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及其现实映射

2019-10-20 02:44杨贻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西游记

杨贻

摘    要: 《西游记》中神仙社会的一大特点是阶层固化,主要表现为: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弱势阶层缺乏流通途径。阶层固化诱发诸多弊端:引发阶层间冲突,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神仙群体集体退化。《西游记》作者对僵化的神仙社会的描写有现实依据。

关键词: 阶层固化    西游记    神仙社会

《西游记》作者在前七回描摹了一个威势森严的天宫世界。以玉帝为中心,各阶层神仙在其位、谋其政。彼此之间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危机四伏。孙行者的出现打破了天宫千百年来的平静,同时将天庭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依笔者之见,天庭最严重的问题是阶层固化。

一、阶层固化——神仙社会的主要特点

社会学中,通常根据人们占有资源和机会的差别划分出不同阶层。所谓“阶层固化”,是与社会流动相对的范畴,它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种非正常状态,既包括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又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①。《西游记》一书对第二种情形的描绘不多,但已可管窥神仙社会代际公平的缺失情形。托塔李天王三子年龄尚幼,却都已在天庭获得高位,金吒为佛祖前部护法,木吒跟随观音为惠岸行者,哪吒则为凌霄殿先锋;泾河龙王九子修行尚浅,却皆有一江或一河为势力范围。书中对第一种情形“神仙社会代内流动僵化”的描写更细致,也是本文论述重点所在。

代内流动僵化的神仙社会形成了界限清晰,对比鲜明的相对强势阶层与相对弱势阶层,以玉帝为首的高级仙班垄断各类优质资源,并设置屏障壁垒,截断下层神仙的资源获取渠道与向上流动途径。即使是像行者这样法术高强的下层人才也不能幸免。

(一)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各社會阶层在资源获取上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权力、利益、名誉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上,社会利益获得、分配规则明显向相对强势阶层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西游记》中的天庭共有三十三座天宫,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玉帝是天庭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享尽仙界荣华富贵,食则龙肝凤髓、玉液蟠桃(第七回),同时手中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有如人间的皇帝。在神仙世界中,玉帝居于金字塔最顶端,其余神仙的等级划分则以法力修行为标准,法力大者为尊,法力小者位低。位尊的因有特别享受,而得长生不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位尊者便为神仙社会的强势阶层,位低者则为弱势阶层。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在天庭各类优势资源、发展机会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各种利益获得、分配和享有规则明显向上层神仙倾斜。举例而言:瑶池有蟠桃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庚(第五回),然而能够参加蟠桃嘉会的限于法力大的神仙。五庄观的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吃一个,就活了四万七千年(二十四回),然而有福吃这宝贝的,亦限于法力大的神仙。这样,便是法力大的垄断仙界珍品,又因享受珍品,而得延寿长生。寿福禄三星在神仙之中地位不为不高,因见镇元子有人参果,尚且说道②:

我们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与天齐寿。我们还要养精练气存神,调和龙虎,提坎填离,不知费多少工夫。(第二十六回)

仙界珍品既为法力大者所占,法力小者如卷帘大将,“见便曾见,却未曾吃”(二十四回)。蟠桃、仙丹、人参果等口腹之物只是上层神仙垄断的众多资源的冰山一角,但已可管窥天庭资源分配状况之不公。

(二)弱势阶层缺乏流通途径。

在不存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社会流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③。实际上代表着社会成员获取财富、声望和权力等社会资源的能力变化。在当时的神仙社会,天庭以法力作为甄别神仙地位高低的标准,却缺乏甄别法力大小的制度。兼以他们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不死,仙位永不出缺;不老,仙官永不退休。这当然可以阻碍后起之秀的出路。上层神仙得以永居高位,而下层神仙却欠缺向上流通的合理途径。向上流动机会的锁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下层神仙极为不利。以招安孙行者一事为例,天庭上层神仙一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出身低微的行者。在他们看来,即使行者法力强于自身千倍万倍,自己凭借已有修行也应享有更尊贵的地位。因此,即使天庭将行者招安,所授官职也只是不入流的弼马温。弼马温掌养马,“养马者后生小辈下贱之役”(第四回)。在不知晓官职实际地位时,行者职业热情高涨,“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尤可,夜间照顾殷勤”(第四回),满心以为天庭所授职位与自身能力相配。随后,获知真相,不甘愚弄的“官场新人”行者不禁心头火起,反下天去。天庭为安抚行者,封其为齐天大圣。此举看似使行者得偿所愿,得以进阶“上流社会”,却改变不了统治阶级“加它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的欺骗本质。结合书中描写,天庭招安行者的行为颇带些愚弄与哄骗意味。在分析行者大闹蟠桃会等劣迹的诱因时,以玉帝为首的高级仙班一味将其归于行者品性顽劣,劣根难除云云,却缺乏反省天庭社会弊端的觉悟,看不到行者行忤逆之事背后潜藏的社会危机。这些拥有特权的上层神仙不思完善神仙社会的人才拔擢制度,为行者一类的下层神仙提供向上流动的途径,还百般阻挠以行者为代表的下层人才的出现,以免已有权威和地位受到丝毫挑战。

