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敦煌古藏文写经叙录

2019-10-08 04:05新巴·达娃扎西
敦煌研究 2019年4期

新巴·达娃扎西

内容摘要: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敦煌古藏文写经23件,其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22件和《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函第48卷)1件,均系单面手抄经文,多数经卷题有抄经人、校对人和复校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但由于诸多原因,本馆收藏的这批珍贵的敦煌古藏文写经卷,一直无人涉足。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对这批珍贵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写经卷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并撰写此文加以公布,以飨学界。

关键词:四川大学博物馆;敦煌古藏文;写经卷

中图分类号:G256.1;H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4-0089-10

Abstract: The Museum of Sichuan University has a collection of 23 ancient Tibetan scriptures from Dunhuang documents, including 22 manuscripts of the Sutra of Mahayanas Boundless Longevity and 1 manuscript entitled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One Hundred Thousand Lines. All the manuscripts contain handwritten texts on one side and many include the specific names of scribes, proofreaders and secondary proofreaders, which makes them of significant historic and academic value. For years these manuscripts have gone overlooked for various reason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by the author to be an introductory study for reference among scholars.

Keywords: Museum of Sichuan University; Dunhuang manuscript in ancient Tibetan; manuscripts

四川大學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高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其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敦煌古藏文写经23件,其中包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22件和《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函第48卷1件,均系单面手抄经文,多数经卷题有抄经人、校对人和复校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近几十年来,收藏有敦煌写卷的各大博物馆,相继刊布了各自收藏的敦煌写卷的详细资料及研究状况,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青睐。但由于诸多原因,本馆收藏的这批珍贵的敦煌古藏文写经卷,却一直无人涉足。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对这批珍贵的敦煌古藏文写经卷进行了整理研究,并撰写此文以飨学界。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将这批写经统一编为“SCUM.D.T”。其中“SCUM”,表示四川大学博物馆(Sichuan university museum);“D”,表示敦煌;“T”,表示古藏文;“SCUM.D.T”之后的数字为本馆藏敦煌古藏文写经的临时编号{1}。下面按编号介绍,并作相应的分析研究。

一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叙录

1. SCUM.D.T.00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 ya ha na su tra'a。”{2}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诃娜须札”{3}。“Bod skad du tshe dpag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81厘米,纵30.5厘米。天头1.9厘米,地脚3.9厘米。单纸长40.5厘米,共2纸,每纸2栏,乌丝栏,纵1.3厘米。首页每栏18行,其余3页每栏19行。卷首第2行空白处横贴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图1),尾题及题记俱残{4}。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本馆新编号及暂编号{5}。我们通过暂编号基本可以推断,此经卷入账时间为1957年。但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的佚失,目前我们对这批写经卷的收藏史知之甚少。

2. SCUM.D.T.002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rdzogs sh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6}。

题记:“cang lha legs gyis bris。”即“姜敕拉 录”{1}。据上山大峻先生(以下简称为上山)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过8次,但以现有的资料来看,目前尚未见他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1]。我们在上山先生的写经生名录(以下简称为上山名录)中发现,名为“lha legs”的有8人。看来当时取名为“lha legs”的人不在少数。另外,据傅立诚先生统计,他在敦煌市博物馆藏00131号《大乘无量寿经》中以写经人的身份出现了4次[2]。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90厘米,纵30.5厘米。天头1.5厘米,地脚2.6厘米。单纸长约45厘米,共2纸,每纸2栏,乌丝栏,纵1.6厘米。第2栏15行,其余每栏20行,共抄经文2遍,但内容不全。第1篇经文的第2栏倒数第2行书有尾题及写经人题记,但未见首题。第2篇的第1栏(即整纸的第3栏)书有经文的首题,经尾及尾题俱残。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本馆新编号及暂编号。

