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家族“张一帖”传承链

2019-10-21 16:36韩文献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张氏新安名医

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历史上,新安医学也曾多次占据传统医学的主导地位。新安医学依托于新安江上游六地为核心区域,发源于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有文献记载的新安医家有900多位,其中担任御医和医官的大约有60余人,新安医家汪机、吴谦更是分别被赞誉为明、清两朝四大医家之一。历代医学专著、论述达到800余部 例如,徐春圃所著的《古今医统大全》、程文囿 所著的《医述》,皆被列为“中国十大古代医著”。新安医家之众,新安医学影响之大,在全国各地医学文化中,堪称第一。

其中家族传承一直是新安医学的重要传承方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家族链。在徽州地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最经典的家训。自宋以来,家传医学传3代乃至15代甚至30多代的医学家族共有63家,有文献记载的名医多达300余位,这些名医世家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仅歙县就有传承25代800余年的“医博世家”黄氏妇科,郑村“南园、西园喉科”、蜀口曹氏外科等名医世家,其中,传承至今已有16代的歙县定潭张一帖内科,可谓是新安医学家族的典型代表。

1、是“张一贴”还是“张一帖”?

最初知道“张一帖”,也是听朋友说起“张一帖”这个词,当时我也没注意将之听成了“张一贴”,顾名思义之下还以为是一种祖传配方的神奇膏药。后来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张一帖”其实是“张一帖内科”,不是一贴包治百病的膏药“张一贴”,而是新安医学领域传承至今的内科诊疗技术,因为张氏辨症精、用药灵,往往用一剂药便尽去沉疴,受惠病患遂将之誉为“张一帖”。

2、新安名医“张一帖”的起源

唐朝末年,中原士族张氏先祖为躲避战乱率领族人迁徙至新安,北宋人张扩,乃是中原士族张氏后裔,从小就喜欢学医,曾师从名医庞安時和王朴,医名鼎盛,以脉法著称,尤以疗治伤寒见长,当时包括蔡京等在内的高官名流有许多人都请他治病,对其医术推崇备至。张扩亦因医术高超而被委任承务郎一职。张扩三代有五人行医,在当时也可以看做是医道世家,其弟张挥,其子张师孟以及张挥之孙张杲皆是当世名医,活人无算。张扩毕生所著《医说》一书亦是享誉中国,拥有极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张扩后裔张守仁继承家学在明代嘉靖年间得“张一帖”之名,张守仁(1550年~1598年) ,字立仁。为人淳厚,善济贫寒,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张守仁之父亦以医为业,然名声不响。张守仁自幼随父习医,略有长成之后由其父派往各地游学,在游学期间张守仁不忘学习,时刻携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多部医书不离左右,得暇便沉浸学习,医术大有进境。张守仁一生最具影响的成就就是创研出了一种别名叫“十八罗汉”散的药剂,号称“张一帖末药”,在张守仁开创研究“十八罗汉”散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个神奇的故事,说是因为张守仁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为人淳朴敦厚,乐济贫困,常年在自家药店门前搭棚,夏施以药茶、冬施以姜汤,张的医德医术在新安地区广为流传。后来一位“异人”听过张的事迹后,想试探张的真正品格,有一次在张到山里采药时,假扮乞丐装成肚子疼痛的样子,张给他把脉发现没有病兆,但“乞丐”却依然一副疼痛无法忍受的样子,张只好把他背回家中,悉心照顾。小住几日后,这位“异人”发现张真的是悬壶济世得良医,便留下药方一张和拐杖一根不辞而别。这时候,张守仁才知道这“乞丐”原来是也位杏林高手,扮成乞丐其实是为测试张的医德医术(今歙县定潭“张一帖”诊所依然保留据传为异人所赠的“末药龛”、“仙人拐”) ,由此张守仁医技大进。当时,百姓多困苦, 屡有因饥寒、劳累所迫而致昏厥者。张守仁虽日夜救治不辍, 但终因病患众多而未能尽救,张守仁遂以“异人”所留药方为蓝本, 并穷究医理, 博采众家,历经30多年验证,终于创研出一种粉状药剂——“末药”。此药是由18味药材构成,别号“18罗汉”,有疏风散寒, 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之疗效,尤适于医治劳力伤寒,肠胃疾病等。并因张守仁对诸多内科疑难重症、杂病治疗效果极佳,所以当时受到治疗的四方民众誉之为“张一帖”,意为疑难病症,得张氏验方一帖 (一剂) 即可痊愈。

3、“张一帖”历代传承人

自张守仁始,张家世代专攻医道,祖传末药以及其它药方也随之世代相传,并且有所精进。据其家谱、史料记载,张守仁之后的13代传人如下:

张凤诏(1576年~1643年) ,字以挥,张守仁次子。张赓虞 (生于1602年, 卒于清康熙年间,具体年月失考) , 字元良。张康荣 (1640~1703年) ,字光复,初字光礼。张灵汉(1663~1731年) ,字大继。张锡 (具体生卒年月不详,行医于清雍正、乾隆年间) ,字世苕。张进德 (1730~1788年) ,字文著。张魁寿 (1756~1818年) ,字承怀。张觉之 (1798~1866年) , 字启铨。张秋林 (1823~1890年) ,字志谓。张春太 (1846~1912年) ,字昌佩。张景余 (1884~1948年) , 字安全。张根桂 (1908~1957年) ,又名耀彩,字祥森。

以上第二代至十三代传承人离现代较为久远就不再叙述了,接下来的十四代传人就比较有意思了,十四代打破了往常一代一人以及传子不传女的惯例,传承人是李济仁、张舜华夫妇二人。

