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让论据更精简,让论证更有力

2019-10-21 06:55韦佳
求学·文科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简论据事例

韦佳

我刚开始学习写议论文的时候,经常进入一个常见的误区:一句话构成论点,再加上大段的论据,但是论证不严密,这使整篇文章显得冗长而空洞。后来,我在平时的练习中慢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让我的考场作文基本提升到一类文的水平。

活用课本和工具书

精简论据很重要。我平时最常做的练习是归纳课文所述事例,先选定一个角度,然后根据该角度去概括,尽量做到用三句话以内概括完一个事例。比如林徽因的人物事例,從保护文物的角度,可以概括为“林徽因夫妇几十年足迹遍布全国,拯救了濒临灭绝的景泰蓝工艺”;从文理均衡发展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她是中国杰出的女性建筑学家,参与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同时她又是著名的诗人”。这样就能为论证过程留下足够多的空间。

语文是一门重视积累的学科,想要在短时间内准备好精简的论据很难,所以我建议大家购买几本与古代名句相关的书,如《古诗词分类速查词典》《成语词典》等。这两本书里面有很多成语典故,买来任何一本好好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论据,还能应付高考成语选择题,一举两得。

巧用标杆卷

我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对照评分标准,发现自己的文章处于二类文偏上的水平。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找到二类文和一类文相应的标杆卷,对比自己的文章和它们的差距,用彩色笔做好记号,另外再准备一个小本子,用来总结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

多阅读标杆卷,除了可以取长补短,还可以了解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和阅卷习惯,这样在写作时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避免阅卷老师审美疲劳。

运用常见素材

报刊上的文章素材和写作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特别是《人民日报》的短篇特约评论,字数和高考作文相当,紧扣时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同学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将报刊上的文章剪下来,订成一个小本子,放在课桌边随时复习。

平时考试中遇到的阅读理解也是写作的好素材。虽然阅读理解的命题老师和作文的命题老师不是同一个人,但同是命题组成员,他们在选题上都会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我们的阅读和学习能力有帮助的。挑选合适的阅读理解文章做概括论据练习,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练习论证法

精简了论据之后,论证过程就成了重心。作文文字量大,和平时零散的小题训练不同,除了课堂训练,平时很难挤出整块的时间来写。所以我在零散的时间里进行段落练习,而非一口气写一篇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达十几种,比如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我的方法是每周周末找一小段素材,运用两种不同的论证法进行练习,每种论证法只需写一小段即可。比如“孝心”的主题写作,我们可以运用排比论证——彭斯割肝救母、孟佩杰悉心照料养母十余年,也可以运用引用论证——“百善孝为先”。同一个事例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证,比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功事例,我们既可以从她几十年的坚持不懈总结出勤奋的必要性,也可以从她不在乎自己不是中科院院士的身份总结出做科研要淡泊名利。

结合实际

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除了使用资料上的事例,还可以使用身边典型的事例,这能让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能让阅卷老师看出考生是一个善于结合实际思考的人。就以谈谈如何解决国内青少年沉迷手机的问题为例,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例子进行分析,如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不得不通过手机与父母联系,亲子间沟通较少,孩子的身心教育缺失,从而导致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等。

后记:以上是我个人的总结,仅供大家参考,相信大家还有更适合自己实际的写作方法。总之,写作就是要多积累,多练习,善总结,才会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精简论据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恰当使用论据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应用于SAN的自动精简配置架构设计与实现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
论据选择“四要”
精简(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