户因素,具体包括用户动机因素、用户认知因素等。

用户认知因素是本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类中介变量,其中用户满意度是认知因素中使用最多的中介变量。几乎所有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的研究都将用户满意度作为主要的中介变量。根据Bhattacherjee A等的研究,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程度主要通过用户满意度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而用户满意度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最直接预测变量[69-70]。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大量文献中,研究者们主要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分析其持续使用行为,从而用户满意度就成为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关键中介变量,这些研究范例可以见甘春梅等[4]、赵文军等[12]、尹明章等[17]、殷猛等[13]、王哲[23]、赵英等[37]、李武等[38]、胡勇[35]、梁文玲等[25]、赵宇翔[31]、代宝等[43]、杨根福[44]、巢乃鹏等[50]、詹恂等[46]、刘人境等[57]、唐莉斯等[62]的研究。

2.2.3 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如性别、种族、学校类型等),也可以是定量的(如年龄、受教育年限、刺激次数等),它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弱。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研究文献中,调节变量可以被分为用户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

用户因素主要分为人口统计学要素、用户认知和用户行为3类,这些因素是作为调节变量被予以对待。人口统计学要素经常被作为调节变量,主要指用户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反应个体属性的常规变量,例如冉晓斌等[11]从网络外部性视角探讨同伴活跃行为对焦点个体活跃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网络规模与活跃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的调节作用。

在用户认知因素中,我们发现求知欲、认知需求、自我效能是研究者采用的调节变量。例如张杨燚等[64]研究了问答平台付费围观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发现围观者的求知欲对感知价值与付费围观持续意愿的相关关系起到调节作用;陈昊等[26]基于“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研究范式,探讨用户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响应在用户持续使用移动社交媒体服务意愿中的关键路径和作用机理,并发现自我效能在担忧与持续使用意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另外,曹欢欢等[42]研究了社交网络服务(SNS)情境下从众行为和习惯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并发现从众行为对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间意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即从众行为加强了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作用。

除了用户因素被作为调节变量以外,还有些研究强调了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主要包括社会影响理论中提到的主观规范,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人际信任和关系强度等因素。例如赵延昇等[39]研究移动社交支付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发现主观规范在风险认知和持续使用意愿之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曲霏等[36]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感知个人收益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模型及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2.2.4 结果变量

结果变量是在前因变量和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的影响下输出的变量,可以被简单地称为因变量。在本文中,结果变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持续使用意愿和持续使用行为。

持续使用意愿和持续使用行为是被研究者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用到最多的两个结果变量。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作为直接的结果变量,并通过多题项进行问卷量表测量。例如,李嘉等[28]研究了微信公众平台功用满足、社交满足和享乐满足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甘春梅等[4]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构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彭希羡等[59]从微博自身特点、系统质量、主观行为规范3个方面对其进行扩展和改进,建立微博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理论模型。

3 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3.1 研究启示

本研究收集到的68篇实证文献,分别针对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并围绕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进行了细致讨论。所有的变量因素被本文勾勒出来,并建构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因果关系框架(如图1所示)。

在自变量因素中,认知因素是用户感知因素中最经常被关注的要素,主要包括TAM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期望确认模型中的期望确认、满意度要素。另外,用户动机和用户经验感知也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自变量。在社会性因素中,社会影响是被经常作为自变量而存在,许多研究者试图挖掘用户为什么愿意使用社交媒体,尤其是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其对社交媒体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在技术感知因素中,研究者主要关注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属性五要素和感知质量要素的影响。许多研究者的结果发现,感知质量因素对社交媒体持续使用行为又显著影响,而创新属性要素只在部分研究中发挥作用。

在中介变量因素中,用户动机和用户认知因素是最经常被提及的中介变量,主要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任感知、对平台的风险感知、满意程度、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等变量。此外,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感知因素也成为实证文献中经常使用到的中介因素。实际上,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解释的理论模型中,一般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因果关系逻辑。

在调节变量因素中,用户因素中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用户个性特征因素都是重要的调节变量,这些调节变量决定着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结果变量与前因变量之间的显著关系的强与弱。此外,社会因素中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资本变量也是文献中经常出现的调节变量。许多研究者强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都是将社会因素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调节变量来加以对待。

