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2019-10-21 09:30王丹
高教学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师生关系高校

王丹

摘  要: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本质内涵的反思,问题现状与原因探析,理想关系的建构。研究视野广阔,方法多样,理论成果丰富。但鲜有成果去论证高校师生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去全面辩证地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和实证层面的微观研究。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3-0183-03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has focu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esse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l relationship.The research has a wide field of vision, diverse methods, and ric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ults to demonstrat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university development.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ystem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ly and dialect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icroscopic research at the empirical level.

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search overview

20世紀50年代末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师生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标志我国师生关系成为学术问题被加以专门研究的开端。学者李长吉[1]等人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师生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师生主客体论争时期和师生关系多维视角透视时期。其中,1994年金生鈜在《高等教育研究》上发表《相互理解与师生关系的新建构》,从此我国学者开始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理论,从多维视角研究师生关系的本质和内涵、结构、特征、类型、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并逐渐与具体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日益走向深化。

高校师生关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对学生的成才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想更加开放多元化,加之高等教育自身也发生一系列巨大变革,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隔膜越来越大,冲突性和对立性也越加明显,因此,国内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关注研究不断升温,研究成果也随之丰富。本文分别以“高校师生关系”和“大学师生关系”为关键词,使用CNKI数据库检索2000年到2019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和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共有200多篇。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本质内涵的反思,问题现状与原因探析,理想关系的建构。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反思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反思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本质。陈平等人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理想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师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知识传承、知识创新,是一种平等、对话、共享的关系。[2]从知识类型的角度看,客观知识赋予师生关系功能化,建构知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整全知识要求师生都是学习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友伴。[3]从关系管理的角度看,教育是关系的科学,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是一种教育力量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信任、对话、法治是管理师生关系的理性途径。[4]从教育场域边界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存在双重差序中的限制与拓展并由此形成知识传授型、知识扩展型、政治控制型以及政治培养型师生关系。[5]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收费的市场化,高校师生关系除具有生产性和伦理性外还具有契约性,呈现出三维特性。[6]

上述观点较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打破研究的思维惯性,扩大了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视野。但是任何单一的视角都具有局限性,容易产生概念的部分交叉与重叠,不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去全面辩证地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本质以及特点。研究者们都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但很少有成果去论证师生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问题现状与原因探析

纵观文献,学者们对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心理关系的疏远冷漠化,教育关系的机械刻板化,伦理关系的功利庸俗化。

(一)师生关系问题表现

1. 心理关系的疏远冷漠化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启动,师生比远远超标,教师疲于奔波在各校区间上课。另外大学城的兴建,学生住城里,教师住城外。高校师生在物理空间上缺乏接触交流的机会,其师生关系简化成了课堂上的讲与学的关系,课后老师便匆匆离去,不见踪影。课堂交流不充分,课下交流不积极,师生之间互不关注和信任,缺乏感情的沟通。[7]

2. 教育关系的机械刻板化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过程。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条,教学方法僵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学课堂多数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关系表现为冰冷的“人-机”对话模式。[8]

3. 伦理关系的功利庸俗化

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师生之间的纯洁交往沦为买方与卖方间的金钱与利益交易,其人生价值观都偏离了正常轨道。部分教师为了在选课评教中获利,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甚至用请客送分等手段讨好学生。一些学生也千方百计奉承迎合教师,通过物质交换等手段获得高分、评奖评优入党等荣誉利益。

(二)师生关系原因探析

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原因研究多从三个层面考虑,即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和师生个体。

1. 社会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和社会化导致高校师生面临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传统文化中对师生关系的约束力逐渐被瓦解,教师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 教育制度

高校扩招与学分制的实施导致师资短缺、师生比例失调。新校区和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使得师生间存在明显的物理空间界限,不易形成互動交流氛围。高校教育成本补偿和分担机制的实施使学生产生一种接受高等教育即是“商品消费”的错觉。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理性主义”取向和知识本位倾向导致师生的主体性日趋萎缩,而且没有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评价体系。[9]

3. 师生个体

受陈旧师生观影响,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凌驾学生之上。高校教师招聘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未受过系统规范的教育教学训练,自身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有待提升。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注重管理,缺乏服务与交流意识。学生对大学学习追求工具理性的最大化,获得文凭就业,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短期而功利,忽视了价值理性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个性差异以及对高校的期望与落差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师生关系。此外,在互联网+的新媒体网络时代,学生可以便捷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教师权威和师生关系都受到新的挑战。

