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选考政策的高中生预选课现状调查

2019-10-10 06:00邹筱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

邹筱清

〔摘要〕新高考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课程参加高考,并以等级赋分的形式将其成绩加入高考成绩中。这就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为准确了解学生选考、选科的现状,预测由此带来的学校课程安排、资源配置等的变化情况,研究者开展模拟选课预测调研。研究发现:学生在探索自我方面有一定基础,兴趣、成绩、理想、信心、大学选考要求为主要选科参考因素;在选科选考中,各科目被选的比例差异大,传统的理科科目仍然较受欢迎,物理成了王牌必选科目;在选考科目上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半数以上的学生需要生涯指导,并要求将生涯指导扩大到家长教育。同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利于实现新高考改革在课程管理、班级管理以及选课走班上的落实。

〔关键词〕生涯指导;模拟选课;高中生;新高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5-0014-05

一、问题提出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成绩,以及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6 个科目中自主选择的 3 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 (等级性考试) 成绩组合而成。这意味着考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的要求以及自身的爱好特长能力,从政史地、理化生6个科目中自行选择高考的科目,从而一改沿用多年的高考文理分科,给考生更多的自主权,以及“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机会。

福建省作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在2018年秋季正式启动这一波的新高考改革。为准确了解学生的选考、选科的现状,以及预测因此带来的学校课程安排、资源配置等的变化情况,研究者开展模拟选课预测调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高一学生,共回收问卷97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737份,有效率为75.3%。被试基本情况具体如表1。

(二)研究工具

在张雨强教授编制的“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福建省,下同)应对新高考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合我省学生使用的高中生高考预选考科目现状调查问卷,用于考查我校(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下同)高中生高考预选科目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该问卷包含事实选项题和等级选项题两类。等级性选项题主要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α值为0.85,信度较好,适用于我校学生。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探索自我有一定基础,探索外部世界有待深入

本次问卷调查了学生对新高考、自我認识、职业目标清晰度、大学专业、就业、选考类型六个方面的了解度。如表2所示,所调查的学生对新高考、自我认识都有较好的了解,但在大学专业和选考类型方面的了解相对薄弱。

自我认识有助于学生选科选考,如表3所示,个体内外部了解程度与选考明确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个体内外部了解程度越深,其对选考科目的选择也会越明确。

(二)在选科选考中,各科目被选的比例差异大

如图1所示,高中生必选曲线和必不选曲线波动较大,必选物理学科学生高达53.3%,必选地理学科则低至4.9%;必不选政治学科的学生达33.8%,必不选生物学科的学生为5.6%。其中,单个科目中选与不选的人数比例差值最大的为物理,相差44.5%,充分显示物理学科在新高考中的独特性。

从选考组合看,无论是依据“6选3”的模式还是“3+1+2”的模式来确定选科组合,学生依然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理科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分别高达22.7%和27.1%,其中物理成了王牌必选科目,而传统的文科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的选择人数极少,仅为2.0%和4.1%。

(三)学生在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情况

1.在选考科目上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必选科目最多的是物理学科,有313人,占比高达89.7%;男生必不选科目最多的是政治学科,仅19人选择,占比5.4%。女生必选科目最多的也是物理学科,有256人,占比高达65.98%;女生必不选科目最多的是地理学科,仅45人选择,占比11.6%。物理学科成为男女高中生共同青睐的学科,这可能与大学专业的选考要求有关。

由表4可知,在频数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男女生在必选必不选学科上进行差异卡方检验,结果发现,男女生在必选必不选学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部分男生选择理科科目,而女生在文理学科上的选择较为均匀。

2.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科不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中发现,除了历史学科,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必选和必不选学科上的趋势一致,以物理学科为例,上等、中等、下等成绩水平的学生均是必选人数多于必不选人数;而历史学科,下等水平成绩的学生必选人数多于必不选的人数,与上等、中等水平相反。由此说明,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必选与必不选学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我们所选的被试都来自同一个学校,他们之间的成绩差异不会太大有关。

(四)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影响因素

1. 90%以上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选考决策自主权

如图2所示,在选考决策过程中,37%的学生会选择大部分由自己决定,53.9%的学生会选择与家长、老师商量后决定,这说明90%以上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选考决策自主权,同时告诉我们,让学生自身、家长、老师多参与生涯规划的课程学习,多了解新高考的相关政策,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爱好、学科成绩成为影响选科选考的最重要依据

由表5可知,高中生在决策选考科目时,以兴趣与爱好、学科成绩、理想志向、学习信心、大学选考要求为主要参考因素。其中,绝大多数人会以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学科成绩为首要的考虑因素,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