张舜华、李济仁皆为当代著名中医专家。李济仁由儒入医, 原为徽州中医界之青年翘楚,在医学上颇有见地, 深受张根桂嘉赏。遂予以教导, 渐渐互相切磋, 然后再结翁婿之谊。李济仁对于痹病、痿病、肝、肾疾患、淋浊症、心病等疑难病证以及妇科疾病等, 其诊断之精准、治疗之迅捷, 俱称大家。同时出版专著10余部, 主持的科研课题多次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李济仁现任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为国务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会“五老”之 一、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省新安医学会名誉会长等。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到这里我们就有一个疑问: 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张氏的家学传承, 可是为什么张一帖家族却出现姓李的“国医大师” 李济仁? 通过了解, 一个“张冠李戴”的家族故事便慢慢浮出水面

这个故事, 还是要从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说起。

张根桂青年闻达于乡里, 中年更是医名远播, 事业上一帆风顺。但在子嗣上, 他却有点遗憾, 虽有儿有女, 可儿子是独苗, 在那个年代却算是子嗣不旺。他很疼爱独子, 因为祖传的张氏医学就指望这唯一的男丁绵延后世了。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 膝下独子竟意外夭折了! 张根桂痛彻心扉。整天唉声叹气: 张一帖要断了! 按照家规,张氏医学是传男不传女的, 怎么办呢?

次女张舜华当年只有12岁,她看父亲茶饭不思, 就向父亲表达了学医的愿望, 却遭到父亲的严厉拒绝。因为在老辈人的观念里,女儿是要出嫁的, 是别人家的人。张根桂认为,张氏医学绝不能在自己这一代外流! 外流,就意味着对祖先的不孝。

被拒绝后的张舜华却矢志弥坚,她偷偷地学、偷偷地记。她陪父亲出诊, 因为家规不许说话, 她就一声不吭,以致很多外地人都以为她是哑巴。一开始她只能在张根桂诊治病人时在旁边窥视, 用心偷学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细节与过程,悉心记忆病名、症状,然后拿出家藏的古籍医案认真对照,悉心揣摩。在闲暇时, 还一个人跑上山去对照父亲所采的药材标本识药、采药、配药。

张舜华在定潭有个外号叫“孝女香”,因为她对父亲总是百依百顺, 极尽孝道。有一回张根桂出诊之后在外因郁闷饮酒,归家时醉倒在路边,当时已是深夜, 张舜华用瘦弱的身体背着父亲一步一步走回家。到家时天已发亮,张舜华浑身被汗浸湿。但这样的孝顺并没有感动父亲, 张根桂发觉女儿偷学后, 厉声道:“我不能让张一帖姓外姓! 你要学可以,要么终身不嫁, 要么招上门女婿, 生个儿子要姓张。”张舜华答应了。

因为后继无人,又因为女儿的至诚至孝,张根桂终于改变了想法,将家传医学及个人临症经验尽数教授。张舜华仅仅随父学习了4 年,到16岁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大夫。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 1931年冬出生于安徽黄山。少年时期, 李济仁发现战乱中的老百姓深受病痛之苦,便立志要重振医道、 救人济世。当时有种说法“天下名医出新安”,李济仁于是遍访名师,不到20 岁就开始独立行医, 并且在当地亦是小有名气。

张舜华和李济仁是在出诊路上相遇的。他们的长子张其成曾经这样叙述父母的相遇:“母亲和父亲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出诊路上的一棵大樟树下,当时两人都已经知晓对方,但没见过面。母亲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父亲穿着白衬衫、白球鞋。相互交谈了几句,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相遇,于是便成就了一段佳话。

李济仁说,那个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半夜三更的时候,有人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去赶定潭。我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定谭有个名医张根桂, 他名气高。于是李济仁决定毛遂自荐,前往定谭张根桂家拜师求学。

到了定潭张家,李济仁发觉来张家看病的人特别多,就默默站立一旁观察,他发现张根桂看病方法少见, 用药也非同一般, 。等病人散了,天也已经晚了。张根桂看到立在一旁的李济仁,就问他到这里来干什么,李濟仁说明来意。张根桂对李济仁也早有耳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有一天张根桂对李济仁说,你既然要学,就要下苦功。这就算默许他为徒弟了。

于是, 李济仁继张舜华之后, 成为张根桂正式学徒。 再后来,李济仁就成了张一帖家族的上门女婿,承接了张根桂的衣钵。

至1957年,不到50岁的张根桂因长年抑郁致疾,英年早逝。 一年后,李济仁与张舜华的长子出生,按照结婚时的约定, 第一个男孩子姓张,名字叫“张其枨”,这个“枨”字,是半张半李。可这个字一般人都不认识, 后来我就改为“成”,音没有变,字变了。张其成继承家学取得了很多成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时也是著名国学专家。这就是“张冠李戴”的故事。两位老人李济仁和张舜华共同承担起了张氏医学传承的重任, 成为新安张一帖内科第十四代传人。

张舜华、李济仁育有四子一女,其中三子一女皆传承“张一帖”之家学,从事医学相关专业的科研、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二老的长子张其成 (枨) 随从母姓遂张根桂之愿望。现徽州歙县定潭也仍有“世传张一帖诊所”普济世人。而周边民间至今广为流传的“赶定潭”一语, 则道出了400余年来新安名医“张一帖”昌盛不衰之景况。

在当今医坛, 渊源如此之深、传代如此之久、成就如此之著的世传名医已属较为罕见。祖国医学、医学流派曾颇多以这种形式为建构之一, 因而“张一帖”的研究意义亦颇为重要。本文仅为源流传承考略, 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有待循此进入,若有发现, 并非一家一族之幸也。

作者简介:韩文献(1990—),性别 男,民族 汉,籍贯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学历 本科,研究方向 法学。

猜你喜欢
张氏新安名医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昨夜星辰
弧度制教学课例
容身之处
五禽戏
讳疾忌医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