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爱”的真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2019-10-08 07:43张建勇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女店主助人老妇人

张建勇

《爱之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小说。这是一曲颂扬人间互助友爱的赞歌。小说描写了发生在严冬里充满爱的连环故事:失业工人乔依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非常感激;老妇人在小餐馆里得到女店主热情照顾,也受到爱的感染,悄悄留钱资助;女店主发现老妇人留下的钱和纸条以后非常感动,安慰、鼓励丈夫乔依坚定生活的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小说通篇流淌着爱的暖流,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构思又使读者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样的故事并不复杂,主题似乎也不难理解,以至于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此文并无深意,就是在讲爱的奉献,有的甚至直接将主旨演绎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正因为如此,教学这样的课文,许多教师容易直奔主题,泛泛而谈;学生对“爱”的理解也容易浅尝辄止,似懂非懂。教学结果,原本是真爱、大爱之“链”,链接的却极易是不接地气的泛爱,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很有探究的必要。

根据倪文锦教授倡导的“焦点阅读教学法”,阅读教学有三大关键:一要聚焦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确保“定向”正确;二要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厘清问题层次;三要在每一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独立思考,使教学中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促进,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就《爱之链》的教学而言,小说是以三个人物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展开的,每个小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层次进行教学,难度并不大。同样,按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在每一层次内部设计系列问题,形成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链也可以做到。难的是基本问题的确立:我们究竟应聚焦什么样的基本问题?从教学现状看,学生分别阅读三个小故事,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基本能理解“爱”的表现。但由于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三个小故事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它们组成了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整体,所以从整合、诠释的角度让学生谈谈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爱”,他们还是不能透过表象理解“爱之链”的“爱”是什么,难以准确把握“爱”的内涵。据此,笔者把“爱的真谛是什么”确立为教学的基本问题,聚焦在小说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爱”,探究这种“爱”的传递、“爱”的接力何以能够继续。

一般而言,根据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进行小说教学是较常见、最省事的教法,但也容易形成套路,机械乏味。而且实践证明,像中学小说教学那样作详细的人物分析,既不适合本篇课文实际,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师聚焦基本问题后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这篇小说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指出了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条途径。一是语文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里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立足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二是语文学习应是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一味靠教师讲,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引领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对文本语言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生。据此,笔者在实践中强化了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

一、基础阅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信息提取,让学生明白自己“读了什么”。如果学生不能学会从文本中有效提取信息,就不能为思维的展开提供事实性材料,后续完整的信息加工也不能进行,这势必会影响分析、推理的合理性,以及整合、诠释的可靠性。不光是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如此,叙事类文本的阅读也是如此。于是在这一环节,笔者首先设计了下列故事情节表,让学生自读课文后填写。这既是让学生对小说情节进行独立自主的梳理,又可从他们填写的文字中发现他们在阅读中真正“读了什么”。

其次,让学生分别复述这三个关于“帮助”的小故事的具体经过。

最后,让学生写出三个故事中“爱”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建立“爱之链”之“爱”与“帮助”之间的牢固联系。“爱之链”故事一中“爱”的表现是:失业工人乔依风雪交加中为老妇人无偿修车,帮助她脱离困境,重新上路。“爱之链”故事二中“爱”的表现是:在餐馆,怀孕八个月的极度疲劳的女店主为老妇人热情服务,而老妇人又给女店主悄悄留钱进行帮助。“爱之链”故事三中“爱”的表现是:在餐馆里屋,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熟睡的丈夫乔依,并安慰、鼓励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帮助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借此让学生建立“爱之链”中“爱”与“帮助”间的联系,懂得“爱”就是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看似与情节重复,但实际上是为寻求基本问题的答案创造条件,搭建支架,因为这三个故事是由一条“爱”的线索贯穿始终的。

二、深度阅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分析、推理以及整合、诠释,看学生“懂了什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1.分析、推理

在明确了每个故事中“爱”的具体表现后,读者势必要追问:是什么使故事中的人物有这样的表现呢?这就需要分析、推理。如果说上述“爱”的表现具体所指是助人什么,那么助人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别人的?又是怎样助人的呢?这正是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分析、推理的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严酷的自然环境更显“爱”的弥足珍贵外,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乔依是在工厂倒闭、自己失业、内心十分凄凉,妻子即将生产,“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的情况下,主动、无偿地帮助老妇人修车的。为了修好车,他的“脚腕被蹭破了”,雙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沾满了油污”,脸差点“被冻僵”,“他的手蹭破了”,“顾不上擦流出的血”,“衣服也更脏了”。直到放心地“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他才启动自己的破车。他拒绝老妇人的报酬,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而且“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女店主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旅途颠簸劳顿、一度陷入绝望的老妇人“感到心里很舒服”。老妇人是在看到小餐馆“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女店主“极度的疲劳”,“怀孕至少8个月了”,但仍“热情地”送上雪白的毛巾,并“忙来忙去”“端茶送饭”之后,才留钱帮助她。这种帮助,充分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因而是悄悄进行的,不为人所察觉的,以至于女店主要把找回的钱交给她时,老妇人早已离开了。这种帮助,不是施舍,不是怜悯,是老妇人力所能及的爱心表示,也是在传递乔依的正能量:给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帮助。

