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桂林一半光阴一半歌

2019-10-21 09:31颜士州
浙江林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绿水桂林山水漓江

颜士州

在人们的印象里,桂林是美,桂林是诗,是青罗带似的碧水,是碧玉簪般的青山,是香得连空气都腻住了的八月桂花。总之,是甲天下的好地方。

穿越一个城市的表情

商代,桂林是中原与岭南之间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就是从这里陆续输入岭南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50万兵马征伐岭南,由于山高林密,军队粮草武器无法运输,于是秦始皇的部队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了34公里的灵渠。正是这条灵渠,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联系起来,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船从中国的东部直达南部。汉武帝时桂林被称为始安县,东汉改名叫始安侯国,三国至隋仍叫始安县,到了唐代则改称为临桂县。这时的桂林已是“南北行旅,皆集于此”,市场繁荣、人文荟萃之地了。这一时期是桂林发展的黄金时代。那时,南方被视为蛮荒之地,朝廷中不少正直的官员被贬谪到桂林,促進了当地民风的文明开化。

桂林的山水自古以来就以它独有的韵味吸引着历代名流,造成了它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从南朝与谢灵运齐名的大文学家颜良,到散文家柳宗元、诗人李商隐、词人黄庭坚等文坛大家,都曾先后来到桂林,留下了许多称颂桂林的诗文墨迹。韩愈的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算是为桂林山水定了调,宋代李曾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最后为桂林山水奠了基。到这时,桂林已是一座享誉全国的风景名城了。

山与水的圣洁之恋

初入桂林,首先惊诧的是这里的山。山太多了,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象鼻山、月牙山、南溪山,东一座、西一座,前后左右,玉柱般地撑着桂林城上空那片湛蓝的天。山不高,也不大,亭亭玉立,窈窕而又清雅。展眼望去,仿佛是忽然间一齐从地里冒出来似的,那嫩嫩的绿色,竟使人疑心能掐得出水来。特别是太阳刚露头时,山上的一抹轻烟,好像是仙女飘飘的羽衣,又如同山水画家将眼前的画面淡淡地染上几笔,使得这些山色,都带上了一层朦胧的美,缥缈、空灵、清淡、幽雅,完完全全的神仙本色。

对于桂林的山,一代文豪韩愈曾留有“山如碧玉篸”的诗句,象形描状,恰当贴切;当代诗人则留下了“山峰,像倒竖的叹号,引起了多少人的惊异”等句,引意相授,抽象其形,倒也不难读懂,只不过把想象的余地留给读者,多少给人以取巧之感。细想一番,这也难怪,毕竟佳词丽句都给古人用光了。桂林的山上多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叠彩山的山壁上就刻有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清代袁枚的《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词山色,相得益彰。在独秀峰的东麓有一读书岩,岩如石室,内有天然的石窗、石榻。南朝诗人颜延之在桂林当太守时,府治在独秀峰之东,他常在这里读书,故名读书岩。

和桂林的山比起来,桂林的水更让人偏爱。我想象不出青山若无绿水伴,桂林的风景该打多少折扣。桂林的水很多,像桃花江、东江、灵剑溪、南溪、相思江等,水如其名,景色都不错,只是漓江的名声太重,这些水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在桂林,几乎天天都要去漓江里游泳,甚至雨天、月夜也不落下。游累了就躺在江岸边的竹筏子上,任江水静静地温柔着身体,放眼四望,天蓝蓝、水碧碧、山青青、云飘飘,漓江水袅袅婷婷,弯弯曲曲,仿佛是谁在绿色的海洋里浣洗的一练轻纱,飘飘扬扬的掩映在无数的峰峦间。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越发显得清清朗朗;水面如镜子一般,风起时微有皱痕,仿佛少女皱着眉头,不过一会就又眉开眼笑了,那情景正合了诗韵,现在回想起来,也颇有些浪漫主义的味道。夏日黄昏,漓江边常有姑娘梳洗,苗条的身影被江水抻的恍恍惚惚,泠泠的笑声让人想起了刘三姐甜润的歌喉,那场面常把游人的眼神从青山绿水中揪过去。水至清则无鱼,漓江水却清而有鱼,打鱼的人脚踩竹筏,头戴竹笠,那在山影水影中抛散渔网的形象,倒让人觉得他们泛舟漓江,不为打鱼,只为撒网。

