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21 06:44李丽霞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摘    要: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明了方向。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西方思潮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过程,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潮在碰撞中融会,在融会中碰撞的双向互动过程,[1]从而使我们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程更加贴合其实际的精神需求。

一、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加强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加强社会主义信念的引导,帮助高校研究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利于促進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掌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让高校研究生能够自觉的掌握马克思主义,自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和成效,但是,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研究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高校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重视程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不是很高,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程度不够全面,接受程度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第一,高校对研究生比较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与实践脱节较严重。研究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探索也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层次,缺乏现实性、针对性;第二,受其他思潮的影响,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这使得部分研究生更关注消费,追赶时髦,很难沉浸在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对相对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假、大、空,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

(二)研究生主体性地位不够突出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践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研究生主体能动的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研究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不突出,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研究生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抵触,他们的情感、认知等背景因素没有被关注和认真对待,很多时候,只是无条件的按照高校提出的要求去学习和实践,影响了大学生自觉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对于建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近年来,由于经费有限,研究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质量有所下降,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第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目前考核教师时,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对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情况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致使部分高校重智轻德,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量化,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效果。[2]

三、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一)提升高校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高度

在研究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兴趣、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高度。此外,还必须引导研究生群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现实问题,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前途命运,通过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实践实现个人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尊重研究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存在支配地位的差异,他们之间应是一种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导师应该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愿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他们的主体性为基础设计通俗读物,组织教育活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低效性。[3]要尊重研究生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引导其掌握分析世界的方法,提高其的思想理论水平,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成为“认识的主人”,把研究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者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高度。

(三)积极完善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

首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保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费投入;其次,健全评价机制。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正确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总的理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并且要结合研究生认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体系的实践行为特点来考核;二是要要建立起动态的评价,更好的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健全激励机制建设。积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课题研究,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课题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自觉地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是, 2008(2): 67-69.

[2]李静静.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华大学,2011.

[3]刘佳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丽霞(1989—),女,壮族,广西贺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百色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