3. SCUM.D.T.003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 su t'a,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须达,摩摩诃耶娜须达。”“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44厘米,纵30.5厘米。天头1.9厘米,地脚2.4厘米。卷首天头处横贴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单纸,每纸 2栏,乌丝栏,纵1.5厘米,每栏19行,共抄经文半篇,尾题、题记俱残。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本馆新编号及暂编号。

4. SCUM.D.T.004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此经卷为残件,无首题,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 aba theg pa chen po'i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1}。

写经生题记:“lI brtan legs bris。”即“黎丹来录”。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4次[1]446。另外,我们在上山名录中还看到名为“brtan legs”的写经生,他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11次。但他与“li brtan legs ”是否为同一历史人物,仅以现有的资料,我们无法下定论,尚待进一步考证。

校经生题记:“dge slong shin dar zhus,dam tseng yang zhus,leng ce'u sum zhus so。”即“希達比丘{2}初校,党真二校,能觉悟[3]{3}三校”{4}。据上山统计,希达比丘以初校经生的身份出现5次。另外,我们在上山名录中还查到另一位名为“shin dar”的校经生,他偶尔会兼任写经生。他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4次,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50次(初校15次,二校5次,三校30次),他与前者间的差异是他的名字前未加戒名。据上山统计,“dam tseng”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9次(初校3次,二校6次)[1]449。“leng ce'u”以写经人的身份出现1次,以初校的身份出现12次,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39次(初校23次,二校6次,三校10次)。与他名字相近的校经生还有“cang leng ce'u”、“dge slong leng ce'u”等[1]448-449。另外,据张耀中先生统计,他在酒博.t.012中以初校身份出现1次[3]77。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45厘米,纵30.5厘米。天头2.4厘米,地脚2.6厘米。单纸,共2栏,乌丝栏,纵1.5厘米,每栏19行。经文首题、序分均残,现仅存经尾(正宗分后段、流通分、尾题、题记及校对)部分。流通分终于第1栏第15行,第17行墨书尾题,第18行留白,第19行墨书写经生题记,题记右侧横贴汉文“黎丹来录”题记签。第2栏第7行红笔书有校经生题记,其余留白。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本馆新编号及暂编号。

5. SCUM.D.T.005《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A+I mA tiA A yurA nA mA mA hA nA yA nA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罗娜摩摩诃娜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wang dge brtan bris,zhuso。”即“王格登录、校”。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2次[1]447,未见其以校经生身份出现。但我们在该经卷中发现,他是以写经生兼校经生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从这个经卷我们可以发现两点非常重要的信息:1. 写经生和校经生的身份是可以互换的;2. 写经生不仅可以给别人兼任校经生,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充当校经生{5}。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95厘米,纵30.5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2.7厘米。单纸长约48厘米,共4纸,首纸为1栏,其余每纸2栏,乌丝栏,纵1.5厘米。第2栏15行,其余每栏均为20行,共抄经文1遍,内容完整。第1栏第9行墨书有“swa ha”{6},即“梭哈”,其余留白。第4纸第1栏的倒数第10行墨书尾题,第16行墨书写经生题记,最后1栏整页留白。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本馆新编号及暂编号。

6. SCUM.D.T.006《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 ya na su trA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chen po'I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lha legs brIs。”即“拉敕录”。据上山先生统计,他署全名cang lha legs并以写经生身份出现过8次,但只署名lha legs而不署姓氏cang出现2次[1]444。虽然,经文上贴有“哈来录” “姜拉赖录”汉译题记签,但经我们对比研究发现,此 “lha legs”非彼“cang lha legs”,应另有其人。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31厘米,纵30.5厘米。天头2.4厘米,地脚3.4厘米。单纸长约43厘米,共3纸,每纸2栏,乌丝栏,纵1.4厘米,每栏19行。卷首第1栏天头处横贴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第3栏地脚偏左处横贴有“姜拉赖 录”汉译题记签。序分终于尾题栏的第15行,第16、18行留白,第17行墨书尾题,第19行墨书写经生题记,其下横贴“哈来录”{1}汉译题记签。该卷共录经文1篇,首尾完整。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有本馆新编号及暂编号。

