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

2019-10-18 08:54朱楠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产出导向法翻译

朱楠

摘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应融于各门课程及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翻译课上,基于产出导向法设计教学,有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文章初步尝试在翻译教学中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了二周教学实验,并介绍了基于该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以期后续做出更合理的改进。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产出导向法”;翻译

一、引言

2018年4月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指出,在素质要求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能力要求方面,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等。这表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标》要求教学应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融合于各门课程及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华文化外译能力的起点之一应是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课程在学生能力体系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学时少、教学重输入轻输出、学生语言水平一般的现实情况,如何大力提升翻译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增强跨文化能力、打造“金课”,是值得翻译课程任课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对于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理解

2018《国标》中,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界定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基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法,国内外研究人员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应涵盖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方面。认知能力是指跨文化理解不同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能力;情感能力指交际者能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同时又能理解、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通过交际者的行为表现出来,行为能力包括采用专业知识并采取相应策略进行应变的能力。如此一来,可以说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翻译课跨文化能力培养思路

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有意识地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及行为方面的变化;未来的工作中有可能需要用到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的过程和“用”的过程不再分离,这正是产出导向法所倡导的。

(一)产出导向法概述

以文秋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学者创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二是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以评促学”;三是教学流程,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构成。第一部分是后两部分的指导思想,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总体目标;第二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实现前两部分的载体,也是实现产出导向法教学目标的程序和方法。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翻译课教学设计

笔者试图针对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大一下学期所开设的翻译基础专业课,来研究怎样基于产出导向法实现翻译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融合。本门课程每周2学时,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课程围绕翻译基本知识与原则、常用翻译方法与技巧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实用英汉互译训练与指导。

在针对16级学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正常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方法,并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得出合理的翻译。通过教学实践看,热烈的课堂讨论活动尽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但是当某些主题的翻译材料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翻译输出时,学生完成的质量却不高,尤其需要体现学生跨文化能力时,这种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给17级学生授课时,针对某些主题,授课教师调整了教学方法,基于产出导向法,进行了教学设计。笔者设计了1个单元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为期2周的教学实验,每周2学时。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访谈和反思记录收集学生和授课教师本人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反馈和评价。

1.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基于教学情景的设定和教学材料的选择,预期达到语言目标和情感认知的文化目标。语言目标包括完成翻译任务所需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的定语从句的四种翻译方法。文化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包括具有跨文化意识,能鉴别文化差异;能分析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并解释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基于本族文化合理地表达想法。

2.驱动、促成、评价环节的设计

在驱动环节,所创设情景为:身为外贸公司的英文翻译,为正积极寻求与美国某公司开展外贸合作的企业负责人收集和汇报中美主流媒体对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比其中的用词差异,为企业管理层做决策提供参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两个扮演管理层人员(其中一名为美籍合作方代表),另外三人扮演翻译团成员。管理层人员对翻译团成员提交的译稿、总结与汇报有质疑权。语言方面,任务涉及分析、归纳、总结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并在翻译过程中加以实践运用。基于此,产出任务为口头或文字形式的翻译方法总结,并形成翻译文字稿。在文化交际方面,任务要求参与者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并简单地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指出这背后可能涉及的政策或经济导向。这涉及文化差别意识,并为后续工作准备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策略,产出任务为口头或书面形式的情感差异分析。布置情景后向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目标和任务。在此环节给学生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讨论完成本次任务可能需要的翻译技巧和能力要求,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欠缺”,以更好地完成“促成”环节。

在促成环节,笔者根据任务所需。提供了两种类型的材料。一种是关于定语从句翻译技巧与方法的大量例句和方法概括。另一种是中美主流纸媒和网络媒体对于双方贸易摩擦的报道汇总以及介绍中美之间的外贸关系对各自国内经济影响方面的文字材料。为完成预设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一,主要是学习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并进行总结,这可以是以中文进行的口头形式的展示;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二,即参考中文报道,对英文报道采用产出任务一中获得的翻译方法进行文本翻译,形成文字翻译稿;产出任务三,根据前述文字材料,指导小组成员就中英文关于同一系列事件报道措词不同的原因客观地进行分析,如背后双方经济利益的博弈、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取向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期跨越障碍。之后教师要要求学生以三项产出任务为基础,以小组形式完成汇报展示,可以使用PPT等辅助工具来完成终极任务。

评价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次提高产出的质量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以此了解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在进行评价之前,教师根据之前在促成环节与学生达成的关于产出任务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完善,给出师生共同认可的评价參考标准,为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做好准备。在第一组完成展示后,教师要对给该组的评分进行解释,主要是提出优点、缺点并给出改进建议。之后的每个小组展示完,都要求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缺点各一个,并给出缺点的改进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四、教学反馈与反思

教学活动完成后的问卷和对学生进行的访谈显示,86%的学生均表示这种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自己不仅学到了翻译基本知识,而且对于如何从语言差异中分析文化的差异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和跨文化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的体验和变化,也使学生具备了一些行为能力,以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沟通。但反思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产出任务情景设计的严密性和“交际价值”仍需要改进、对于促成环节选择性学习输入材料的选取与产出任务的匹配度与契合度仍有待改进,且材料的权威性务必应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产出导向法翻译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