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9-10-21 09:29冯玉香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数学教学

冯玉香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改革,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为今后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逐渐开拓学生抽象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促进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形成。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进行了思考分析,希望能给予小学数学教师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思维

前言:

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就是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在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小学时期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的初步阶段,是他们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从具象化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化思维和逻辑化思维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并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抽象思维去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铺垫道路。

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对数学充满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表现的积极主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兴趣作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十分有效的。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学习较困难,容易产生厌烦排斥心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此进行分析思考,依据问题的结果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科,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想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兴趣融合起来,让学生不仅能获得乐趣,还能从乐趣中学习知识[1]。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都能对数学知识产生新颖和好奇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循循诱导,在教学过程中先是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出来,在学习中学生逐渐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探索意识。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和学生平等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进行学习,这样会营造自然真实的数学课堂,学生会更加渴望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数学课程中时,有些小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数字的位置改变了,答案还是和原来一样呢。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学生还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中更难激发學习兴趣,导致最后既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效率又不能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可以把动画片添加到实际教学中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等量代换”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大象的重量,再看两次称重船下降的程度,如果程度相同,那么就证明两者的重量相差无几。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学生就可以清楚了解“等量代换”的原理,小学生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兴趣还学到了知识,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中,有时会涉及抽象的空间问题,如果小学生只依靠具象化思维去分析问题,那么对于这些抽象问题就会很难理解,这就会使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无法产生兴趣,甚至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对数学问题的分析思考,从而解决数学难题[2]。小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会集中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会发掘学生深层思考探索能力,加之数学教师的引导,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对称性”的这一课程学习中,学生对于“对称”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其数学概念也是抽象的,小学生如果还保持着具象化的思维去看待“对称”这一抽象概念会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还延续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让学生记忆概念,这样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对称”的真正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剪纸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剪出几何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小学生在剪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将手中剪出图形进行折叠,从而发现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教师通过简单的剪纸折纸教学就可以将图形对称性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不仅不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还会在探索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三、要进行应用题拓展的训练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数学教材的使用方面上,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拓展知识点,发散学生思维,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之后,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拓展。

例如,在教学“差数”这一课程学习中时,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问题的呈现方式一般都是直观清楚的,学生在学习或者做习题时,可以进行明确的对应法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答案的结果。在一年级下册中“20以内退位减法”这一课程,才有利用直观感知具象化教学方法来对教材中减法计算进行教学。在对比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后续教材中不仅有以方框题的形式出现的问题,如问两个量经过移动后一样多,求差数的问题,还有以星号题的形式出现如“在以下算式中填入相同的数,使32-?=24+?”的问题,这两种问题都是意思差不多的问题,教师可以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开展差数知识拓展教学。

应用题:1.小明有15块糖,小美有9块糖。

(1)小明比小美多几块糖?(2)如何让他们的糖一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在(1)问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中明确的文字描述,就可以得出糖的相

差数部分。在(2)问中,学生可以给出三种答案:第一种小明减少6块糖。第二种小美增加6块糖。第三种小明给小美3块糖。教师对于这三种答案的态度是不同的,应着重为学生讲解第三种答案,可以在课堂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清楚的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将多的部分给少的部分相差数一半的量,两个部分就一样多了。

2.明明给聪聪3块糖后,他们的糖就一样多了。请问原来明明比聪聪多几块糖?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他们原来各自有几块糖?他们的糖一样多的时候有多少块?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发现3块糖就是他们糖数相差数的一半,所以,明明和聪聪糖数相差3+3=6块。

结论:

总之,小学时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基础时期,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极为重要的科目,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天性活泼好动,身心发展不健全,教师要根据实情为他们设计和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拓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丽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才智. 2017(22)

[2]  汪爱兰.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   学周刊. 2017(21)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数学教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