在结果变量因素中,大多数研究者将持续使用意愿视为被解释的因变量,少数研究者探讨了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实际上,二者之间也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本文根据以往68篇实证文献提出的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清楚地揭示出研究者选择和使用的诸多因素变量的因果组合。例如,一些研究者保留用户认知、社会因素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但针对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分析。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本质、内容和特征方面有着差异性,例如微博和微信,因此也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另外,因果关系框架中采用的变量也因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理论含义,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关注点。例如,用户因素既可以作为前因变量,也可以被作为中介变量又或者调节变量。事实上,在许多研究者的实证研究中,用户认知因素确实都可以承担这3个变量的角色,而且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中,该因素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对大量文献综述评价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果关系框架,揭示出以往大量研究集中在研究因果关系,也即用户的个人信念影响到他们的使用意愿,进而决定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这种仅仅关注个体用户对社交媒体的持续使用行为忽略了组织用户的重要研究意义。另外,尽管许多研究都讨论了社会因素中的诸多因素,但对社会权力的忽视使得目前的理论模型解释力度不够强,应将社会权力这个概念引入到现有理论模型中。此外,目前构建了理论模型主要基于技术采纳理论和信息系統持续使用模型,而没有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模型,未来可以基于制度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构建新的解释性框架。最后,社交媒体的出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等的方方面面,据此需要研究者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局限和差距,我们从组织研究视角、新的理论视角和社交媒体影响4个方面,进一步指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3.2.1 组织研究路径

从本研究收集的文献看,非常清楚地看到研究者关注了个体属性因素,而几乎没有关注组织因素对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事实上,社交媒体经常被用于连接和帮助组织去提升品牌价值、顾客挽留以及其它商业行为。然而,除了使用电子邮箱以沟通和网站找寻和分享信息以外,社交媒体很少被组织广泛用于日常的运营中来,或者应用到市场管理中的关系维护方面。考虑到这个情况,一些基本问题需要加以被研究。例如,为什么组织在他们日常运行中不采用社交媒体?什么因素或变量影响或阻碍组织对社交媒体的采纳?影响组织对社交媒体持续使用的因素有哪些?更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采纳真的能够促进企业绩效吗?这些问题都没有在既有的文献中很好的得到回答。

3.2.2 新的理论视角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技术采纳理论和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加入信任、风险、感知价值、感知需求和社会影响等变量,构造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模型用于解释个体用户对社交媒体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主导性的理论都是源于信息系统学科或社会心理学,少部分研究关注到大众传播学科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而较少关注其它学科理论,比如社会学的制度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社会学中的制度理论强调制度因素对个体或组织行为的同化影响。Dimaggio P J等[75]提出了一个制度理论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结构同构概念,他们称之为制度同构。有3种机制导致了组织形式、组织行为的趋同性。第一个机制是源于政治影响和合法性问题的强制。第二个机制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标准反应模式所引起的模仿。第三个机制是与专业化相关的规范。基于该理论,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组织都趋向于采纳或不采纳社交媒体?制度因素中的强制、规范和模仿三要素对组织采纳社交媒体有着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制度理论视角,构建全新的理论框架对组织采纳社交媒体进行深层次研究。

3.2.3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会对组织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今天,几乎每个个体都多多少少在使用社交媒体,从而对个体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于2013年的报告,超过70%的美国网民使用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大约其中的60%每天至少访问1次他们的社交网站[76]。不可避免的結果是社交媒体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它交朋友、分享信息、娱乐和接受新闻信息。然而,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也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例如沉溺、减少参加其它活动的动力、并且可能会引起健康问题。社交媒体的另外负面影响也很多,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多私密信息会带来信息泄露和安全隐患,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还会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组织层面影响方面,社交媒体促使人们沟通、分享信息和参与公司业务过程的所有方面,不论你的物理位置在何方。商业活动中大量应用社交媒体已经促使一些经理人开始重新思考如何管理和运营公司。在公司内部中,需要认识到雇员使用各类社交媒体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这可能会影响到雇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一个企业的产值和绩效。因此,需要确保社交媒体使用对雇员的影响,需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社交媒体还给企业运营者提供了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平台。

在社会影响方面,社交媒体打破了地理位置对沟通交流的限制,这帮助人们在网上交到更多的朋友,并且扩展了他们的社会圈子,尤其是对流动限制比较重要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媒体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巨大改变。然而,尽管我们能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但却不太能够在虚拟的平台上建立起强连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弱化了我们与家人和朋友在真实生活中的联系。另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的要素,例如笑出声、脸部表情表现都不见了。

