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

2019-10-11 00:00樊裔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7期
关键词:通州中华家乡

樊裔华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各种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包围,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并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1]。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点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语文课堂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地和摇篮。

有学者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课程开发散乱、资源挖掘有限、教师素养欠缺、教学研修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和家校协作有限等问题[3]。在此,将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探讨。

一、文化融入,开启课堂之旅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4]。”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玩几个文字游戏、背几篇名家名篇、做几篇阅读理解这么简单,这些在传统文化外围的徘徊难以真正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继承的使命感。为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其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例如,在执教杜甫名篇《绝句》时,笔者力图从课堂导入着手,在课堂伊始就营造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由于上课地点在江苏省南通市的通州区,因此在课堂导入时,笔者围绕“通州”二字展开:“这‘通州二字啊,故事还不少。古时候的通州可不仅仅指现在通州这个范围,而是指整个的南通大市。巧的是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也有一个通州,这样就有了一南一北两个‘通州。于是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谁知道下联是什么?”一名学生吟诵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于是笔者评价:“有两句诗这样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老师要说,‘此联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从地方文化到对联介入,再加上古诗的渗透,开启了氤氲着浓浓传统文化味道的课堂之旅。

二、文化渲染,突破教学难点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提出,不要把所有文化都堆在语文上,让语文不堪重负。在语文课堂上,文化的表达与传承,其特质和边界都应在语言文字上,其氛围、底蕴及品味都应有语文的特质,这样才能避免在文化的传承上出现“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尴尬。也唯有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才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傍次第展开,使语文课堂成为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

例如,在执教作家琦君的名篇《桂花雨》时,笔者确定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留恋以及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为:体会“母亲”的话语“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学时,笔者以琦君名篇中的语句以及杜甫诗句、《西游记》《古今贤文》中有关思乡的语句来突破学生文本感悟的壁垒,在传统文化的渲染中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首先,让学生在默读“母亲”的话时思考:家乡的金桂真的比所有的花都香吗?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到: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热爱家乡,怀念故土。在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作家的文字:“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 ,月是故乡明。”师生再一起吟诵古今中外表達乡情的文字,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借此理解《桂花雨》中作者借物抒发的浓浓思乡情。

课堂教学重难点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但若能根据文本引经据典,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升华对文本的认知,则更指向学生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富足。

三、文化吸纳,延展学习内容

各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编排,这是从国家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日复一日地“润物无声”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以“园丁”般的情怀,在每一堂语文课上细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成为“有根”的人。

以《渔歌子》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读懂词意的基础上,可出示作者张志和的生平简介,使学生了解作者隐居太湖、扁舟垂钓的经历,从而拓展到作者隐居太湖十年间所写的五首《渔歌子》,它们的末尾一句分别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着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引导学生对比诵读,深入体会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课堂结尾处,再出示相关书法作品及南唐后主李煜、宋朝大文豪苏轼填写的两首《渔歌子》供学生欣赏。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

湘湖烟雨长莼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苏轼)

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如果是芬芳的茉莉,学生也会因此而芳香;这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学生也会因此而荒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吸纳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得以提升,文化视野更加开阔,能够学一首得多首,学一篇想一类,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声地润泽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万米高空聊传统文化:要学古诗文经典[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1/c1001-2564453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张霞英.小学优秀传统教育调查研究——以青岛市A区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于漪.培养语文素质的沃土[J].学科教育,1996(6):6-8.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通州中华家乡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