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辞赋对李群玉诗歌的影响

2019-10-20 02:44孙雅辉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宋玉辞赋

孙雅辉

摘    要: 受宋玉山水赋《高唐赋》的影响,李群玉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具体体现在地域特色、修辞手法、风格特征三方面;受宋玉美人赋的影响,李群玉诗歌中大量描写美人形象,频繁使用“巫山”“云雨”“阳台梦”“襄王梦”等意象;受宋玉《招魂》《九辩》开创的伤春悲秋主题的影响,李群玉诗歌中有许多以伤春悲秋为感情基调的作品,弥漫着浓烈的感伤情调。

关键词: 宋玉    辞赋    李群玉

曾被贬至临澧的宋玉在此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晚唐诗人李群玉为湖南省临澧县人,长期在临澧生活,与宋玉的贬谪地隔澧水相望,其创作与宋玉息息相关。李群玉自谓“宗师屈宋”,其诗歌创作深受屈宋的影响,尤其是深受宋玉的影响。李群玉对宋玉的崇拜及对宋玉辞赋的学习运用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1](104)。通读李群玉诗集,可以发现其诗歌的题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意蕴等与宋玉辞赋存在相似之处,可见李群玉诗歌创作的渊源所在。追根究底,李群玉与宋玉在身份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十分接近,因此李群玉的诗歌风格与宋玉辞赋的个性色彩十分相似。

一、宋玉山水赋对李群玉山水诗的影响

受宋玉山水赋《高唐赋》的影响,李群玉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学习继承了宋玉山水赋中的地域特色、修辞手法、风格特征这三方面的鲜明特征,借描写楚地山水风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及羁旅途中对亲人的思念。

《高唐赋》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巫山的壮丽风光,叙述了楚怀王与巫山高唐神女恋爱的故事。《高唐赋》对巫山山水景致的大量多角度的铺陈叙述极其生动形象,风格壮丽开阔,气势雄浑,语言生动形象,句式灵活多变,且遣词造句追求词彩艳丽,多用顏色词,描写多种香草树木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高唐赋》以写景状物为主,作者不吝惜笔墨,全方位、多层次地围绕巫山山水风物展开铺陈叙述,可谓前所未有。因此,《高唐赋》堪称中国山水文学之祖。

据笔者统计,《全唐诗》收录了李群玉的诗歌共280首,其中描写山水的诗歌占了大部分,且李群玉的山水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多吟咏歌颂湖南一带即古楚地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可谓继承发展了宋玉山水赋的风格特征。

一是鲜明的地域特色。李群玉的山水诗描写楚地的自然风光,诗歌文辞艳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以山水为载体,借描写山水风光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不平之感、壮志难酬之悲和羁旅行役之愁。如《江楼独酌怀从叔》:

水国发爽气,川光静高秋。酣歌金尊醁,送此清风愁。

楚色忽满目,滩声落西楼。云翻天边叶,月弄波上钩。

芳意怅摇落,蘅兰谢汀洲。长吟碧云合,怅望江之幽[1](80)。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独自饮酒怀念远方的亲人,满目萧然,清风送愁,草木零落,蘅兰凋谢。此情此景不仅使诗人感慨年华易逝而功名未立,而且抒发时不我待、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是壮丽开阔的风格特征。李群玉的山水诗诗笔与意境均十分开阔爽利,景物描写往往描写水天相接的壮阔风光,并借此抒发仕途失意的愤懑及羁旅途中对亲人的思念。如《寄短书歌》:

骨肉萍蓬各天末,十度附书九不达。孤台冷眼无来人,楚水秦天莽空阔。

翔雁横秋过洞庭,西风落日浪峥嵘。三年音信凝颦外,一曲哀歌白发生[1](89)。

诗歌笔势开阔,作者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间,水天相接,空旷辽阔。秋雁飞过波浪汹涌的洞庭湖,西风萧瑟,风起浪涌,落日余晖惨淡,更加衬托出诗人对骨肉亲人的深切思念及孤身在外漂泊的孤苦无奈。

