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课堂训练中的“舞武相融”

2019-10-21 05:40崔珊珊哈斯德尔·卡依木拉提
锦绣·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太极拳

崔珊珊 哈斯德尔·卡依木拉提

摘 要:中国古典舞传承了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具有生动的美学特征;“太极拳”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风格。两者都植根于中国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两者同样讲究“形神兼备”、“身心统一”、“内外兼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同源动势,来研究太极拳训练方式对中国舞课堂中借鉴意义以及其训练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太极拳;课堂训练

中国“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贯穿于我国古典舞发展与变革的整个阶段,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太极拳的训练方式。作为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古典舞与太极拳互相影响,水乳交融。由此,本文将就太极拳训练方式对中国古典舞课堂训练中所产生的借鉴意义展开深入探究。

一、“圆”的探究

太极拳有一句行话——“太极拳皆是圆圈组成”。这一观点由大师杨登浦提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在一位大师打拳的过程中,无从论哪个方向试图进攻,都会发现习武者的周身防护的滴水不漏,一举一动皆贯穿着“圆”的思想,身体倾向的韵律、手足舞动的角度均形成一个饱满的圆圈,周身气息流动饱满而强韧,动作看似柔软,实则坚韧如刚,蕴含着极强的力量。太极拳的动作表现以圆与曲两种形式为主,一举一动看似稀松平常,却能以巧劲儿卸下对手来势汹汹的力道,并顺势将行如流水的动作以柔韧的力道挥出,在防护自身、化解对方攻势的同时主动进攻,环环相扣,直至取胜,可谓“以柔勝刚,以曲求全”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圆”的智慧在中国古典舞“回旋”、“圆”等动作中皆有体现。古典舞的动作范式讲究“走势皆圆”,判断一套古典舞动作的完成情况良好与否要看其整体动作是否一气呵成,曲线连贯。我国古典舞在训练过程中,借鉴了太极拳“圆”的意识,注重步态走势的“立圆”、“平圆”以及“八字圆”,由点及线,观察其运行路线是否自然流畅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圈。与此同时,古典舞舞者的手位应与下肢动作无缝衔接,柔和婉转,达到从正向观看表演者在“划圆”的效果。

二、阴阳平衡

所谓“阴阳平衡”意指处于对立统一地位的两个事物在此消彼长间逐渐转化、融合,最终达到一种“道”意义上的平衡,太极拳中“四两拨千斤”的搏击效果即是这种辩证意义上平衡的最佳体现——下肢稳如磐石,上肢柔韧如蒲,最终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太极拳的招式大多注重“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同时贯穿着“大开大合”与“虚实结合”的动作理念。以基础的“左右倒卷肱”、“有进必退”为例,无论是起势亦或收势,手势均处于同一位置,同时,左右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对称,动作互根互济,深谙“劲”之道,体现了阴与阳的平衡。

除了在太极拳中有所表现以外,这种阴与阳的中庸平衡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极为常见。在古典舞中,阴为柔,阳即刚,阴与阳的中庸平衡表现为舞蹈风格和舞蹈动作两种形式。就舞蹈风格而言,柔意味着舒缓、柔婉,刚则代表着雄健。在我国宫廷声乐较为繁盛的唐朝时期,舞蹈被划分为以音乐节奏舒徐,舞步婉转柔美为特点的软舞,和以音乐节奏明朗欢畅,动作雄浑刚健著称的健舞两种风格。软舞的主要代表为《绿腰》,要求由女子独舞,展现舞者轻盈柔美的舞姿。《胡腾舞》作为流传甚广的健舞代表,则是由男子演绎,舞步刚毅潇洒,节奏急促多变。二者一阴一阳,但并非泾渭分明——软舞中存在着节奏欢快的舞段,健舞中也不乏舒缓柔和的音乐节奏,可谓刚中有柔,柔中带刚,二者达到某种意义上的融合。以黄豆豆表演的《秦王点兵》为例,要求舞者的动作“刚柔并济”,既有柔婉之姿,又要通过干净强劲的动作来表现出秦王志在“一统天下”的夙愿。至于舞蹈动作的阴阳平衡,则具体表现在逢开必合、欲进先退等等。在古典舞课堂的训练过程中,包括燕子穿林、云间转腰在内的多种强调身体韵律的动作均对“逢左必右”的动态意义上的阴阳平衡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手位动作柔和温婉,与相对柔韧的舞步也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阴阳平衡。

三、核心训练

由于古典舞中不乏虎跳、前后桥等对表演者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范式,因此我国古典舞的训练内容以力量、柔韧度、风格以及艺术技巧为主,具体体现在对身体多个部位的柔韧性进行开发、臀腿以及腰腹部的核心训练、身体各个部位的韵律训练与节奏把握,以及身体协调程度、柔韧性、平衡能力、气息、神态等多个方面的训练,旨在培养舞者柔软、轻盈、亦不缺乏韧性、饱含韵律美的的舞态。我国古典舞的传统训练方式多以同样秉承“圆”意识的芭蕾舞的走势为基础,更多时候训练的是臀腿力量,而我国古典舞的大多数动作是借由腰腹部的核心力量来完成,由于缺乏针对性训练,因此舞者表现出来的姿态缺乏美感。为了改善上述情况,业内的多个学者在展开深入探究后,提出了“舞武融合”的训练手段,即通过借鉴太极拳的训练方式来加强中国古典舞腰腹部的核心训练。

现阶段我国古典舞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指导舞者进行站姿训练,通过对身体静态的长时间控制来感受身体肌肉的张力变化,从而达到加强核心力量的目的。这一训练方式源自太极拳中的“站桩”训练。“站桩”最早起源于中医的经脉学理论,讲究外而修内,通过习武者对自身内部气息流动的感受来循环气血,疏通身体经络,从而加强对自己身体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这一点与古典舞的训练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对后者的核心训练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任何艺术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本土思想文化的滋养,太极拳、古典舞等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二者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太极拳与古典舞是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立足于此,本文就太极拳训练方式对中国古典舞课堂训练中所产生的借鉴意义展开了深入探究。但由于本人受时间、水平的限制,所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还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冲.《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重印

[2]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5重印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第1版。

[4]马莲.《高校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9(27):171-172.

[5]张琼.《基于文化传承视域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分析》[J].黄河之声. 2018(24)

本文系新疆艺术学院2018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新疆高校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太极拳训练体系及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8XYZXYB07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太极拳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