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2019-10-18 04:57冯美娜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8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

摘 要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率先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解读,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物化理论,反映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主客体错位、人的天性被抹杀、思想成为物的附庸等畸形的社会现象,深究其中“物化”的内核,并实事求是地加以审视和批判,寻求相应的解决矛盾和扬弃异化之道。论文从四个方面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展开论证。首先,立足于卢卡奇所处时代,分析物化形成过程。接着,阐释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及表现,揭示其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再之,根据卢卡奇物化理论,从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不断加剧出发,寻求物化的扬弃之道。最后,立足于当今社会,反映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卢卡奇 物化 物化理论

作者简介:冯美娜,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0.108

异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哲学范畴,在近现代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为哲学家们探讨和追问。卢卡奇在尚未读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通过自身深入钻研《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学习思考韦伯、希梅尔等人的思想理论,立足于社会和时代发展实际,形成了自己的物化理论,反映了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近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压之下,人成为商品,被物化,被奴役的事实。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二十世纪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为人类的解放和物化的扬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进而影响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

一、物化理论的提出

1923 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卢卡奇在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在下文中将对物化的背景和物化思想的形成进行分析论证。

(一)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卢卡奇处在二十世纪,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一个时代。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不断累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工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工厂,西方社会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角逐市场的跑马场,工人成为资本家的附庸;政治上,西方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稳固和强化,美国、日本等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起来。这些都使得世界格局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欧洲渐渐的丧失世界中心的地位,丧失在经济政治等的主导性作用,引起了欧洲各界的极大恐慌;文化上,各类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多艺术流派相继涌现,文化愈加呈现多元化。工人在无休止的劳动中,天性被扼杀,思想僵化,人被物所驱使,成为其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附庸。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拜物”思想,追逐利益,崇尚物欲,人对“物”的渴望超过了对个人天性本质的追求。

(二)物化理论的提出

卢卡奇通过分析论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发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成为物的附属,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本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拜物教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剧使得物化思想不断强化和加剧。

对物化的形成,卢卡奇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我们通过分析前资本主义阶段农业社会中的经济事实,可以发现在农业文明条件下,社会主要不是由商品所代表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代替,而是靠基于宗法血缘的人际关系所代替,因而在此时“物化”是不存在的,物化现象是在商品经济形成和确立起来,商品成为普遍现象,商品结构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才出现的;其次,不仅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中不存在“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也有其生成的一个过程,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剧和深化,越来越普遍化,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阻碍。换句话说,物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

正是基于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和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卢卡奇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歷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正式形成与确立起来。

二、物化理论的表现

物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20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体分析了物化理论的内涵以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对其物化思想做了一个基本的解释和分析。

(一)物化的内涵及表现

1.物化的内涵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的内涵做了界定,卢卡奇指出,物化本义是指在头脑中使某种抽象的东西外化为具体的事物。卢卡奇用物化一词来特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物的关系取代和支配人的社会现象。在物化状态下,“人”成为了“物”的附庸,人的个性和本质无法得到满足,人成为商品的附属品。

卢卡奇并没有将物化规定性的揭示简单停留于上述定义,而是独树一帜的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物化的内涵和规定性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首先,卢卡奇认为,在客观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些为人所造就的东西却反过来控制和制约人,成为与人相对立的力量。其次,从主观来看,个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其本质相偏离,丧失其本性,变成并非遵循其自身客观性而是服从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独立于人的活动方式而存在,劳动者作为人的类本质被破坏殆尽,成为了一种物化,商品化的存在,人的本性被抹杀,成为物的附庸。

2.物化的表现

卢卡奇除了对物化的内涵和规定性的论述,更是创新性的对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做了研究和分析,反映了近现代理性社会中物化的具体形式和具体体现。卢卡奇认为,在理性化时代物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包括:人的数字化亦即人的符号化和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和人的原子化。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受金钱和物的驱使,人被固定的去做事,失去了自身的主动性,成为了“数字化的人”;人成为“物”的追随者,崇尚物欲,主体成为客体,主客体关系呈现颠倒的趋势;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出现隔膜,成为“原子”般的存在,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越来越淡薄。卢卡奇生动的展现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文困境。

(二)物化的普遍化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在19世纪揭示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在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非但没有任何减少、消除,反而更加普遍和深化,物化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普遍、共同命运。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为物所驱使,工人被资本家所奴役,夜以继日的从事着“机械化”的工作。此时,工人的命运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命运,换句话说,全社会的人面临着相同的商品原则和物化结构。并不断蔓延到政治领域,普通官吏成为物化的主体,工作人员则成为被动的客体,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做着所谓标准化、专业化的工作,而与人的本质越来越疏远。

三、物化的扬弃

通过前文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当代社会,物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化的命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并深深浸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中,人成为商品经济下可悲的牺牲品。因此,扬弃异化,消除物化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极为严峻的课题。为扬弃物化,卢卡奇提出了三方面的看法。

(一)建立总体性原则

卢卡奇认为,要想扬弃异化,解放人的天性,首要的是建立总体性原则,实现个人与社会,与历史的和谐统一。總体性原则就是指为实现整体中各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和谐统一而建立的原则,强调总体是具体的,是社会和历史的,是人类和自然界的,是物质与思想的辩证的统一体。

