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校初中数学“支架式”作业设计的实践应用

2019-10-21 02:53刘洪秀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支架式数学作业支架

摘  要:作业是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从“支架式”作业设计入手,根据本校学情进行实践应用的探索。数学“支架式”作业化繁为简,数学作业多元化、递进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认知支架、问题支架、情感支架三个案例实践应用的分析,得出“支架式”作业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作业质量。

关键词:数学作业;支架;案例

1 “支架式”作业的定义

支架,是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形象比喻,“支架式”作业是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这种教学思想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1],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智力向更高水平发展[2]。 “支架式”作业的理论依据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人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

“支架式”作业是指在学生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任务线索或提示(支架),使学生通过搭建的支架,一步一步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所学知识。

2 初中数学“支架式”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2.1 “支架式”数学作业化繁为简,提高学习自信心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知识点增多、难度增大,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很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目前,体校初中生普遍存在不愿做数学作业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费时费力,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和恐惧心理。“支架式”作业的设计可以化繁为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作业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2“支架式”数学作业多元化,激发学习兴趣

“支架式”数学作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进行设计,包括认知支架、问题支架、结构支架、情感支架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数学趣味竞答、游戏型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数学作业。数学作业形式多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利用作业“支架”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成绩。

2.3 “支架式”数学作业递进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发现,部分同学完不成数学作业,而且存在抄袭现象,原因在于不会做。以前,经常采用“分层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类,不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发展。“支架式”数学作业的难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将题目难度逐步分解,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通过作业支架完成,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完成,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支架式”作业设计的实践应用

笔者主要任教六年级、七年级数学,教材为上海教育出版社(试用本),教学对象均为体育运动员,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且层次不齐。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训练比赛,学习时间较少,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作业尤为重要。接下来,针对学情,做一些“支架式”作业设计的案例分析,在实践应用中探索如何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基本条件,介于体育运动员上课时间少,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储备有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适当提供帮助和引导。认知支架实际上就是知识支架,包括陈述性知识支架和程序性知识支架[4]

以上两个作业是针对六年级所学知识设计的,作业一是解方程的题目,学生上课时很容易死记硬背“去分母、去括号……”,忽略每一个步骤的知识依据,课后作业经常出错,在搭建知识梳理的支架后,每一個步骤都有理有据,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几何证明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业二是搭建了一个程序性知识支架,也就是分数加减法的流程图。流程图1是在A班授课后布置的,批改作业时发现有同学忘记化简结果,因此,在思考后将支架调整为流程图2。结果发现,B班的同学全部将结果化为最简分数。流程图支架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程序性思维,使得解题思路清晰,从而独立完成作业。

【案例2】问题支架

问1:如图,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以BE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其中哪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

问2: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能否对问题1加以证明?

这是七年级课后的一道作业题,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证明题时,独立完成推理证明是有一定难度的。初学阶段教材中,几何证明题主要以填空形式出现,其本质相当于搭建的填空式支架,当拆掉填空式支架后,学生的解题思路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搭建问题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解题思路。要想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我们可以运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来证明。那么我们就应该初步判断是否有三角形全等,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证明,只要证明全等后,就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学生形成推理证明的思维能力之后,便可完全拆掉填空式支架和问题式支架,独立完成几何证明题的作业。

【案例3】情感支架

搭建作业支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搭建再多的作业支架也是徒劳。因此,教师在搭建作业支架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适当布置多元化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做作业的热情。

比如,对于运动员学生而言,体育项目便非常有吸引力,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分组探索“起跑线问题”。思考一:体育比赛中,相邻两道起跑线都提前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随便移动的吗?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你能计算出来吗?请同学们测量或查阅资料,运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思考二:你在比赛时会倾向于选择哪一条跑道,为什么?请查阅资料并了解“黄金跑道”。这是一道开放式探索性作业,并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在探索学习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原来体育运动中也有很多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完成作业。

4 总结

通过支架式作业的设计实践,学生的作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作业,错题数量和抄袭现象明显减少,对于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提高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支架式作业的设计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依赖,“搭”支架是一种手段或者是方法,“拆”支架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搭建作业支架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不同的支架,根据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支架,根据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及时“拆”支架,从而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作业,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孔斐.由“列方程”一课谈支架式教学[J].上海中学数学,2017(10).

[2]  姚珏.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进入最近发展区的一些方法[J].才智,2019(08).

[3]  黄英.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数学思维能力[J].江西教育,2018(33):58.

[4]  朱佳雯.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支架式”作业设计的校本化实践研究(QY2018677)

作者简介:刘洪秀(1993-),女,二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猜你喜欢
支架式数学作业支架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评语式批改在数学作业中的运用尝试
提高数学作业质效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设计原则与教学模式应用
“支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策略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