女店主是在喬依“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的情况下“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并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她对丈夫的帮助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尽管因风雪交加中艰辛修车劳累过度而熟睡的乔依并没有真正听到她的喃语,但她对丈夫的安慰、鼓励,无疑会帮助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她的话语仿佛在向世人宣示:困难是暂时的,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

2.整合、诠释

整合、诠释就是学生能整合文本提供的各种信息,用自己的话说明文本内容。在完成上述信息提取、分析、推理,即明确每个故事中谁助人、帮助了谁、助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别人的、又是怎样助人的基础上,找出这些助人者为什么能义无反顾地帮助别人的真实原因,探究“爱”的传递和接力的真正动力。这一环节,笔者让学生重点做三件事,先认真阅读并品味文中三个人物说的三句话,即乔依对老妇人说的“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老妇人留的纸条上写的“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以及女店主的喃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然后找出受助者在得到别人帮助后有什么表现,并仔细体会;再透过施助者的助人举动,尝试探究“爱”的丰富内涵。

老妇人在得到乔依的帮助后是“满脸感激”,她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这是她最初的方式。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按劳取酬天经地义,但乔依却“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乔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老妇人主动帮助别人是因为她在看到女店主的境况后,“突然想起了乔依”,想起了他的话。女店主帮助丈夫坚定生活的信心,是因为受老妇人纸条上留言的激励。也就是说,他们三人分别经历了“几乎完全绝望”“极度疲劳”“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的遭遇,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以后,都知恩、感恩和报恩,报恩的方式最终统一到乔依的话:“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再让我们从施助者的角度看,明确他们的帮助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种帮助是主动热情的。严冬的黄昏,没有人影的乡间公路,是乔依主动对“又冷又怕”的老妇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她修好了车。在十分破旧、光线昏暗的小餐馆,一方面是女店主为老妇人主动热情的服务,另一方面是老妇人主动帮助女店主,为她悄悄地留钱留条。在餐馆的里屋,女店主发自内心的喃喃自语,也是主动帮助丈夫缓解精神压力,坚定生活信心。

第二,这种帮助是真诚无私的。乔依无偿修车,不计回报,对老妇人想给钱的第一反应是“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还有老妇人和女店主,她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帮助别人,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也不掺入私心杂念。他们唯一的出发点是:“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第三,这种帮助是友善体贴的。乔依的“脸上带着微笑”,他“赶紧安慰”老妇人“请别害怕”,并让她呆在车里。女店主忙来忙去为顾客服务,脸上始终“带着甜甜的微笑”;老妇人留钱留条,是趁女店主回身找钱不注意时悄悄进行的。女店主对丈夫的轻吻和安慰,更是展现了对亲人的体贴人微。

第四,这种帮助是尊重他人、尊重人格的。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作为受助者,他们具有知恩、感恩和报恩之心。作为施助者,他们身上也都具有尊重他人、尊重人格尊严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老妇人,她的留钱留条可谓用心良苦,她不能损伤女店主的自尊心,因为施助者与受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此可见,帮助别人绝不是单向的施舍或怜悯,而是施助者与受助者的共同建构,是爱与被爱的交响。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爱之链”之“爱”是什么,以及它何以能得到接力与传承这两个问题了。“爱”是一种帮助,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帮助。因为这种帮助是主动热情的,真诚无私的,友善体贴的,尊重他人、尊重人格的,所以这是真爱,是大爱。生活中“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爱”的内涵是不变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得到帮助后只要知恩、感恩、报恩,坚持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帮助,那么爱心将会永远流传。

三、创造性阅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反思评价,看学生“想了什么”,能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形成新的创意。笔者主要让学生在综合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画“爱之链”的链式图。综观学生的链式图,有的画成圆形的项链,有的画成爱心形状的项链,项链上链接的珍珠是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也有的画成带有箭头方向的循环圈,即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帮助乔依。最值得注意的是,有学生画的项链内圈链接的是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外圈对应链接的是社会上的你、我、他。可见,学生已经跳出课文,超越了小说人物形象,读出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女店主助人老妇人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助人为乐的事
婚后不能赊账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巧解对联猜姓名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半枚创可贴
助人会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