卢卡奇指出,在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对人思想的支配和统治中,对社会和个人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他使个人和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都丧失了内在的有机的具体的总体性,表现为个人存在和历史发展相脱节,导致个人进步和社会环境的不相适应,导致了整个人类社会大环境的支离破碎。因而要扬弃物化,我们就要在哲学上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确立总体性的辩证法,建立总体性的原则,打破由退化为一种完全割裂状态的形式主义所设立的障碍。

除了强调建立总体性原则对于扬弃异化的巨大意义,卢卡奇还特别指出了要实现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有机辩证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体性与总体性相统一的辩证法。主体性,强调发挥个人的作用于和价值,注重个性自由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总体性,强调社会大环境各要素的有机统一,注重总体性地位的构建和总体性原则的形成。只有将总体性与主体性有机协调起来,在立足总体的前提下,重新恢复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实现人天性的解放和本质的回归。

(二)运用马克思统一的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要想改变现实,扬弃物化,解放人性,还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形成主客体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有利机制。卢卡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1.强调人的基础性作用

人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历史辩证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坚持统一的辩证法,首先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使人的本质属性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发挥客体的作用与价值

除了发挥人的作用,还应立足于实际,发挥客体的作用和价值,避免盲目性。立足于社会实际,物尽其用,发挥客体的作用和价值,以摆脱物化的桎梏和阶级统治的牢笼,发展生产,为扬弃物化提供物质前提和经济基础。

3.着眼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卢卡奇是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进行创造性改造的角度来对辩证法革命和批判的本质进行强调和分析论证的。卢卡奇通过对恩格斯辩证法提出质疑,对主客体相互作用本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他认为恩格斯在没有提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而形成了辩证法,这从本质上来说“便不是革命的了”。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层面。因而,要建立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就应当合理审视这个作用的过程,为扬弃物化提供辩证法的分析和指导。

(三)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卢卡奇同马克思一样,并非一个单纯专注学术的学问家,而是密切关注革命进程的实干家。卢卡奇探寻扬弃物化的方法和途径,强调要重塑人的总体性,归根究底还是为了给革命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为了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成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为核心的革命观,卢卡奇剖析了阶级意识的生成和其核心内涵,探讨了无产革命中的关键环节——意识革命,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提供思想和理论准备。

1.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产生有其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人无法把握在历史进程中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会有自由自觉的阶级意识;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虽然资产阶级拥有了自觉地阶级意识,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他们也就不可能彻底地超越物化,形成具有社会普适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思想,思想带有狭隘性和自私性;无产阶级作为物化的彻底牺牲者和扬弃物化的根本性力量,在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立场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总体观念和彻底性的阶级意识。

2.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基本内涵

卢卡奇始终是在扬弃异化的层面上进行阐释的,他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自觉意识;第二,其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理论上的自觉;第三,其自觉表述的无产阶级阶级理论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理论;第四,其核心和目的是改变现实与自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基本内容的具体表述和详细论证。

3.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卢卡奇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至关重要性,他把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关键环节加以推崇,强调加强无产阶级自我教育、推动进行自我内在转变,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意识,为消除异化,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提供科学依据。

四、物化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卢卡奇物化思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发挥着其极大的历史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难以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拓展了人们对物化的研究

卢卡奇物化批判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卢卡奇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科技高速发展,生产和分工越来越明显。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了胜利,而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西欧各国却惨遭失败。卢卡奇将其归因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缺失和物化思想的普遍存在。他强调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思想根深蒂固,已经深入到文化和政治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拓宽了人们对物化的理解。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启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

卢卡奇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加以发展和深化,其物化理论的提出,开启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了马克思研究的历史发展。不仅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新纪元,对于当时共产主义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决定论、宿命论、实证主义的僵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指出了其局限性和不利因素,强调要进行意识革命和总体性革命,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推动革命的进行。也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和思考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是对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当代社会也发挥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当代社会较之于20世纪,分工更加细化,商品经济更加繁荣,物化也成为一个更为普遍的存在。因此,在当代社会,学习和了解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适时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发挥社会中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自身与社会大环境的辩证统一体,形成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普遍认同感,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长足进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某些物化现象也同样存在。因此,只有发挥个人积极性,建立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立社会总体性原则,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四)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局限性

世人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物化理论开创了“新马克思主义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也有人认为其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是一种“纯粹的哲学批判”。总体来说,卢卡奇较于马克思或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确实更多的将着眼点放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倾向,且他的物化理论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在阐释人的地位和作用的时候确实有失偏颇,存在着走向极端的可能性。我们应尊重其观点和看法,肯定其在二十世纪新马克思主义以及二十世纪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吸收他思想中的精华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宫敬才.卢卡奇的哲学思想[M].台湾:唐山出版社,1993.

[7]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8]宫敬才.睿智圣殿的后裔——捷爾吉·卢卡奇[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9]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张春燕,韦子平.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表现及消解[J].经济研究导刊,2014.

[11]张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J].理论观察,2013.

[12]傅巍.浅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J].学理论,2012.

[13]谭培文,张百顺.马克思主义国家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10.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主持人的话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卢卡奇物化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