7. SCUM.D.T.007《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I mi ta,a yu ganya{2} na□□{3}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讫砚娜□□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4}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khe rgad lha tsem brIs。”即“克格拉才录”。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2次,但未见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1]446。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213厘米,纵30.5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2.6厘米。单纸长约42厘米,存5纸,每纸2栏,共10栏,乌丝栏,纵1.5厘米。第4栏为18行,其余栏均为19行,共录经文1篇半。第1篇为残件,首纸已残失,全文未见首题,尾题与题记写于第4栏,其下横贴“克格拉才 录”汉译题记签。第2篇首尾完整,首题写于第5栏,尾题与写经生题记均写于第10栏第19行。经卷背面右下角墨书本馆的暂编号及新编号。

8. SCUM.D.T.008《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 n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娜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rdzog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 mching brtanl ces?bris,即“秦登杰 录”{5}。“mching brtanl ces”中前两字即“mching brtanl”字迹清晰,不难辨认,第三个字由于字迹脱落较严重,无法识别。我们在此经文的其他篇幅中找到了笔迹稍微清晰的一处,经过多次观察分析该写经生的书写习惯及遗留的笔墨痕迹推断,该字很有可能是“ces”字。上山名录中与其较相似的写经生名字有“mchims brtanl bses”。据上山先生统计,“mchims brtanl bses”以写经生身份出现4次,但未见他以校经生身份出现[1]446。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654厘米,纵30.5厘米。天头2.4厘米,地脚2.6厘米,乌丝栏,纵1.4厘米。单纸长约43.6厘米,存15纸,每纸2栏,共30栏。除尾题、题记栏外,其余栏均为19行。每6栏为一经,共录5遍,首尾完整。经卷背面右下角墨书本馆的暂编号及新编号。

9. SCUM.D.T.009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写经生题记:“lu tse shing bris。”即“鲁震星录”[4]{1}。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5次[1]446。我们在上山名录中,还看到与他名字较相近的写经生“lu tshe hing”。他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10次,但两者均未见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据张延清、李毛吉先生统计,他在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所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中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1次[4]122。

校经生题记:“daM ing zhus,yang zhus,de'u ing suM zhus。”即“達木恩初校、二校,窦恩三校”。据上山统计,窦恩{2}(de'u ing 或de'u eng)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25次(初校8次,二校8次,三校9次)[1]449,但未见以写经生身份出现。据王南南先生统计,他在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无量寿宗要经》中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1次[5]。据傅立诚先生统计,他在敦煌市博物馆的00172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中以三校的身份出现1次[6]。另外,张延清、李毛吉统计,他以二校的身份出现1次,“daM ing”以三校的身份出现1次[4]122。

现状:麻纸,卷轴装,脱胶残为3件。横133.5厘米,纵31厘米。天头2.7厘米,地脚2.3厘米。经卷共3纸,各2栏,每纸约44.5厘米。乌丝栏,纵1.5厘米。除第1、第6栏外,其余栏均为19行。第1栏第1行为首题,第6栏第14行经文内容终结,第16行为尾题,第18行为题记。经卷背面右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由于经卷纸张间的黏结物即糨糊年久失效,脱为3件{3}。但这一现象应该是在本馆收藏该经卷之前发生的。笔者作如上推断的原因是:我们从该藏品背面的藏品编号可以看出,本馆工作人员最初对其进行建档时,是以一套3件来登记编号的,也就是说本馆工作人员见到这批藏品时,已残为3件。利用本次整理经卷的机会,笔者对这一套3件经卷的笔迹、内容、尺寸和纸质等诸多方面作对比研究后以为,三者确实属于同一件经文。但是前辈们在对其进行登记建档时,并没有严格按经文的实际先后进行编号,故后期仍需再作调整{4}。