三是重铺陈的修辞手法。李群玉的山水诗将多重意象巧妙组合起来,全面呈现山光水色的无尽魅力并抒发愁绪,以景语抒发情语,动人心弦。

二、宋玉美人赋对李群玉美人题材诗歌的影响

受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影响,李群玉诗歌中频繁使用“巫山”“云雨”“阳台梦”“襄王梦”等意象,并学习了宋玉辞赋中对美人形象的描写,在诗歌中运用大量笔墨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美女形象。

宋玉辞赋中的美人形象主要分为《高唐赋》《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形象与《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形象,宋玉对于两者的描写十分精妙,生动刻画了其美艳动人又相互区别的神女与民女形象。《高唐赋》奠定了后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神相恋模式,“阳台”“云雨”“巫山”等成为人神相恋创作题材的经典意象。《神女赋》采用大量笔墨描写神女美丽的容貌,栩栩如生。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2](345)。

神女是多么美丽,她的美好仪态天下无双。神女体态丰满,温柔可亲,肤白如玉,目朗若星,炯炯有神,娥眉弯弯,唇红齿白。《神女赋》中对神女形象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外貌、心理两方面入手,艺术构思巧妙,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登徒子好色赋》对于“东家之子”的描写十分具有特色,为后人所传诵模仿,“东家之子”成为美女的代名词。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2](354)。

宋玉巧妙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女的肖像: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的眉毛如同翠鸟的羽毛,肌肤如白雪一般晶莹剔透,吹弹可破,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洁白整齐好似一连串整齐排列的小贝壳,微微一笑,足能使阳城和下蔡这一地区的人们为她倾倒。赋中描写“东家之子”这段精妙的语言不仅一直被后世所引用,而且后世文人多模仿这一方法进行写作。

李群玉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多化用宋玉辞赋中的神话题材,借描写神话故事来抒发自身感受。《高唐赋》《神女赋》中的“巫山”“云雨”“阳台梦”“襄王梦”等成为李群玉诗歌的主要意象,多用来抒发李群玉仕途失意、骨肉分离的失落情怀。

《高唐赋》与《神女赋》描写了怀王梦与襄王梦,这种用梦境表达情思与性爱主题的创作模式对李群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1](103)。(《醉后赠冯姬》)

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1](104)。(《九日》)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1](112)。(《赠人》)

自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长[1](113)。(《宿巫山庙二首》其二)

由上面引用的诗歌可以看出,李群玉诗歌中多沿用楚王梦遇巫山神女并与之相恋的典故,并与宋玉产生相似的感情共鸣。两人皆仕途受挫,心怀愤懑不平难以排解,只好寄托于笔下梦中,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悲伤情怀。

除了运用这些意象外,李群玉还继承学习了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相貌姿容的生动刻画,以及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东家之子”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多首艳情诗中对美女外貌仪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1](84)。

绿腰,也作“六幺”,是唐代盛行一时的琵琶曲名,白居易长篇叙事抒情诗《琵琶行》中有“初为霓裳后六幺”一句,可见绿腰流传之广。李群玉在这首诗中极力描写舞女舞姿的美丽动人,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舒缓婉转的美好姿容说不尽道不完。

“兰浦秋来烟雨深,几多情思在琴心。知君调得东家子,早晚和鸣入锦衾”[1](113)(《戏赠魏十四》)。诗中后两句化用了东家之子的典故,更好地描摹美人形象,与宋玉对美人的描写存在审美情感上的共通之处。

