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2019-10-21 09:30王红彬
高教学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王红彬

摘  要: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的优点,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本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进行了“网络+课堂+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实验设计,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发现混合式教学更能让学生获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环境认同、学业适应、身心状态调整等大学适应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3-0103-03

Abstract: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internet educationand is a 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Tak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esigns the mixed teaching activity based on "Network +Classroom + Mobile terminal". It is found that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college adaptability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identification, academic adapta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djustment.

Keywords: mixed teaching mode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学基本要求》精神,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开设的一门公共通识教育课程。[1]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新入校的大一新生掌握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技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塑造健全人格,积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目前大部分高校迫于课内学时紧张,师资力量不足,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直接导致师生互动不充分,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加上活动和体验只能随堂开展,往往形式重于内容,共情和分享很难落到实处。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内化所学知识指导实践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心理自助的目标难于实现。[2]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网络+课堂+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尝试利用网络优秀资源,设计翻转课堂,通过教学实验对比,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时效性。[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长沙某二本院校中选取两个大一平行班级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班学生人数均为42人。实验组实行“网络+课堂+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控制组沿用传统课堂教学。

(二)实验设计

本次教学改革为单因素前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教学方式,分为混合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两个水平;因变量是大学生入校后各方面的适应情况,包括环境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症状四个指标。

(三)研究工具

大学生适应问卷。该问卷由Baker& Siryk(1986)编制,陶沙(2003)修订,用来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同感受和适应情况。包括环境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症状4个维度。采用1-5级评分,程度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一共67题,33题正向计分,34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适应情况越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4至0.75之间。[4]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五)研究程序

课程教学时间从2018年3月到6月。

1. 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把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分离开来,完成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所在学校在慕课开发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次教改选取“爱课程”网上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主讲的视频公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网络教学课件资源。同时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选取1-2个内容高度相关的心理情景剧、微电影等(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作为案例讨论题材。将上述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课程介绍、学习主题、达成目标、在线测试、习题作业、学习方法建议、学习反思等)等学习资料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教学平台进行共享,供学生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或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5]

使用“大学生适应问卷”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开课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召开学习动员会,在实验班组建小组合作学习工作坊。根据教师的建议,学生们按照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自由组合成4-6人的团队,一起为课外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做准备。供参考的工作坊主题包括:发现自我之旅、我的未来我作主、告别压力山大,有效的人际沟通、做情绪的主人、爱之惑、珍爱生命、快乐学习等。

2. 课前知识传递阶段

按研究计划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授课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人格优化、情绪调控、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爱情心理、心理危机应对等八个专题。要求实验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学习任务,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功能和班级QQ群搭建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平台,及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航,解决网络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盲点,同时获取教学效果数据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3. 课堂内化阶段

控制组继续沿用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实验组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小组工作坊学习成果展示。教师按照之前和学生约定的方案,请对应专题小组将课外“工作”的“作品”带到课堂进行展示。展示的流程分为:提出问题→介绍学习概况→收获与困惑→现场互动→教师评价→小组反馈。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包括多媒体课件、现场采访DV、情景剧、微电影、辩论等,其它各组学生则倾听、表达、反馈。第二步,教师聚焦问题,答疑深化。教师对课前知识传递阶段搜集到的问题和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的困惑进行解答,并根据问题的种类组织探究式或讨论式课堂,力求把问题讲深讲透。同时对个别仍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辅导,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步,重难点点拨。教师总结分析本专题主要知识点,并强调重点和难点所在,完成与网络课堂的对接,做到优势互补。[6]

4. 课后拓展与评价阶段

教师收集学生学习资料,根据学生实际(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拓展任务,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技能)。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心理健康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用心理学知识服务身边的同学;撰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成长报告等。

小组成员对自己及本组同学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其他小组进行他评,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课程全部结束时,使用“大学生适应问卷”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后测。

二、研究结果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一)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比较

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环境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症状4个方面的前测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两组学生的评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在教学实验开展之前两组学生总体上是同质的。

(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后测比较

在后测中, 除了“人际适应”外,实验组在其他三个维度都高于(p<0.05)或显著高于(p<0.001)控制组的评分,其中环境适应最突出,表明实验组成员的大学适应状况有了显著的变化。

(三)控制组前后测比较

在完成10周传统课堂教学任务后进行的后测中, 控制组学生除“环境适应”评分略高于前测外,其他三个维度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四)实验组前后测比较

在完成10周“网络+课堂+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任务后進行的后测中, 实验组学生除了“学业适应”评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外,其他三个维度评分均高于(p<0.05)或显著高于(p<0.001)前测评分。其中环境适应表现最明显。

三、讨论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每位高中生步入大学后都要经历一个转折适应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心地位的丧失,高考目标失去后的迷茫,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挑战,使不少大一新生无所适从,甚至出现一定比例的适应性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更能让学生获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环境认同、学业适应、身心症状的主观体验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而人际适应方面变化不大,可能很大程度上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密切相关。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很多大学生热衷刷微信和朋友圈,而在面对面交往上则动力不足,热情不够。不仅忽视和冷落了身边的朋友,而且使得现实中的情感交流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7]

“网络+课堂+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数字化原住民的特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视频资源以及可供群聊讨论的在线版块,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平台,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重视自我探索、团队合作,强调分享与感悟。以心理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大班教学情境下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活动机会少、情感体验浅等不足,成功地将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延伸了课堂,同时做到了心理自助、教学相长。[2]

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了网络课堂学习、移动终端学习、传统课堂教授、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堂报告、小组辩论、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合作学习等多种授课方式,不仅有显性课程特点(如明确的陈述性知识和体验式活动),而且也有隐性课程的特色(如环境熏陶和人际感染),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新观念,兼顾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并重的宗旨。[2]

(二)问题与展望

混合式教学模式具备了传统课堂教学所没有的许多优点,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一是混合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对于那些本身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而言则会增加一定的认知负荷和学习压力,降低学习效率。二是混合式教学需要提供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较高,并不适合每一位任课教师。因此,混合式教学可以看作是传统课堂的一种促进手段和有益补充。在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上,需综合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元混合教学方法,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项瑜.基于学生评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31-32.

[2]肖琼,等.大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4(9):79-81.

[3]李小龙,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4]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08-909.

[5]崔丽.“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6):120-124.

[6]董黎明,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

[7]李浩.大学生“手机人”族群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3):87-88.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