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中的江苏方言文化传播

2019-10-18 09:18翟彩敏郁子笛张文娜吴星炆丁奕奕
艺术评鉴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电影方言

翟彩敏 郁子笛 张文娜 吴星炆 丁奕奕

摘要: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似乎偏爱文艺片,也喜欢现实主义风格。而现实主义电影往往会含有方言元素,可能是点睛之笔,却也可能是某种败笔。国内涉及到江苏方言的电影较少,专家学者对于此项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将从江苏方言自身出发,以国内的艺术电影为切入点,分析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为国内方言电影提供一些发展建议,也可以为以后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方言   电影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171-02

一、江苏方言传播

(一)江苏方言发展历史

江苏省东部沿海,自古就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历史上的江苏最早的人口记录是在西汉平帝开始二年。西晋末年,五代时期和南宋初年,北方战乱,历史上出现两次自北向南人口迁徙。东晋定都建康(南京)旧都洛阳的人来到建康,和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将南京话定位官话等对江苏方言也有一定的影响[1]。

(二)江苏方言种类分布

江苏方言主要受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影响。吴方言主要影响长江以南地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吴方言的核心分布区是苏南太湖流域的苏锡常三市。江淮方言也就是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的方言,主要包括南京、通泰和海泗等小片。北方方言在江苏的范围相对较小,分为徐州片、赣榆片,包括徐州、赣榆、宿迁、沭阳等地[2]。

二、方言在电影中的应用

(一)方言电影的概念界定

电影注重声画,而人们往往更多的注重于画面,而忽视了声音。电影学研究也是如此,相比于电影的视觉效果研究,关于电影声音的探索就少得多了。其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方言电影,与之有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方言电影,学术界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对方言电影的研究是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

电影中使用的方言,应该是服务于电影本身,凸显出与影片相符的人物文化背景,将方言融入人物、事件等叙事元素,从而传达出影片所想要传达出的审美意义,尤其是作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审美意义。

(二)方言电影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方言電影是在上个世纪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由陈戈、沈剡导演的《抓壮丁》。影片构思巧妙,使用四川地区方言,营造了诙谐幽默的氛围。这是我国方言电影的第一次尝试,随后跟着国家发展的轨迹发展。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推行普通话,影视节目中鲜有方言的影子。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新一代电影流派的崛起,方言电影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机,给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保证不在市场的洪流中被淘汰。

(三)方言电影的文化传播功能

方言电影一般尊崇纪实美学,方言的使用有助于还原区域社会现实以及影片的特征性情景再现,传达出独特的电影真实感。方言电影选取大部分是平民化和社会化的视角,关注底层人物和大局环境,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紧紧维系电影与受众的情感关联,用精神感召激励人,情感宣泄来影响人。

同质化现象的普遍导致了电影越多,观众就越不知道该看什么的结果[3]。而方言电影与普通话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方言电影能够体现不同文化力量的对抗。方言电影就是要将承载着社会包容和文化多样的方言以艺术的形式传播,从而增强它的影响力,避免这种灿烂多彩的文化逐渐消失。

三、案例分析

(一)南通方言在影片中的体现

南通位于江苏中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溯源,今天的南通方言形成了四个方言小片,如海话、南通话、海启话和通东话,是北方江淮方言和南方吴方言交汇处的一种过渡性方言[4],各个方言之间由于发音的差异,交流存在一定困难。它是江苏省乃至全国方言中最为复杂的方言之一。

正是抱着一腔对南通的炽热之情,不甘让南通方言日渐没落,南通导演李峰就自编自导了一部国通双语电影《小城牛事》来展现独特的南通人、南通话、南通景。电影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呈现,让南通人对自家的方言感到欣喜和欣慰,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可以说,方言在喜剧气氛上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吴语在文艺电影中的体现

吴文化是江苏文化主区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吴文化是以“吴侬软语”作为主要的语言特征,以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作为主要区域。吴语一般以苏州音作为标准音,所以苏州话一直为吴语的代表。一部全片以苏州方言呈现的电影《小小得月楼》,给观众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州,让观众感受到苏州独特的人文氛围与人文景观。苏州话在历史上渊源流长,极具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苏州话非常“软糯”,苏州人说话温柔,听来极具韵味。这是大多数人对苏州话的印象。

同在吴语区的常州凭借着一部方言短片《小城二月》在戛纳电影节一举夺得获金棕榈,影片全长15分钟,用常州方言贯穿全片,讲述一位常州母亲寻找失踪女儿的故事,故事很短,设置了开放结局。这部电影是继《霸王别姬》之后中国获得的第二座金棕榈,媒体对它过高的关注也滋生了许许多多褒贬不一的评价。承载着常州方言的影片被展示给国际观赏,有利于方言在国际的传播,常州人也会为本地文化的输出感到骄傲。

(三)南京方言在影片中的体现

《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由于电影背景为南京大屠杀,所以使用了南京话为电影的主要语言。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南京话能够引起南京人的共鸣,增强影片的悲剧性,加强影片的社会影响,呼吁观众不忘历史。导演在使用方言时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影片中运用的南京话是解放前的老南京话,也就是现如今的六合话。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名字都带有浓重的秦淮韵味,“玉墨”、“红菱”、“豆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女子。

方言的运用使得电影更具特色,同样电影对方言的传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电影中大量使用方言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地区方言是特色,容易引起观众对方言的兴趣,促使他们去学习相关知识,参与传播,有利于方言的传承。在国际方面,《金陵十三钗》作为优秀电影,参加过不少国际电影节,这有利于方言向国际市场传播,成为中国文化输出代表。

《记忆望着我》是由2012年宋方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影片全程使用南京话,更符合影片设定,容易引起受众共鸣。但该影片几乎没有情节性可言,只是因为南京话的大篇幅使用,使它脱颖而出,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四、结语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主要的风格接近于艺术电影,大多数是现实主义电影。为了贴近现实,电影中会部分、甚至全部使用方言,因此也就带动了方言电影的发展。潮声卫视采用了方言播报,让方言的魅力吸引更多当地人民的注意,增强卫视的亲近感,也充分发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良特性,使中国文化以一个新奇、有趣的形式对外广泛传播[5]。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人表示:方言是一种家鄉文化的载体,能够减少电影和观众间的距离感。在问卷中,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大多数日常使用的都是方言,希望小孩子们能学会一些方言,能够与家中的长辈沟通交流。也有些人表示,方言电影更要注重剧情方面的设计,当方言成为电影的唯一亮点时,电影自身的发展也就会陷入困境。国内的现实主义电影可以更多地使用方言,以增加观众观影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但是奈何国内方言电影面临着数量较少、受众面狭窄、成本局限等问题,发展态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很多观众会表示“看不懂”。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研究,能够让国内的方言电影受到扶持发展,也希望能够给国产方言电影提出一些小建议:方言电影可以原声版和普通话版“双语”发行,或者在原声方言版本中做好字幕和生僻词汇、特定方言词汇等的注释工作,以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都能接受。

参考文献:

[1]邱香.地理环境对江苏地区方言形成的影响[J].环球人文地理,2016,(04)

[2]管恒川.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J].北方音乐,2018,(03).

[3]周雨葶.以《声临其境》为例谈配音类综艺节目的策划与创新[J].艺术评鉴,2019,(15).

[4]陈昌海,闫曼,余建华.南通方言分区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5]阮立,韩潇潇,王莹.美国华语电视发展状况研究[J].对外传播,2018,(0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电影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