二、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危害

缺乏有效阶层流通途径的神仙社会看似稳定,实则包藏危机。无端压制弱势仙班不仅固化了阶层间的隔阂,而且间接威胁了高级仙班的统治地位,导致下层神仙偏离正轨,下凡为妖。强势阶层看似安享特权,却也在安逸环境中走向腐败与堕落。

(一)激发阶层间矛盾,破坏社会稳定。

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纵向流动对阶层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底部阶层的向上流动,可以为社会构建起一个“安全阀”或“缓冲带”,从而有利于建设稳定的社会结构。“阶层固化”趋势不但固化了这种隔阂,还积聚了不同阶层尤其是底层与中高层之间的利益矛盾。获封齐天大圣后,行者被授看管蟠桃园一职,以为得到了天庭的重用,在“蟠桃盛会未被邀请”这一导火索出现之前一直恪尽职守。大闹蟠桃会、偷吃仙丹等惊人举动皆为“不得赴宴”之令所引。行者与天庭决裂的导火索乍看只是口腹之欲,深层次上却是阶层固化诱发的矛盾缩影。在等级森严的神仙社会,强势阶层利用自身的绝对统治地位对各类社会资源和流动机会进行闭环控制和垄断,确保只对本阶层成员开放,同时对新加入成员的准入设置高门槛。蟠桃、仙丹等口腹之物只是上层神仙占据资源的冰山一角,对于各类“内部资源”,诸仙早已心照不宣地向下层仙官设置了有形或无形壁垒,企图使这些“新人”望而却步。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协调阀门。神仙社会若要保持稳定,则必有一定的社会流动加以支撑。可在严密的堡垒阻隔下,行者不仅难以获取自我实现的契机,连自尊心也难以满足。在如此窘迫的情境下,野性未驯的行者最终铤而走险,酿成大闹蟠桃会之祸。然而,在行者对天庭的不满初现端倪后,天庭非但未对行者行为的深层次诱因加以思考,反而数次派兵讨伐,并将行者扔入丹炉企图将其化为灰烬。双方冲突最终白热化,当行者在如来面前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这般石破天惊的话语时,弱势阶层企图颠覆强势阶层地位的意图已昭然若揭。行者作为神仙社会中的弱势阶层,希冀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地位拔擢,却注定无望。在甘于束缚或负隅顽抗中,他选择了后者,结果虽注定似飞蛾扑火般惨烈,却为天庭变革的紧迫性敲响了警钟。

(二)导致神仙群体集体退化。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背景下,缺乏交流的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行,却又殊途同归,一同走向腐朽的结局。下层神仙晋升无门,另谋出路,堕落成妖;高级仙班则因地位高枕无忧而懈怠修行,不堪一击。

1.下层神仙积极性受损,下界成妖。

前文已述,天庭以法力作为甄别神仙地位高低的标准,却缺乏甄别法力大小的制度。这种不退不进的体制阻断了下层神仙向上流动的可能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必然使较高层次的需要上升为主要需要。神仙位列仙班后,自然有着晋升心愿。但在上层神仙永葆尊位的体制下,下层神仙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命运”,其对天庭的归属感必然淡化,小仙们既已无法在高级仙班谋得一席之地,便另求生存之路。若想“不老不死,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并非只有进阶高级仙班这一途径。吃唐僧肉也可延寿长生。于是天庭小仙相率下界,由神仙变为妖魔。银角大王乃太上老君身边看银炉的童子,他说:

我们打什么坐,立什么功,炼什么龙与虎,配什么雌与雄,只该吃他(唐僧)去了。(三十二回)

