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学习者课堂走向深处

2019-10-21 09:36孟宪玲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

孟宪玲

摘要:将思维导图引入学习者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的、合作的、建构的意义学习过程。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材分析、全景式教学设计、结构化的板书,实现先学后教,促进了学生的意义学习。同时,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小组汇报、课后整理复习,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习者课堂;全景开放式教学

建构学习者课堂,标志着大连市西岗区小班化教学研究走向实质性阶段。学习者课堂,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小班教学环境下具有主动的、建构的、合作的意义的学习过程。当我们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审视小班化课堂,不难发现,学习者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效率还不够高,课堂学习内容还很单一,课堂的思维含量还很低下。当思维导图被引进到学习者课堂,这些问题便得到了改善。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圖,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中心主题和关键词同图像、颜色、符号、文字等建立记忆链接,将其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层级性的图形。它具有发散性、层次性、联想性的特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维,强化记忆与理解。自2015年以来,香炉礁第二小学的师生们就一直尝试利用思维导图逐步地走进学习者课堂。可以说,思维导图,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思维导图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在学习者课堂中,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要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从而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者课堂倡导“先学后教”,教师须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整体的把握,才能驾驭课堂。思维导图帮助教师实现了这一目标。

(一)知识建构,提高结构化水平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层次性、联想性的特点,能够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常只顾及备一节课的内容,缺少整体设计,往往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整体脉络和重难点,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或单项知识的建构,可以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我们发现,教师的结构化水平是不同的,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呈现的思维导图也是不同的。教师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图1是我校四年级数学组教师经过集体备课后,整理出来的关于小数知识的思维导图。在这个以小数为核心知识的思维导图中,既有小数的意义、名称、种类、性质、规律、小数四则运算等基础知识的罗列,又体现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与小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导图,小数的相关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整体把握。

(二)全景式设计,实现先学后教

思维导图一方面能激发教师的思维,使教学设计充满创造性与机制性,有利于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把原有头脑中的教学任务、教学逻辑和新的联想与感悟以可视化的“图”表达出来,这就相当于在课前完成了一次较为充分的教学演练。诸多的教学元素随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排布,直到构造出最合理、最清晰的“图”结构,即完成了最佳的教学设计。

学校在检查教师的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时,要求备课内容体现教学思路和知识迁移的过程。以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基本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文本分析、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几大板块。在文章分析中,对作者介绍、脉络结构、人物性格、写作方法、重点语句,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准备,教师才敢于“先学后教”、有的放矢。图2是一位教师设计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思维导图设计。在这节课上,该教师围绕汤姆索亚的人物性格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人物分析。学生的汇报思路清晰,教师的点拨及时到位,课堂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文章的分析,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读原著。整堂课条理清晰、短时高效。全景式教学设计让执教者胸中有数、收放自如。

(三)板书设计,呈现知识脉络

由于电子白板和ppt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已经将ppt的演示文稿完全代替了板书。不可否认,ppt能扩大课程的容量,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但单纯的ppt演示文稿只能按教师事先设定的顺序将教学过程一一展现,它并不能完整地、系统地将所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在整体上把握整节课的内容。思维导图板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能呈现教师授课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整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简练的语言文字还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该文不仅叙事清楚,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生围绕着“这是一场怎样的辩斗”展开学习,首先从“辩”字导入,了解故事的起因。学习文本时,教师又以“这是一场______的辩斗”串联,边理解课文,边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一场引人入胜、针锋相对、有理有据的辩斗。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两小儿的不同观点,进行板书。既梳理了课文内容,又始终围绕主线进行思考,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两小儿善观察、善思考。孔子实事求是、学无止境。”(如图3)

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14课《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子,阐明了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理解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涵,分析出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的错误所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内圈显示:土地养育了动物,狼吃鹿保持了鹿的种群稳定,从而保证了自然环境的和谐;外圈显示:捕杀狼,鹿的数量不受控制,使得森林资源得不到保护,最终影响了鹿的繁衍生息。内外圈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又互相制约。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最后一段:“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有着密切联系,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规则。”(如图4)

板书内容是一节课最浓缩和最精华的部分。一个优秀的板书不仅能体现思路清晰的教学过程和重难点,也是对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完美总结。思维导图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研究教材的水平。图5是一位英语教师的课堂板书设计,这样有条理的板书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自如。

二、思维导图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小组汇报、整理复习时,可以自由地表述观点和描绘思考过程,充分想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思想。

(一)课前预习,寻找新旧知识联系

学习者课堂需要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新信息重新組织加工。教师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其预习功课,构建关于新课内容的思维导图框架。当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整理时,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预习。学生可以在图中标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在上课时重点听这部分的讲解,加深理解,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在用思维导图预习语文学科时,主要通过字词学习、作者介绍、课文内容梗概、课文脉络等几方面进行预习。在字词学习中,将易混字音、字形进行比较,同时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以往的数学课预习,就是让学生预习教材上的内容,理解相关定义、规律,试着做几道题。我们在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预习时,强调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到与本课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应联系到“长方形的面积”;学习“异分数加减”,应联系“通分和约分”的知识;学习“面积单位”,应联系“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时,应主动与正方体的特征进行联系和比较。这样预习,学生能主动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展示思考路径

学习者课堂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已成为小班教学的常态化。然而,小组汇报的时间和内容却常常困扰着教师。教师经常抱怨,一把话语权交给小组,上课的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时一个小组没有汇报完,下课的铃声就响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用的呢?我们仔细听了几个班级的小组汇报,发现小组内的汇报有交叉、重叠,缺少条理性、层级性,汇报的时候又常常跑题。借助思维导图,就可以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利用小白板或投影仪,将思考问题的路径、知识迁移的过程一一呈现出来。小组汇报时,找一名同学简洁地介绍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即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汇报的时间,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教师还可根据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了解各组思考问题的痕迹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据此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三)复习整理,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是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复习,实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融会贯通。思维导图的使用使复习变得简单有趣,学生对记录下来的思维“地图“进行整理,既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理解,又促进了思维水平的发展。

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最适合在中高年段的数学学科。图6是六年级学生在进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复习时所做的思维导图。图的两侧分别是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点和计算公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易于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和记忆。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归纳,不但能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而且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有机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结构简洁、脉络清楚、检索提取便捷的知识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借用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借用思维导图还可以画出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绪飞扬,发现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思维导图在学习者课堂上的应用,给我校师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灵感与惊喜,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课堂走向深处。目前,思维导图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学校的工作计划、教学讲座、经验交流、课堂评价,学生的课堂笔记、作文构思、日程安排等,都用思维导图来设计与规划。思维导图让我校的学习者课堂走向深入,让师生变得更为理性与睿智。

参考文献:

[1]王锐.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功能的再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04):22-24.

[2]刘濯源.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5-7.

[3]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03):24-28.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
学海无涯“图”作舟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