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支撑产业扶贫:机理、问题与对策

2019-10-14 00:56杜兴端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驻村贫困地区贫困户

祝 娜,杜兴端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产业扶贫是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通过培育贫困地区的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造血式”扶贫方式[1-2]。实施产业扶贫有助于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驱动力,提高发展生产,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保障。科技脱贫为产业扶贫融入技术、平台、设备、人才和品牌等创新元素,推动产业发展的进程。农业科技的采纳与广泛应用是实现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是贫困户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农业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科技促进产业扶贫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派遣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下乡入户指导等方式,把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推广到贫困地区,为贫困户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带来农业生产、加工设备,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延伸产业链,获取产业附加值,带动产业发展、农民脱贫。同时,贫困地区农民也获取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1.1 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生产资料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为农业开发提供高质量生产资料,如优质的种子种苗、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污染农药、地膜等。优质的种子种苗自身抗病性较强,能够有效减少农药的施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生物有机肥对于土壤的保护有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高效低污染农药对于环境保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效用。地膜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达到提高肥效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保苗、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等多项功能,有效减少肥料、农药的施用量。高质量生产资料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速度。

1.2 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农机与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先进的农机具、农业机械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占用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产出比较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农机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业劳动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生产规模效益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科技还为农业带来了先进科学的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艺技术水平,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等要素,提高存活率和产出率。

1.3 农业科技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由于农产品具有地方性、季节性和保鲜性等特征,大量农产品运输销售存在较大难度,对初级农产品的仓储、加工和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采集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为鲜活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为贫困区初级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带来了曙光。农产品产业链条短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问题的通病,农业科技的投入为初级农产品的粗加工和精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纵向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促进一二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产业总效益等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收益的总和,产业融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收益。

2 农业科技支撑产业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现象明显

新品种、新技术采纳不够,导致扶贫产业低端化、同质化。一是一些贫困地区在打造扶贫产业时,没有充分利用科学的评估规划方法,对市场供需信息的采集能力不足,进而导致盲目地跟风式发展。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简单地模仿学习,看到其他区域发展柑橘、花椒、猕猴桃、核桃等产业,没有深入研究,就单纯效仿,带领农民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发展这些产业,但由于缺乏产业规划,缺少适宜品种、相关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再加上销售方式和营销渠道单一等,出现产业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产业扶贫无法获得预期效果。截止2017年底,四川省花椒种植面积达到32.96万hm2,年产干花椒8.36万t,两项均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四川省花椒产值却不及种植规模第二至第四的陕甘渝地区。据四川省林业厅的数据显示,陕甘两省花椒每667m2的产值为四川的近3倍。二是在产业建设上,部分地方的政府单纯发放猪仔、鸡仔等家禽家畜,不重视传授后续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获得解决,导致产业发展呈现低端化现象。

2.2 技术人员专长与产业存在错配

为扎实做好产业脱贫工作,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国家宏观层面实施选派有能力、有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科技支撑产业扶贫工作的举措。课题组在对290户驻村帮扶农技员的调查发现,尽管选派的农技员覆盖农林牧渔各种专业,但贫困村驻村农技员的专业与当地产业存在严重错配现象。从整体看,48.62%的驻村农技员与当地产业出现错配问题,其中尤以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最为明显(表1)。这种

表1 驻村农技员专业与驻村主导产业搭配情况

数据来源:课题组调研。

扶贫产业与技术员专业错配的问题,既会导致农技员专业技能得不到良好发挥,降低农技员扶贫积极性,又会使农户无法获得针对性技术,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3 贫困户对科技的需求意愿不足

农业科技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课题组调查发现,部分贫困户对于科技的需求程度不高、甚至认为不需要。这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户思想较为落后,固守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基层农技人员在开展技术推广中,未能及时有效了解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农户难以获取自身所需的生产、加工技术,推广效率较低,挫伤了贫困户学习实用科技的信心,进而大大降低了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此外,绝大多数贫困户没有购买新技术的能力,而有能力够买新技术的农户也不愿“自己花钱,大家受益”。

表2 贫困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

数据来源:课题组调研。

2.4 贫困户对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会制约其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3]。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和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是四川省典型的贫困地区,该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贫困地区属于人才净流出地,每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2.8

表3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亿主要来自于贫困地区农村[4]。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普遍是文化、技术水平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贫困村就只留下劳动能力弱、文化素质更低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这就出现了贫困地区农民科技接受能力普遍较弱的局面。

2.5 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带动能力弱

贫困区新型经营主体在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方面,示范带动能力不强。课题组调查发现,77.24%的贫困村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但49.31%的新型经营主体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弱,此外还有22.76%的贫困村没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掌握信息的面窄量小,服务层次较低,主体内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工作效率不高,自身发展无法满足贫困户的需求。其次,一些贫困户只想“共享利益”而不愿“共担风险”,合作观念和风险意识较低,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任度较低。

表4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示范带动情况

数据来源:课题组调研。

3 农业科技支撑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运用农业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等贫困信息识别技术科学评估贫困区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动植物新品种,发展贫困区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优势,最大程度避免产业同质化问题。当前我国扶贫产业仍以种养业为主,其中尤以传统粮油作物种植居多,这更需要贫困区重视农业科技的使用,选育适宜当地生产的新品种,加大先进农业生产加工设备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2 选派产业适配的驻村技术骨干

对于驻村扶贫技术人员的选拔,要坚持因村选人组队,做到技术供需协调。选派农业技术骨干驻村开展技术扶贫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首先要充分调研贫困村农业产业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充分了解技术人员专业方向和个人特长,厘清当地农户迫切需求的农业技术,有针对性地选派驻村技术人员,做到单位职能、个人特长和村情特点相吻合。

3.3 提升贫困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

扩大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宣传,加强对贫困户的科技教育,提升贫困户文化技术水平,改变贫困户传统的农业生产思维和方式。大力开展先进农业技术示范展示,发挥当地技术应用能人的榜样带动作用,提高贫困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和技术员要通过找准当地贫困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有效供给简单、实用技术,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增强贫困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采纳的积极性。提高新技术采纳的政策补贴,降低技术采纳成本。

3.4 多元化提升贫困户科技运用能力

通过推广基础、简单、适用的农业生产加工技术,使贫困户较轻松、快速地获取农业技术,降低技术采纳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对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分工,贫困户主要负责技术难度偏低、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加工环节,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技术型农业生产加工环节,既能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又能提高贫困户农业技术运用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调动贫困户生产积极性,加速产业发展的进程。

3.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科技带动力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鼓励返乡创业农民工、农业科技人员、退伍军人等有知识、有文化、懂市场的新型人才回乡发展。政府提供贷款贴息、定额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进而发展壮大贫困村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将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结合起来,力争将新型经营主体中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带动能力的科技示范户。鼓励科技人员、农业人才等携科研成果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享受股份分红。鼓励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紧密合作,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享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收益,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加贫困户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任和联系。

猜你喜欢
驻村贫困地区贫困户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