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实践研究

2019-10-12 21:00周薇郜玉莹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实践

周薇 郜玉莹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内容,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由于中国的乡村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且中国的乡村数量众多,这些都给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用最经济的方法找出最适合本村的美丽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除了一味地依靠政府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哪些团体、组织能够参与其中,创新的实践方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公共艺术;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实践;研究

引言:随着“美丽中国”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是经济生产上的可持续和绿色环保;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传承和发扬。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近些年的热词,由艺术来对公共空间的重构这一方式来达到发展旅游、创业提收、发扬传统、提升村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目的,乡村公共艺术也成为了衔接乡村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1乡村文化现状及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不足,没有形成保护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离开乡村,传统文化无法传承,造成乡村文化的缺失。美丽乡村不仅是注重外在美,更是注重乡村文化的内涵之美。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本土文化,不能照抄照搬,导致“千村一面”的局面。我国乡村公共艺术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大部分的公共艺术都是由政府主导,如城市的地标建筑或者公园的雕塑等,因此公共艺术极易被曲解为政府公共艺术。由于政府资金和人员精力有限,前期的建设重心放在城市,因此乡村公共艺术数量极少,质量较低;其二是公共艺术的修建主体主要是公职人员,缺乏专业艺术团队的参与,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公职人员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近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也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也参与了进来,且民间艺术团队对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高涨,公共艺术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1 相互联系

1.1.1公共艺术凸显乡村文化特色,营造艺术氛围。

因地制宜是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一个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受到村民的喜爱,得到人们的赞赏那必定是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就会带有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包括其特有的民俗活动或者优良传统,从而营造出艺术氛围。

1.1.2公共艺术是乡村文化内涵的集中精神象征

公共艺术作品都有其精神文化主旨蕴含其中,没有灵魂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则有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将特色的本土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属于公众的艺术,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共艺术是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由艺术家渠岩带领的“许村计划”项目就验证了这一点,许村是山西省和顺县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自然环境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导致许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历经近十年的许村实践,就是立足于许村深厚的文化传统,艺术性的改造都带有本村的文化特色,以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为前提。最终许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于2011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许村国际乡村艺术节。

1.2相互作用

1.2.1公共艺术为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整体布局都有着宏观的规划。与追求GDP,提高村民物质生活不同,公共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更注重的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和村民精神世界的满足,公共艺术以其多变的艺术形态,灵活的艺术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西南田野创作社近60人在重庆中山古镇和丽江束河古镇的田野创作中独具匠心,众多别出心裁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如其团队在中山古镇“龙洞河”沿岸收集起来的数千个垃圾袋制作成经幡,一方面美化了母亲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源,另一方面也警醒着人们要保护生态,保护自然。

1.2.2乡村文化与公共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公共艺术彰显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又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魂,公共艺术只是一件物品;没有公共艺术这一载体,乡村文化无法以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青田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青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将青田改造成一个著名的旅游名村,一方面青田文化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各种公共藝术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2重构乡村文化价值,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乡村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乡村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长期累积所达成的精神共识,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道德礼仪等。乡村文化价值就是在过滤、梳理乡村文化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提高素质与陶冶情操的文化价值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建设。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从2015年开播至今已讲述了数百个乡村真实的乡土故事,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借此唤醒人们逐渐淡忘的乡土记忆,重拾村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构即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新构建,在挖掘原有的文化价值基础上,重新构建。

2.1文化空间变迁

文化空间并不是泛泛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特定的区域,区域内的人文活动和活动所需的设施。乡村文化空间主要是村民聚居,生产劳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等。文化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城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

2.2自然环境变迁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对文化空间的影响是缓慢的,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的,但是自然灾害却也是毁灭性的,如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等等,这些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化空间。如汶川大地震导致的文化空间的剧变,青川县的灾后重建是对文化空间的直接重建。

2.3社会环境变迁

社会环境导致的文化空间的变迁在当代的中国是十分普遍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现代中国人口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大量时令性的进城人员都是利用农闲空余,与传统的长年累月在土地上的农民不一样,人口的流动会直接导致乡村文化空间的变化。

2.4城镇文化影响下变迁

在社会环境中作用最明显的是城镇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城镇甚至是城市,直接改变了原来的空间状态,人口也由原来的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变为三种产业多层面发展,导致的人口素质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文化空间的变迁。

2.5重构过程乡村文化同一性与差异性

重构乡村文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在重构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乡村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同时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坚持的同一准则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利用自己本村深厚的历史积淀。

乡村文化应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会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乡村与乡村之间也同样。杜绝“千村一面”,坚持自己的特色,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继承和发扬本村最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3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研究

3.1 乡村公共艺术教学实践

3.1.1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封闭的教室空间进行理论学习,重理论而轻实践是教育的通病。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乡采风写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近些年与美丽乡村建设紧紧相连,师生团队参与到浙江省玉环县的地方重塑项目之中。玉环县经过举办“中国?玉环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后在国际舞台上更有知名度,以动漫为主题的文化节新颖而又充满朝气,这一主题的提出必然少不了年轻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但可以完善课堂,也能带来实质性的成果。

3.1.2进行项目制教学体系

以项目为单位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项目的全部流程对学生毕业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项目制教学,打破原有碎片化的、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体验项目的全部过程才是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项目制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师生参与其中,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1.3进行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优化资源配置

在校的课程设置要对应专业需求,专业建设要对应行业需求,以工作室为载体,以科研项目细化为课题进行新模式的探索,避免信息的传递中断,优化资源配置。一个乡村建设工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团队在夏木塘村中心场景设计的实践中,与其他专家合作,打造了夏木塘村水塘剧场和草坪酒会来作为村民娱乐休闲场所,成功吸引新业态,带动了乡村整体新升级。无界景观团队与江西万安夏木塘村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过程,提高了效率。

3.2 乡村公共艺术实践

3.2.1 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

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 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以微改造的形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可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自己融入其中。如沙门镇的生态型民俗博物馆,干江镇的体验式盐业博物馆,坎门街道复苏民间手工艺和老建筑等均是深度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产物。

3.2.2 以人为本,被大众所接受

公共艺术要被村民所接受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艺术家强加给村民自己的主观想法,更不是随意在墙上画个墙绘,在村子里摆一个雕塑那么简单。设计者应深入考察、体验当地文化,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访问等。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地情况,创作出最适合、最被大众所接受、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公共艺术。美国艺术家理查德?塞拉曾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联邦广场创作了一个名为《倾斜之弧》的雕塑装置,一个雕塑将广场横断开来阻碍了行人的通行,引起公众的不满,并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争议,最终面临被拆除的結局。

3.2.3 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装饰美化环境、弘扬乡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自信、更是通过艺术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西南田野创作社在中山古镇进行田野创作,其中一个小组就关注到了古镇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他们为古镇茶馆设计了一种将年轻人当下流行的游戏与当地特色的长牌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牌类游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关系。

4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十分重要且不可避免的阶段,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把握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和平台,把握住了公共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位置,不以精英自居,不以所谓“拯救”自居,真正把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并且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公共艺术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现阶虽然由许村和玉环等一些优秀的建设成果,但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艺术家自发还是政府有组织地参与,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团队与高校科研团队都将会是美丽乡村建设公共艺术的主体人员。

参考文献:

[1]施明强,丁忠超.转型视野下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J].新农村,2015(03).

[2]路艳红.新类型公共艺术对乡村文化的立体式介入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03).

[3]曾令香.西南田野创作社的公共艺术实践[J].公共艺术,2017(03).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实践
以农民为主体加快我市美丽乡村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模式分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