4 结 论

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到来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运营和人们的沟通方式,这直接促使了有关于社交媒体采纳和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学术研究。本研究对2012-2018年发表在CSCCI收录期刊中的68篇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论文进行了仔细分析,主要分析了研究者建立的用于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模型和理论。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4个部分: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

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是当前社交媒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关于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主要刊发在图书馆情报类刊物上,并且每年刊发数量持续增长。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采用的理论或模型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个人行为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其中个人行为理论在国内实证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达18种理论模型,而另外两大类理论相对较少地被采用。

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中,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及其扩展模型是被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模型,这与初始采纳行为中广泛使用技术接受模型是类似的。虽然IS-ECM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仍然有越来越多其它领域的理论也被用来解释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理论基础丰富且多元。本文提出了一个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因果关系分析框架,将纷繁复杂的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都囊括其中,比较清晰地展现出了国内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的理论图谱。本文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从组织研究视角、新的理论视角和社交媒体影响3个方面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骞敏,孙建军.网络群体协作中用户持续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37(5):12-20.

[2]张敏,罗梅芬,聂瑞,等.问诊类移动医疗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分析——基于患者特征、医护特性与系统质量的多维视角[J].软科学,2018,32(5):99-104.

[3]程娟,王玉林,钱晋.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阅读推广持续意愿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8,(4):67-71,66.

[4]甘春梅,许嘉仪,朱妍婷.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2):107-112.

[5]孟猛,朱庆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5-18.

[6]张亚明,郑莉,刘海鸥.大学生社会化阅读APP持续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22):69-75.

[7]常桂林,毕强,费陆陆.微信平台(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分析——基于期望确认模型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7,(22):85-92.

[8]肖璇,王铁男,郝凡浩.社会影响理论视角的社交媒体持续使用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7,20(11):49-60.

[9]王冰,吴剑琳,古继宝.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74-80.

[10]欧阳博,刘坤锋.移动虚拟社区用户持续信息搜寻意愿研究[J].情報科学,2017,35(10):152-159.

[11]冉晓斌,刘跃文,姜锦虎.社交网络活跃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网络外部性的视角[J].管理科学,2017,30(5):77-86.

[12]赵文军,周新民.感知价值视角的移动SNS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8):153-160.

[13]殷猛,李琪.基于价值感知的微博话题持续参与意愿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8):94-100.

[14]范钧.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特性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8):69-78.

[15]赵文军,任剑.移动阅读服务持续使用意向研究——基于认知维、社会维、情感维的影响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8):72-78.

[16]付少雄,陈晓宇,邓胜利.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信息行为的转化研究——从信息采纳到持续性信息搜寻的理论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7,(4):80-88.

[17]尹明章,于挽平,周天旻.高校图书馆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4):98-101,105.

[18]陈明红,郑洁萍,漆贤军.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4):37-43.

[19]张薇薇,柏露.众包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基于ECM-ISC和承诺信任理论[J].情报资料工作,2017,(2):54-62.

[20]赵文军,易明,王学东.社交问答平台用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感知价值的视角[J].情报科学,2017,35(2):69-74,91.

[21]郭爱芳,章丹,李小芳,等.微信公众号持续关注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信息特性视角[J].情报杂志,2017,36(1):127-131.

[22]李晶,卢小莉,李卓卓.学术社区信息质量感知形成机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1):6-11.

[23]王哲.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78-83,143.

[24]陈明红,孙顺,漆贤军.移动社交媒体位置信息分享持续意愿研究——隐私保护视角[J].图书馆论坛,2017,37(4):58-67.

[25]梁文玲,杨文举.虚拟品牌社区信息质量对社区用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11):195-201.

[26]赵婉颖.社交因素对用户移动阅读持续使用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0):87-95.

[27]曹园园,李君君,秦星红.SNS采纳后阶段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基于情感依恋与ECM-IS的整合模型[J].现代情报,2016,36(10):81-88.

[28]李嘉,任嘉莉,刘璇,等.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0):26-33,55.

[29]陈昊,李文立,柯育龙.社交媒体持续使用研究:以情感响应为中介[J].管理评论,2016,28(9):61-71.

[30]周涛,王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知识型社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9):82-87.

[31]赵宇翔.知识问答类SNS中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35(9):25-37.

[32]孙绍伟,甘春梅,宋常林.基于D&M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7,37(1):101-108.