10. SCUM.D.T.010《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娜,耶娜须札。”{5}“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mdo rdzogs so。”{6}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mdo brtsan gyIbrisa。”即“董真录”。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2次,但未见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1]446。上山名录中与他名字相近的有“'go mdo brtsan”。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3次,但未见以校经生身份出现[1]443。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38厘米,纵31厘米。天头1.5厘米,地脚2.4厘米,乌丝栏,纵1.5厘米。单纸长约46厘米,存3纸,每纸2栏,共6栏。除首尾题及题记栏之外,其余栏均为20行。共录经文1遍,首尾完整。第1栏第1行为梵语首题,第3行为藏语首题。第6栏第5行经文终,第7行为尾题,第10行为“mye da phud,na myo a myida pud”{7}心咒, 第13行为题记,其余均留白。第3栏及第6栏边缘有残。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1. SCUM.D.T.01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此经卷为残件,尾题、题记俱残。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ha na y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诃娜,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8},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45厘米,纵31厘米。天头2.3厘米,地脚2.8厘米,乌丝栏,纵1.4厘米。每栏21行,共有2栏,现仅存1纸。第1栏第1行为梵语首题,第2行为藏语首题,此经卷为残件,尾题、题记俱残。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原把该经卷原编号与SCUM.D.T.012、013编为一套,并视其为 “khang 'go 'go”即康果果抄本,但我们对两件经卷的字体、行数、纸质,以及藏文新旧词语使用习惯等诸多方面作对照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此将两者视为独立的抄本,分别加以阐述{1}。

12. SCUM.D.T.012《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gnya'na 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讫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 mdo rdzogs so。”即“大乘無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 “khang 'go 'go bris。”即“康果果录”(图6)。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5次,但未见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1]445。他在敦煌市博所藏0086《大乘无量寿宗要经》里以写经生身份出现3次[2]44。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34厘米,纵31.5厘米。天头2.6厘米,地脚3.2厘米,乌丝栏,纵1.5厘米。单纸长约33厘米,存3纸,每纸2栏,共6栏。天头处横贴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折叠)。第1栏第1行为梵藏语首题。除尾题栏为18行外,其余均为19行。正文终于尾题栏第16行,第17行为尾题,第18行为题记,第19行贴有“康果果”汉译题记签,系藏文题记之音译。共录经文1遍,首尾完整。经纸粘贴处有脱胶现象,第1纸第1栏上端及第3纸第1栏下端边缘有残。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3. SCUM.D.T.013《大乘无量寿宗要经》{2}

此经卷残。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 “khe rgad lha tse brIs。”即“克格拉才录”。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2次,未见以校经生的身份出现[1]446。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45厘米,纵31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2.1厘米,乌丝栏,纵1.4厘米。现存单纸1纸,每纸2栏,共2栏,每栏19行。此经卷为残件,首题、序分俱残。正文终于尾题栏的第18行,第19行为尾题、题记。地脚处横贴 汉文“克格拉才录”题记签。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4. SCUM.D.T.014《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202.5厘米,纵31厘米。天头2.5厘米,地脚2.4厘米,乌丝栏,纵1.5厘米。单纸长约67厘米,存3纸,每纸2栏,共6栏。第1栏第1行为梵藏语首题。第3纸第1栏地脚处贴有“录者无名”汉文题签。除尾题栏为25行外,其余栏均为19行,共录经文1遍。现存题首、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未见尾题、题记。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该卷未署写经生题记,经我们对比分析后认为,该件应出自“cang lha legs”之手。

15. SCUM.D.T.015《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ma ma ha ya na y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优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yos bu lo'i dpyid cang lha legs bris。”即“姜敕拉录于兔年”。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29厘米,纵31.5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3.2厘米,乌丝栏,纵1.3厘米。单纸长约26厘米,存5纸,每纸2栏,共10栏。天头处横贴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第1栏第1行为梵语首题,第2行留白,第3行为藏语首题。每篇经文的首题栏为18行,其余每栏均为20行,共录经文1篇半。该 经卷首尾完整,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6. SCUM.D.T.016《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此经卷为残件,首题栏已残,无尾题。

