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履躬行 品读洱海

2019-10-09 05:42纳张元
大理文化 2019年8期
关键词:丈量洱海村落

纳张元

徒步行走,以脚丈量,对于古人来说,不仅是一门必修课,还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许多诗文真切而弥足动人的重要起点。“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趣味,乘坐飞机或动车入蜀便绝难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需切实经行方能获致。在交通发达,出行便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早已经没有了行走的耐心和兴趣,青年作家北雁却能徒步环洱海一周,并写成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环湖一周》,让我刮目相看。在社会越来越喧嚣嘈杂,人们越来越浮躁功利的今天,他的行走,已经不仅仅是耐心和兴趣,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北雁的丈量是从2018年3月17日开始的。那天,他“把车停在溪畔,带上妻女和六岁的小外甥一路往北”。这样行走的妙处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而真切,他們“可以不急不慢、放任自由,在以往车子无法到达的地方尽兴驻足,还可以像一头贪吃的水牛,在返回的时候把先前存储在大脑和手机里的景致再回嚼一遍”。这样的文字是趣致却真实的。作者写了在小树林里沿洱海行走,记忆中的小树林,是学生时代带着糕点小食小聚的地方,“八路车下车后还得沿着土路走上一段时间方可到达海边。但来回路上,正可以远远眺望苍山的白云和洱海的碧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在大理,自然就有这样无比恬美的诗意画境,举手投足,都能心与物遇”。当下的小树林,则游人稀少,是鸟儿的乐园,海水平静,黑色的野鸭与白色的海鸥自来自去,与洱海的水天相亲相近。读至此处,倒觉寻常,颇有优美的风景散文之感。然而,作者所写并不仅止于此,他在走进洱滨村时,真实地书写出村子里“一幢幢水泥楼房高高耸立,村道笔直,两边的小巷整齐划一,又互为对称”“两边的房子建得太高,虽然还保留了瓦顶,但显然已经绝少了乡土之气”“好几个用简易墙围着的空地,里面各种垃圾堆集如山”。他写了老井、打水的老人、集市的摊贩,以及村边一块一块“细碎得好似孩子的玩具拼图一般”的小田。这样的景象显然是有时代痕迹的,因此,作者只是用极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捕捉和书写,便不由得引人深思和感慨了。更何况,他还不时将自己在彼时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忧以极自然的笔触书写下来。比如,他以极深刻的笔触挖掘出湖岸铺上规整的石板与自然的不谐。他不无惆怅地感慨,“如果将整个洱海大约120公里湖堤都铺成这样,那洱海岂不是被驯服成完全家化的水塘,毫无一点原始的荒野之气了?”

在其后的2018年3月24日直至2018年12月18日,作者一路走来,以“我”的视角历历记下洱海以及洱海周边的点滴。他写及葶溟溪的断流、黑龙溪的萧条,写及洱海边依然活跃的鸟儿和水中已绝迹的鱼类,写及洱海边越来越细碎狭窄的田地、整齐平直的水泥路,写及老民居夹杂着螺蛳贝壳的土墙以及洱海周边的现代而浪漫的客栈,写及偶遇的老人、蒜农、骑着电摩托的学生娃……他且行且思,且看且感。他的所思所感,绝非文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哀婉呻吟,也迥别于追忆者物非人是的泛泛伤怀,而是有着深沉厚重的人文情怀与观照反思。正因作者深爱着这片海,洱海早已不仅仅在他的眼前脚下,而是镌刻于心,所以每每在看似平淡而不带任何情感倾向的写实文字之后,总会有作者内心的沉涵与深悟从笔端倾泻而出。比如,2018年5月12日,作者行走在从西城尾到磻溪的路上。一路行来,他看到了许多鸟儿掉落的羽毛,“白色、黑色、紫色、褐色,或长或短,从每一根鸟毛上不难想象鸟儿的美丽。”这样的美丽自然让人神往,然而,作者的心思却沉淀到了更深的地方,“洱海就在我们窗台之下,常看到那么多鸟儿成群结队,不是说我们环保措施得力而使得它们队伍壮大,而是可以接纳它们的空间越来越小。常常看到它们走进我们的视线和生活圈,不是说它们不惧怕我们人类,实际上却是一种无奈之举,那是因为我们已把房子盖到了洱海旁边,侵占了它们的领地。”显然,作者是带着人文关怀与对自然的珍惜来行走和体会的,所以,他才能悟到“对别人的尊重,就是要能够允许并尊重他人的隐秘空间;对于自然生态,我们岂不是要越发宽容地给予它更大更自由的天地?”一路行来,他看到“粗大的礁石,横七竖八地散布在水边湖面,顶上缀满一层厚厚的黄苔”,他却并不沉醉于景的异美可观,而担心着水苔会成为污染的元凶,更在目睹被打捞出来的黄苔垒成的小堆早已乌黑时,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忧心忡忡。一路行来,他看到本主庙前停放的豪华车辆,便深思着打破封闭村落的道路,给村落带来了怎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环湖一周》长达二十余万字,实在说来,这样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细腻而近乎琐碎、实在而缺少跌宕、朴素而少见华光的。因此,在人心浮躁到忘记天光云影之美、生活忙碌至几无挣扎之力的当下,通读这样的文字已是莫大的考验,更不用说是细细地品读了。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环湖一周》却让我不由自主地触动于作者的笔触,恍如追随作者的脚步,环行于洱海,所见历历,所感依依,竟至手不能释卷。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北雁长文,不由深感古人所言不虚。且,北雁又何止于观洱海?他是实实在在且有计划地践行的,是以行走丈量洱海,以人文体悟洱海,以深爱反哺洱海。他的笔下,洱海及洱海周边的村落,炽热的脚步带来的温度,充盈着真情激发的热度,彰显着人文沉淀的厚度。无疑,这样的长篇纪实散文是无法不独特的,亦是无法泯然于众的。

北雁与洱海的相识相知,其实并不始于2018年。作为本地人,洱海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存在了,如作者的夫子自道:“我就生活在洱海南岸这个被当地人称之为‘下关的城市,每天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洱海,并且至今三十六年的人生中,我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洱海边度过的。”显然,洱海不在作者的梦中,而在他童年、少年、青年的许多真切的时光和细微的记忆里。显然,作者并不是一位远道而来的猎奇者——猎奇者间或会不屑地感慨,盛名之下的洱海不过是一泓或静寂或喧嚣的湖泊而已;他也不是浮光掠影的一日游客——游客们也许只愿匆匆笑闹于洱海天水之间的某个角落,又或借助夕阳的光影拉长自己的身姿,留下摇曳的倩影。他只是一个因岁月浸久而在不经意间已在血脉呼吸间有了洱海气息与温度的当地人。他熟悉洱海的日升月落、熟悉洱海的渔舟唱晚、熟悉洱海的气象万千、熟悉洱海边芦苇浸润的水雾、熟悉渔民撒网时洋溢满心的期盼……或许,因为三十六年来,洱海与洱海周边的物与人已在不经意间有了许多变化,于是北雁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沿着洱海徒步行走一周,对洱海周边的村落、河流、植被、农业、渔业、旅游发展和民居建筑、乡土风情、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作一次认真细致的田野调查,主要目的是考察和记录洱海周边村落群众的生活状况。”于是,这样的徒步行走与丈量又显然晕染了文化人类学的蕴味与价值。

猜你喜欢
丈量洱海村落
《疯狂的计量单位》
冯琳:用脚步去丈量这个时代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走到洱海
油画《村落》
诗意洱海
洱海太湖石
引发海啸(下)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