3.学业成绩、兴趣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冲突对学生的选科造成困扰

由表6可知,在探讨学生选科过程中,有可能困扰学生选科的主要影响因素中,有15.9%的学生选择了“不明确自己喜欢的科目”,有28.9%的学生选择了“成绩较好科目与喜欢的科目相冲突”,有25.2%的学生选择“未来就业与喜欢的科目相冲突”,还有30.0%的学生选择“各科成绩相差度较小,无突出科目”。由此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科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一些趋避冲突,如何平衡这些冲突,则需要专业的生涯指导。

4. 学生在选科上需要生涯教師的指导,学校要开设生涯课,同时也要让家长了解生涯规划知识

由表7可知,在选科过程中,88.5%的学生需要生涯教师的指导,并且有64.9%的学生觉得学校不仅要开设生涯课,同时也要让家长了解生涯规划的知识。专业的选科测评、学科教师的指导、行业人士的专题讲座以及家长的建议,对学生的选科有重要意义。

由表8可知,31.2%的学生觉得很有必要开设生涯课程,更有64.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仅要开设生涯课程,同时也要让家长知道了解生涯课程的相关内容,所以应重视学校生涯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5.对学生选考后续策略的调查

探讨高中生在做好选课决策后,在语数外和选考科目的时间分配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20.4%的学生选择会侧重语数外的学习,55.1%的学生选择会平衡发展;在发现自己选错选考科目上,学生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79.4%的学生会选择不换学科,坚持学好选定的三门学科,但仍有15.9%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想尽一切办法换科目(见表9),所以为了减少这部分学生在选错科目后可能引起的换学科的想法,我们应该在学生做出选考决策之前,给予学生更专业的生涯指导,以避免选错科目的现象出现。

如表10所示,探讨学校将实施分层走班,学生可能担心的问题时,73.4%的学生担心不适应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半数以上的学生担心班级学习氛围变差;然后依次是“老师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下降”“同学关系不比以前融洽”“语数外行政班凝聚力不强”。可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精心谋划,改善选课走班教学软硬件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讨论与建议

(一)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平衡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以及生涯发展的相互关系

新高考改革中的选课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需要统筹考虑学生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学生选择主要还是在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发展潜能与高考得分之间取舍。在选科选考中,各科目被选的比例差异大,传统的理科科目仍然较受欢迎,物理成了王牌必选科目,同时,男女生在选科选考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男女生在必选必不选学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部分男生选择理科科目,而女生在文理学科上的选择较为均匀。

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生学习发展和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成绩优势和发展潜能。特别是针对男女生科目选择的差异,要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不可偏废,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办学基础等方面的影响,正确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在学会选择中学会自我负责。

(二)生涯教育渗透学科教学中,平衡地区、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及教学水平对学生课程选择和专业报考的影响

在莆田地区,传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概念依然根深,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都更倾向于数理化;加之中考政策里,物理学科的权重为90%,化学权重为80%,因此,考进本校的学生在理化方面基础均较好。调查显示,无论男女,无论成绩优劣,物理都是学生选课的首选,成为选课的王牌学科。因此生涯教育应渗透至学科教学中,在日常教育教学浸润中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价值,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兴趣,并依据兴趣选择课程学习。

(三)合理调配利用“家校社”资源,完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拓展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调查表明,64.9%的学生认为要让家长知道、了解生涯课程的相关内容,故而,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生,而要同时面向教师、家长,引导其准确理解大学以及专业,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以及专业意识。

在了解关于专业、职业与选考选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学校要合理调配利用“家校社”资源,开展体验式生涯规划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参观相关企业与高校。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对职业形成深刻的感受。学校可借助各种职业生涯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兴趣和志向,知道自己适合的方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性地打造师生管理共同体

选课走班下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教师、科目、时间、专业,加之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更会导致一些科目教师富余、另一些科目教师紧缺的“潮汐”现象,所以不少教师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能力也亟须提高。传统的管理制度更多从“教师为本”出发,在设计上以效率为中心、以控制为手段,所以以往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成了班主任的“专利”,学生在德育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但选课走班条件下,学生是流动且分散的,班主任往往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德育问题,学校也很难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这就极易出现选课走班教学下的“德育空档”。调查中,学生表示最担心的是“不适应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次是“班级学习氛围变差”“老师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下降”“同学关系不比以前融洽”“语数外行政班凝聚力不强”。可见,选课走班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做出相应努力,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各项优质资源,实施老带新,共同进步;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借鉴学习,提升教师选课走班教学能力。

面对班级管理的“德育空档”,学校应该创造性地打造共享、合作、融合的师生管理共同体。引入导师制,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打破学生在德育中的边缘地位,让学生自主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楊德军,黄晓玲. 基于新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模拟选课调查及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11):48-53.

[2]赵宝剑. 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2014级学生为例[J]. 教育研究,2015(10):142-148.

[3]李军靠,丁一鑫.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J]. 中国教育学刊,2018(1):26-30.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学,莆田,3511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新高考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