题记: “khang 'go bris。”即“卡果录”。经查,上山名录中未见名为“khang 'go”的写经人和校经人,与他的名字相近的有“khang 'go 'go”。本馆所藏的SCUM.D.T.12就是出自“khang 'go 'go”之手。我们对两件经卷作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的书写风格、字迹,以及行数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相似度。因此,“khang 'go 'go”与“khang 'go”很有可能属于同一人。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88厘米,纵31厘米。天头2.4厘米,地脚3.2厘米,乌丝栏,纵1.5厘米。单纸长约44厘米,存2纸,每纸2栏,共4栏。第2纸第2栏结尾处墨书题记,地脚处横贴汉文“卡果 录” 题记签。每栏为19行,共录经文半篇。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7. SCUM.D.T.017《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此经卷为残件,首题栏残,无首题、序分和正宗分前部分。现存正宗分后部分、流通分和写经人题记。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 mdo rdzogs so。”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khe rgad lha tses brIs。”即“克格拉才录”。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2次,但未见以校经生身份出现[1]446,敦煌市博物馆藏0095、0096号《大乘无量寿经》中以写经人的身份出现了8次[2]46-47。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88厘米,纵31.3厘米。天头2.8厘米,地脚2.4厘米,乌丝栏,纵约1.5厘米。单纸长约16厘米,存2纸,每纸2栏,共4栏,除尾题栏为15行外,其余均为19行,共录半篇经文。正文终于尾题栏第14行,第15行为题记,第16行横贴汉文“克格拉才录”题记签。此经卷为残件,首题栏殘,未见首题、序分前部分。现存正宗分后部分、流通分和写经人题记。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8. SCUM.D.T.018《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ma ma ha ya na,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1}“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 mdo rdzogs soA。”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cang lha legs bris。”即“姜敕拉录”。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360厘米,纵31厘米。天头1.9厘米,地脚3.3厘米,乌丝栏,纵1.3厘米。单纸长约55厘米,存6.5纸,每纸2栏,共13栏,共录经文2篇半。第1遍经题、序分和正宗分前半段已残,现存正宗分后半段、流通分和题记部分。除题记栏为17行,其余均为20行。第2、3篇经文首题栏的天头处横贴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经尾题记下一行横贴“姜敕拉录”汉译题记签。第2篇经文第1栏第1行为梵语首题,第2行留白,第3行为藏语首题,流通分终于经尾栏17行,第13行为尾题,第19行为题记,其余留白。第3篇经文的首题栏第1栏第1行为梵藏语首题,流通分终于经尾栏第12行,第13行为尾题,第17行为题记,其余留白。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19. SCUM.D.T.019《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此经卷为残件,现存首题、序分、正宗分前半段,流通分已残,无尾题与题记。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a yur na 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現状:麻纸,卷轴装,横44.5厘米,纵31.5厘米。天头1.7厘米,地脚2.7厘米,乌丝栏,纵1.6厘米。存1纸,共2栏。第1栏第1行为梵语首题,第2行留白,第2行为藏语首题。首题栏为18行,第2栏为19行。经卷边缘有磨损,第2栏右上角有印迹。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20. SCUM.D.T.020《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此经卷为残件,首题、序分和正宗分前半段已残。现存正宗分后半段、流通分和题记部分。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ho'I mdo rdzogs so。”{1}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题记:“snyal stag snyas briso。”即“聂悉诺尼录”{2}。据上山先生统计,他以写经生身份出现13次,未见以校经生身份出现[1]447;傅立诚先生统计,他在敦煌市博物馆藏00154—00159《大乘无量寿宗要经》中以写经生的身份出现8次[6]56-57。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88厘米,纵31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2.7厘米,乌丝栏,纵1.6厘米。单纸长约44厘米,存2纸,每纸2栏,共4栏,共录经文半篇。流通分终于第11行,第12行留白,第13行为尾题,除题记栏为12行,其余均为21行。本页最后1行右下角墨书题记,其下横贴 “业日哈业录” 汉译题记签。题记栏上部边缘有残,正面有蓝色墨汁痕迹。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21. SCUM.D.T.02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a pa rI mi ta a yu ra na ma ma h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哆阿喻罗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3},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36厘米,纵31厘米。天头2.4厘米,地脚2.4厘米,乌丝栏,纵1.4厘米。存3纸,共6栏,每栏18行。首题栏第1栏第1行为梵语首题,第2行为藏语首题及书首礼赞。此经卷为残件,现仅存序分、正宗分前半段,流通分、尾题和题记俱残{4}。经卷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此经文中多处有红笔校注的迹象,与SCUM.D.T.004完全一致,加之内容与字迹均相似度极高,故我们以为SCUM.D.T.021与SCUM.D.T.004应为一套经卷。