三、宋玉辞赋伤春悲秋主题对李群玉诗歌主题的影响

受宋玉《招魂》《九辩》开创的伤春悲秋主题的影响,李群玉诗歌中有许多以伤春悲秋为感情基调的作品,弥漫着浓烈的感伤情调。

宋玉《招魂》与《九辩》两赋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伤春悲秋的共同的季节性感伤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伤春悲秋主题是指文人墨客在文学作品中抒发的在特定季节尤其是春秋季节面对自然景物的变化结合自身经历萌发的悲伤感慨等情绪,继宋玉之后,众多后世文人争相效仿,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等名句。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2](308)。《招魂》明确将“伤春”主题提出来,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范式,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宋玉《九辩》第一次将秋与失意伤感巧妙联系起来,反映了贫士失职生活的穷困潦倒,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愤懑之情,开创了悲秋的题材,形成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季节性情绪低落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2](262)。秋天悲涼的气氛影响并反映了诗人伤感的心境,使后人对秋天形成了固定的凄凉悲伤印象,并创作出了“描写秋天景物,抒发感伤情怀”的文学作品。

李群玉出身贫寒,虽有满腹才华与壮志雄心却报国无门,这是由于晚唐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所导致的。这一人生经历使李群玉的大部分诗歌抒发的都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行役的痛苦、一事无成的慨叹及咏史怀古的感伤情怀,一个“愁”字贯穿他的整个创作历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穷重于山,终年压人头”[1](76)(《雨夜呈长官》)。这些诗句均抒发了李群玉个人浓重的哀愁。

李群玉对宋玉的继承除了学习宋玉描写楚地风物外,作品中的情感底蕴也与宋玉相似,主要是伤春悲秋主题。相对于宋玉抒发伤春悲秋情感单一的表达方式,李群玉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加细腻多样化,多以咏物和怀古的形式展现。

春天在多数人眼中是生机盎然的,然而在满怀愁绪的李群玉看来,即使是万物生长的春天也令人感伤,他在描写春天景物的作品中继承了宋玉特定的“伤春”意象。“不觉春物老,块然湖上楼。云沙鹧鸪思,风日沅湘愁”[1](85)(《岳阳春晚》)。不知不觉间春光已晚,一个人独自登上高楼,鹧鸪声声似在诉说思念,诗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更加哀愁。“凭高送春目,流恨伤千古” [1](85)。(《汉阳春晚》)脱胎于《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可谓是李群玉伤春诗歌的代表作,诗人来到当年祢衡被杀的鹦鹉洲,思及自身遭遇感慨万千,遂有此诗。

秋天万物凋零,呈现衰败之象,李群玉本就心有戚戚,面对如此景象,自然产生哀戚之情。李诗中描写秋天景物多抒发触哀景生哀情,体现“悲秋”的主题与情怀。“澧浦一遗佩,郢南再悲秋”(《将之京国赠薛员外》)。出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直截了当地继承宋玉的“悲秋”主题。“未减遥客情,西望杳何及”(《洞庭遇秋》)。“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秋登涔阳城二首》其一)。“瑟瑟凉海气,西来送愁容”(《秋怨》)。这些诗句均是以悲秋为主题,多抒发诗人羁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李群玉《进诗表》自谓:“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3](8318)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宋玉辞赋对李群玉诗歌的影响:一是宋玉山水赋对李群玉山水诗的影响,二是宋玉美人赋对李群玉美人题材诗歌的影响,三是宋玉辞赋伤春悲秋主题对李群玉诗歌主题的影响。

作为晚唐湘籍诗人,李群玉诗作深受宋玉辞赋影响,表现出浓郁的楚骚情结,整体呈现感伤主义色彩,由此可见以屈宋二人为代表的楚辞风貌对晚唐诗人的影响,促进楚辞接受史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屈原,宋玉.吴广平,译注.楚辞[M].长沙:岳麓书社,2012.

[3]董诰,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吴广平,主编.宋玉与临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5]吴广平,史新林,主编.徜徉宋玉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6]羊春秋.论晚唐诗人李群玉[J].湘潭大学学报,1985(12):9-15.

[7]谢模楷.论楚辞对李群玉诗歌创作的影响[J].文学与文化,2016(08):129-135.

猜你喜欢
宋玉辞赋
谁见谁爱的“子”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下雨了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突破学术窠臼 逼近历史真实——刘培《两宋辞赋史》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