画笔氤氲的奇妙仙境

对于桂林的山水,前代诗人吟诵的不少,诸如“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等诗句,状物逼真,感情色彩浓烈。小住桂林,对于前几句自然是默契在心,也许是天生愚钝,后一句却不怎么明白,船如何会在青山顶上行呢?

当然,要想真正领会桂林山水的底蕴,那是非乘船游漓江不可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主要分布在桂林到阳朔的80余公里地界内,夹岸美景,无与伦比,其形其色,莫可名状。从古到今,文人墨客写也写不尽,唱也唱不完。诗人说那是一首凝固的诗,画家说那是一幅神笔也画不出的画,地理学家说那是大自然的杰作,音乐家则说那是刘三姐悠扬的歌。而如今,让我怎样来形容她呢?

船出桂林不过一刻钟,就进入了无边无际的山海之中,澄江似练,蜿蜒于青山间。船行得很平稳,站在船头似乎感觉不到船在动,只见无数的奇峰向你缓缓飘来,又渐渐隐去,恍惚间竟不知是船在动,还是山在动,实实在在的“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了。那山,有的像碧莲,有的似春笋,有的如一群群在原野竞走的鸟兽……其实无论你所看到的是什么,你都会觉得这是一幅画,一幅生动而宁静的画,一幅长达80公里的画。明丽的阳光下,最令人心颤的是那铺天盖地的绿。那是什么样的绿呀!近处的山是耀眼的明绿色,稍远的山是黄绿色,再远些的山是一种青绿色,极远处的山则为黛绿色,而水中山的倒影则呈墨绿色。绿意真浓啊!浓得流出汁来,染绿了漓江,连空气中都泛着微微的碧绿色。不时而来的微风,吹皱了江水,拂动了青山,那扩展的涟漪,似乎也延伸到了你的心里,沁入了你的脾肺中。人,醉了,朦胧中我问青山,那万重的碧山中可有神仙的处所?我问绿水,那晶莹的碧水里可有通向龙宫的路口?

沿江顺流而下,前行不远,只见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一般,雄伟壮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形容为“削崖屏立”。边上有一条山间道,通往桃花吐艳、绿竹滴翠的桃源村,但被悬岩绝壁截断了。人们走到那儿,就要乘渡船。一般的渡船都是横江而渡的,这里的渡船却是在江的一边来回往返,所以叫“半江渡”。

过桃源、杨堤,出二郎峡,迎面而来的便是画山。在江畔巨大的削壁上,各种颜色的石纹纵横交错,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细看起来,仿佛是一群栩栩如生的骏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跳跃奔腾、有的低头觅食……神态各异,妙趣横生。相传,它们本是天上的神马,因为被漓江秀丽的山川和丰盛的水草迷住了,就住了下来。有一首民谣道:“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可见这匹匹骏马并不是容易看清,还需细细辨认才行呢。

再往前行,滩流湍急,碧绿的江水下面,有一块米黄色的大石板,好像一匹黄布,这里叫黄布滩。两岸有七座山峰,亭亭玉立,倒影清晰,传说是七仙女下凡。

沿着两岸的山峰,沿着水波不兴、平滑如镜的江水顺行便到了兴坪镇。镇上有一株千年古榕,镇后面有五指山,五峰竞秀,十分喜人。

桂林让我回忆的东西太多了。那总也吃不够的桂林米粉,一饮三百杯的桂花酒,那光怪陆离的地下溶洞,那漓江边的凤尾竹林,骑在水牛背上的牧童等,让我深深地把它们刻在了心中。

猜你喜欢
绿水桂林山水漓江
青山绿水幸福长
迎春曲
浣溪沙·莲
漓江真美
桂林山歌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赵学敏书法作品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