目前关于我国高校师生关系问题与原因研究的文献多是现象总结为主,进行整体的抽象分析和数量化的描述,并力求面面俱到。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不足,很少有文献能结合实际师生冲突的具体案例,去阐释冲突背后的本质所在。多数研究都是从分析高校及师生自身的原因出发解释师生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缺少对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经济科技的冲击等深层次原因的探究。另外部分学者对高校师生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师生满意度为主,研究范围仅限于某所高校或某区域高校,编制问卷的维度也存在差异。由此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具普遍意义上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和建构呈现出变革的需要和时代的特征。因此,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反思高校师生关系成为教育研究的理性追求。学者们都选取一个理论视域作为理想师生关系建构的支点。

(一)对话理论

在对话理论中对话者是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并具有多元价值观,双方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重视。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彰显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对话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知识观、师生关系挑战。在教育对话中,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是在每个人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是一种集体智慧碰撞的结晶。对话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得,培养有对话性、批判性,有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是重点所在。[10]

(二)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强调人的行为不单纯是工具理性的主体-客体关系,更应是基于价值理性的主体-主体的交往行为,并通过真实、真诚、正确的言语实现交往的有效性。

因此,高校师生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主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突出价值理性的作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其他非正式活动是哈贝马斯式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中摒弃等级、功利、权威、人情、关系等系统世界因素的冲击和侵扰,开展真正意义的思想和学术观点的交流,追求价值理性的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至高无上的信任和理解,直达心灵和理想。[11]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关注的问题是知识的获得与学习的本质,重视学生学习经验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在意义建构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与情境。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大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经验共建过程,是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学习的过程。课堂和课外成为真正实现高校师生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平台。[12]

(四)共同体理论

人类社会学范畴的共同体理论,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联,特别是形成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随之教育学界为突出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推进学术发展、探索真理、发现新知的作用和职能,强调大学组织文化的学科性和育人目标的精英性,再到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大学也经历了从“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学科共同体”、“学者共同体”到“师生共同体”的一步一步转变。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得以发生、得以展开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课后的亲密接触,这种双向与多向的交流与共生,拓展师生的认知,建立起相互了解和信任的情感关系。[13]

以上不同的理论视角都有各自的出发点来建构理想的师生关系,但研究结论却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强调建构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沟通与交流、互助与协作、自主与创新的师生关系。研究者都力图搭建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关系框架,多数研究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忽略了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师生关系研究。国外学者齐科瑞1987年在影响深远的 “优秀本科教育的七项实践原则”中明确提出:“课堂内外的生师互动是发展学生学习动力和促进学生卷入度的最重要因素。”有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师生互动水平和大学生人生成长收获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并且是引起大学生教育收获和对院校满意度变化的重要因素。[14]当下鲜有结合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实践来进行高校师生关系研究与展望,缺少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趋势下的师生关系,互联网+对师生关系的冲击与构建,以及对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对比。另外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主体看多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来自专业教师、两课教师、辅导员等教育管理一线人员的研究较少,高校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与方法,必须引起各高校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使教师以及大思政工作者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主体。[15]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我国的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和优秀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深化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使得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这將是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长吉,陶丽.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6.

[2]陈平,邹成效.有效教学视阈中的高校师生关系论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3):18.

[3]刘艳侠.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大学师生关系三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8):84.

[4]赵振杰.当代中国大学师生关系管理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5):92-93.

[5]胡芳.“双重差序”中的限制与拓展——一个高校师生关系的分析框架[J].高教探索,2013(3):129-131.

[6]段文阁.高校师生关系的三维特性及其师德诉求[J].齐鲁学刊,2014(4):85-87.

[7]陈遇春,张珊骥.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7-58.

[8]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3):99.

[9]雷伟.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8(10):25-26.

[10]刘芳.基于对话理论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08:28.

[11]徐萍.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视角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5(7):113.

[12]王效梅.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0(9):37.

[13]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7.

[14]Chickering A W,Gamsom Z F.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AHE Bulletin.1987,39(7):3-7.

[15]王等等.十年来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98-99.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师生关系高校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