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阳侗族文化融入地方小学教育的策略探索

2019-10-21 08:33张毅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策略探索教育现状

张毅

【摘要】::本论文以柳州市三江自治区林溪乡城平岩完小为研究对象,调查此小学侗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程阳侗族文化纳入地方小学课程资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侗族文化 教育现状 策略探索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之地。侗族文化发展传承直至今天,其独具一格的建筑、巧妙的村落格局、令人惊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述说着侗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张和旅游业的野蛮发展,大部分侗族传统文化在逐渐走向消亡。要对程阳侗寨进行长远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学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将侗族文化作为一种可持续资源进行培育,从小激发新一代少年对侗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本文试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平岩小学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地方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传承本族传统文化。

1.林溪乡程阳八寨社区平岩小学侗族文化教育现状:

1.1师资紧张,缺乏专业课程教师

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西部地区的民族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学校,受经济、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师资十分紧张,优秀的教师不愿来、不敢来、不长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少数民族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这对少数民族学校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带来了更高的挑战。

1.2缺乏体系,课程安排任意性大

由于考察的主体是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因此笔者的考察视角皆是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民族语言、民族器乐、民族舞蹈、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内容。据调查,平岩小学一度开设有专门的侗语课和芦笙课,由于缺乏专门的课程体系及合理规划,只能随政府对侗族文化的支持力度开设或取消,學校虽然有意开展侗族文化课程活动,但由于没有建立传统侗族文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学生无法产生对自己民族文化产生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1.3资金匮乏,民族文化课程后继无力

据了解,资金是平岩小学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主要阻力。没有充足经费来购置维护教学用具,没有绘画用具、工艺材料、民族乐器、民族服装和一些相关用具,没有充足资金来邀请一些侗族文化传承艺人建立校内外文化活动,缺乏外出参加民族特色表演竞赛的资金与器具,侗族文化的教学便成为无米之炊。

2.程阳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策略探索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以个人而言,其主要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三种方式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最为明显有效。21世纪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主要依靠家庭与社会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传承,例如父子传承、师徒传承,在家庭与社会之中耳濡目染地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当下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本民族文化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的传播已经逐渐减弱,学校教育已经成了少数民族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向当地学生传播本民族文化,使当地民众自小就对本民族文化产生尊重和好奇,建立起使命感和认同感。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点方式有利于将程阳侗族传统融入当地的小学教育之中。

2.1建立机制,设立专职侗族文化教师培养、评估体系

教师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

效果。首先要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师资队伍,保证教师数量、提高教师水平,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这方面可以联合广西的高校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以专门的培养计划培养侗民族文化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毕业后直接定向定点推荐就业。其次,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评估机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纳入教师、学生的成绩考核,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发展与教师的绩效相关联,完善教师评估机制中关于少数民族课程的教学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积极性。

2.2建立侗族传统课程体系,形成有效课程系统

程阳八寨作为一个侗族聚居地,从历史、地理等民族文化生态到音乐、舞蹈、建筑、美术、饮食等民风民俗,均体现着侗族深厚的民族底蕴。如何保证这些民族文化传承不遗失、不断流,笔者认为,一要形成民族文化的课程体系,规范系统化教学。因此,可以委托教育局与课程专家,结合学校形成三方合作,将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选编入已有的教学大纲中。在课程建立之初以“兴趣学堂”的方式开设课程,在课下或假期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将侗族文化以兴趣化、娱乐化对学生进行传授,在受到学生的喜爱之后再设置成正式的课程,使学生在兴趣学习之中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还能够在将来培养出一批民族歌舞、民族器乐、民族美术工艺等艺术表演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艺人老化的现状,支持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3结合家庭、社区教育,形成侗族文化良性循环

学校教育也以学生为中介,实现着家庭、社区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三者构成了协同合作的生态教育系统。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家庭与社区人文资源与物质资源,明确各自分工参与到学校民族文化课程与教学的创造中,例如,可以请具有特色传统文化工艺的家长在主题教学中参与到课堂活动,向学生讲述蕴含在工艺技术中的历史,演示制作手法,展示工艺成果,让学生全方位接触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在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在校园之中学到本民族的文化与艺术,能够在家庭之中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家长对侗族文化的深思与保护。此外,甚至可以请家长和社区群众积极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建言献策,共同研讨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算,在协商中促进三方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协同合作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陈琳.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三江县为例[D]. 广西大学.  2017.

【2】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文章.形成广泛参与废物朱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N]. 光明日报,2007,6(9):003.

猜你喜欢
策略探索教育现状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高中物理力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