唐僧西行路上所遇妖魔大多为高级仙班的弟子与坐骑,纷纷偷取神仙宝物,下界成妖。此种自甘堕落的行为与其劣根性不可分,但固化体制下弱势阶层自谋生路的无奈也不可忽视。

2.上层神仙能力倒退,法力衰败。

行者大闹蟠桃会打破了天庭千百年的平静,面对这腾空出世的权威挑战者,以玉帝为首的高级仙班自然不能容忍权威受到威胁。然而,在其派兵讨伐的过程中,天将“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第五回),“既为显圣真君所擒,而刀砍斧剁,雷打火烧,莫想伤及其身”(第七回)。最后虽为老君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火炼,但仍不能将其化为灰烬。跳出丹炉后“大乱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照理来说,天兵天将既已修炼成仙,修行较行者更深厚,何以溃不成军?笔者大胆从“阶层固化导致精英阶层退化”角度解释。各阶层间流动阀门紧闭,看似为上层神仙提供了高枕无忧的安逸环境,却最终危及精英阶层自身地位。高级仙班既已修成不老不死之身,且可永久占据上层地位,容易失去勤苦修炼的动力,修炼不似以往勤勉。在懈怠数千年后投入实战,自然难以与刚练就法术的行者抗衡。僵化的社会体系下,高级仙班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呈现尸位素餐之势;各小仙缺乏进阶上层仙班的机制,奋斗活力被严重挫伤,故而在愈战愈勇的行者面前一败涂地。

三、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写照

《西游记》作者在书中勾勒了一个体制僵化、缺乏流动活力的神仙社会,而文学著作往往与时代特色和作者个人际遇息息相关。考据西游成书,现存《西游记》最早刻本——金陵世德堂本上有秣陵陈元之于万历二十年(1592)写的序,由此可确定西游成书于万历二十年之前,作者应生活在嘉靖和万历年间。自科举制推行以来,通过参与全国统一考试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和所处阶层已成为全社会(限于男子)的首要途径。科举考试唯才是举,不论出身的选拔标准使得无数出身中下层的平民学子相信凭借学识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并非美梦与空谈。事实上,确有一大批学子借助科举平台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质变。1962年学者何炳棣出版《明清社会史论》一书,对明清12226名进士和23489名举人、贡生的家庭背景加以统计,三代无功名的家庭的比例在明初(1371—1496)高达58.2%④。这足以说明明初科举考试在促进下层平民阶层流动上所发挥的作用,但随着明朝统治的逐步稳定,社会结构的固化态势愈发明显,上述数据在明中期(1505—1580)年下降至46.9%,后期(1586—1610)则迅速下降至28.5%⑤。平民阶层在科举考场中的活跃程度呈现下降态势,与累世高中科名的世家大族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明清江南进士主要出身于当地世家大族⑥。在深厚的家学渊源及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熏陶下,这些世家子弟不仅自小便接受严格的科举考试训练,熟读四书五经,在获取考试信息及考试参考资料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即使是一般的无家学积淀的富有家庭,在获取考试资源上也较一般平民更便利。明末科举流弊四起,万历年间,盛行科考拟题,顾炎武指出:“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且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本经之中,场屋可出之题不过数十。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十符八九。”⑦经义可出的试题数量非常有限,容易押中试题,富人可事先請人准备模拟答案,子弟只要写出事先准备的八股文就可以考中,而出身贫寒的士子无力购买信息渠道,在此种缺乏公平的考试中很可能落于下风。似范进般数十载如一日赴考的清贫士子大有人在,但如范进般一朝中举者却寥寥无几。数十载后得以中举者成了悲壮的英雄,更多的苦难学子却在日复一日的赶考中散尽钱财、流失青春。

在唯才是举和公平竞争的幌子下,科举考试掩盖了政府官职对社会下层的排斥,掩盖了阶层固化的真相。《西游记》作者身处这样的社会背景,深感际遇之不公,命运之无奈,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描绘阶层固化严重的神仙社会,借孙行者之遭遇抒发自身怀才不遇之愤懑就不难理解。

注释:

①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1):36.

②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④⑤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效公司,2013:138,138.

⑥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02):177.

⑦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六·拟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46.

参考文献:

[1]B.A.埃尔曼,卫灵.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J].国外社会科学,1992(08):57-62.

[2]蔡铁鹰.再看《西游记》:吴承恩眼中的现实社会[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513-516.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1).

[5]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效公司,2013.

[6]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8]张强.论《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文化取向和历史局限[J].明清小说研究,2006(01):157-169.

[9]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02):171-178.

[10]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一六·拟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46.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校释补苴三则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