22. SCUM.D.T.022《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首题:“rgya gar skad du a pa rI mi a yur na ma ma ha ya na su tra。”即梵语:“阿波唎密阿喻娜摩摩诃耶娜须札。”“Bod skad du 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即藏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尾题:“tshe dpag du myed pa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 mdo rdzogs soA。”即“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终”。

现状:麻纸,卷轴装,横150.5厘米,纵31厘米。天头2.5厘米,地脚3.9厘米,乌丝栏,纵1.4厘米。现存3.5纸,每纸2栏,共7栏,录1篇经文。第1栏第1行为梵藏语首题。第2行为书首礼赞。题记栏为20行,其余均为19行。流通分终于第7栏第19行,第20行为尾题,未见写经生及校经生题记,但经我们对比分析后认为,此经卷应出自“黎丹来”之手。此经卷保存状况不佳,边角及边缘残缺较严重。经文首题栏天头处横贴有汉文《大乘无量寿经》经名题签,背面左下角墨书暂编号及新编号。

二 《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

23. SCUM.D.T.023《般若波罗蜜多经十万颂》第1函第48卷

首题:“shes rab kyi pha rol du phyin pa strong phrag brgya'pa dum bu dang po bam po bzhi bcu brgyad do。”即“般若波罗蜜多经十万颂第1函第48卷”(图7)。

题记:cang dzin hing bris。”即“张真亨录”。此经的张真亨写经生,在上山名录、曾雪梅和傅立诚以及其他相关叙录中均无记载,这有助于我们对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写经生及经坊的认识。

现状:麻纸,纸质厚,有光泽,梵夹装;横73.5厘米,纵20.5厘米,天头2厘米,地脚2.9厘米,乌丝栏1.4厘米。现存6页,第1页为首题页,第6页为题记页。经文从左至右横书,单面硬笔书写,背面为素面。每页为12行,题记页为11行,行约63字。每页正面留有左、右边距,但未见藏文页码。距上切边约8厘米,左、右切边约19厘米处各绘有直径约4.5厘米的墨线规整圆,圈中心穿有直径约为0.74厘米的“sgor thig” {1}。卷面状况基本良好,首尾完整。背面墨书新编分类号。

本文中的照片由霍大清、卢素文老师拍摄,版权归四川大学博物馆所有,谨此说明并致谢忱!

参考文献:

[1]上山大峻.敦煌佛教之研究[M].京都:法藏馆,1990:444.

[2]傅立诚,杨俊.敦煌市博物馆藏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目录:一[J].敦煌学辑刊,2004(2):56.

[3]张耀中.酒泉博物馆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叙录[J].敦煌研究,2006(3):77.

[4]张延清,李毛吉.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22.

[5]王南南,黄维忠.甘肃省博物馆所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上[J].中国藏学,2003(4):77.

[6]傅立诚.敦煌市博物馆藏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目录:二[J].敦煌学辑刊,200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