[33]闵庆飞,李红云.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9):61-67.

[34]李宗富,张向先.政务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4):94-101.

[35]胡勇.大学生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84-92.

[36]曲霏,张慧颖.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J].情报学报,2016,35(4):415-424.

[37]赵英,范娇颖.大学生持续使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微信、微博和人人网为例[J].情报杂志,2016,35(1):188-195.

[38]李武,赵星.大学生社会化阅读APP持续使用意愿及发生机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1):52-65.

[39]赵延昇,高佳.移动社交支付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主观参照的调节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4):47-52.

[40]韩金凤.学术数据库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5):41-45.

[41]洪红,徐迪.移动社交应用的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探讨网络外部性和羊群行为的共同作用[J].经济管理,2015,37(5):40-50.

[42]曹欢欢,姜锦虎,胡立斌.社交网络持续使用:从众行为和习惯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4):156-162.

[43]代宝,刘业政.基于期望确认模型、社会临场感和心流体验的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3):19-23.

[44]杨根福.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内容聚合类APP为例[J].现代情报,2015,35(3):57-63.

[45]甘春梅,王伟军.学术博客持续使用意愿:交互性、沉浸感与满意感的影响[J].情报科学,2015,33(3):70-74,94.

[46]孙元,彭新敏,潘绵臻.员工持续使用企业内部微博与社会资本互动影响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2):27-35.

[47]葛仲夏,顾东晓,顾佐佐.社交网络工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34-40.

[48]詹恂,严星.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11):130-134.

[49]王伟军,甘春梅.学术博客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10):121-127.

[50]巢乃鹏,薛莹,姚倩.功能满足、心理满意、主观规范:新媒体持续使用意向研究——以中国3G业务的持续使用为例[J].新闻大学,2014,(5):125-131.

[51]杨念念,高磊,张敏.时尚杂志官方微博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ELLE》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4,(6):132-135.

[52]高灵,胡昌平.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中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2014,34(1):14-17.

[53]金晓玲,汤振亚,周中允,等.用户为什么在问答社区中持续贡献知识?:积分等级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3,25(12):138-146.

[54]蒋骁,王关义.手机阅读用户的持续使用——基于阅读类型分层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12):74-79.

[55]龚主杰,赵文军,熊曙初.基于感知价值的虚拟社区成员持续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3,(5):89-94.

[56]龚主杰,赵文军.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持续行为的机理探讨——基于心理认知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6):27-31.

[57]刘人境,柴婧.SNS社交网络个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7(4):132-135,140.

[58]刘莉.社交网站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基于信息获取和人际交互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17-22.

[59]彭希羡,冯祝斌,孙霄凌,等.微博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11):78-85.

[60]赵欣,周密,于玲玲,等.基于情感依恋视角的虚拟社区持续使用模型构建——超越认知判断范式[J].预测,2012,31(5):14-20.

[61]刘鲁川,孙凯.移动出版系统受众持续使用理论模型:技术承诺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4):126-130.

[62]唐莉斯,邓胜利.SNS用户忠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02-108.

[63]邓元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品牌社区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5):129-132.

[64]张杨燚,彭子健,刘齐凯.问答平台用户付费围观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J].图书馆论坛,2018,38(6):86-94.

[65]常桂林,毕强,费陆陆.微信平台(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分析——基于期望确认模型与媒介系統依赖理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7,(22):85-92.

[66]彭正银,汪爽.青年网民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67-72,79.

[67]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68]Oliver R L.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0,17(4):460-469.

[69]Bhattacherjee 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J].MIS Quarterly,2001,25(3):351-370.

[70]Bhattacherjee A,Perols J,Sanford C.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ance:A Theoretic Extension and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9(1).

[71]Kelman H C.Compliance,Identifi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2(1):51-60.

[72]Eighmey J,McCord L.Adding Value in the Information Age: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Sites on the World Wide Web[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41(3):187-194.

[73]Ballrokeach S J,Defleur M L.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J].Communication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1976,3(1):3-21.

[74]Mohammed S,Ferzandi L,Hamilton K.Metaphor no More:A 15-year Review of the Team Mental Model Construc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4):876-910.

[75]Dimaggio P J,Walter 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47-160.

[76]Duggan,Smith.Social Media Update 2013.Avaliable from:http://www.pewinternet.org/2013/12/30/social-media-update-2013/,2013.

(責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研究综述用户
关注用户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