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的现状及对策

2019-10-21 21:37樊欣妤方策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5期
关键词:本科培养模式知识产权

樊欣妤 方策

摘  要:自我国2008年起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有88所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知识产权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本科;知识产权;培养模式

1.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现状

知识产权教育是指以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的开发、经营、管理为内容的教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政策导向和人才需求下,目前已有88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当前,我国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已经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学科特点不明显、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等待发现和解决。

(1)我国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扎根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法学强校,最早创设知识产权法专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内本科阶段的知识产权教育也在向更加专业的方向迈进。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中,知识产权专业位列其中,作为法学一级学科下可单列开设的法学类特别设置专业,正式在官方文件中被认可。学生经过四年知识产权专业学习后,可获得知识产权专业毕业文凭,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2)变化趋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知识产权本科教育格局已在我国初步形成。

第一,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校由少到多。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最早源起于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而以知识产权学院进行招生和教育,则是从1993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始。据初步统计,迄今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88家。

第二,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校由强到弱,逐步向下沉淀,为培养各个阶段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最初的只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顶尖院校开展,逐步向下延伸,985、211院校、普通一本院校、以及二本院校都有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身影,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3)培养模式

随着各个学校的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愈加多样。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五大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①0 + 4 普通招生模式:即直接从高考中录取高中毕业生,进行 4 年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习。在法学学科下按照二级学科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以法学为主进行培养。②3 + 2 专升本模式:即理工科专科毕业生通过“专升本”的学习,学习 2 年知识产权。③2 + 2 模式:从已经学习了 2 年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中招收,后面进行 2 年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学习。④ 4 + 0 双学位模式:即“辅修专业学位模式”,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知识产权的专业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即可获得知识产权的辅修专业学位。⑤4 + 2 双学位模式:即在完成其他专业的本科学习后,再进行 2 年的知识产权学习,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学位。

2.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本科开设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科特点不明显

大多数学校都将知识产权专业作为法学专业的二级学科设置,知识产权专业的特征不明显,“复合性”无从体现。对于概念特征的掌握要求较高,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较少。知识产权法方兴未艾,相关的学科建设和设计构想远不如传统的刑法民法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设置。此外,知识产权的经济学和理工科血统也对其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鲜明的应用特征,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偏重理论讲解;实践课程的讲授则流于形式,与业务中的实际操作和个案分析处理严重脱节,这就导致广大毕业生实务操作能力不强,对相关流程不熟悉,需要较长的时间学习和适应工作,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愈加尖锐和突出。

(3)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较為单一,不能体现出学校特色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当因生源质量而相应地有所差别。近年来,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与部委属高校相差无几,与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未来就业。

3.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与热点焦点的教学

知识产权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因此,在本科阶段,重视法学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应当多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越早的接触学科前沿,就意味着越早的培养自己开拓的视野与敏捷的思维。

(2)优化课程体系

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为主。优化课程体系,意味着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大纲,更加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仅仅依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开辟更加合适和前沿的实习方式迫在眉睫。

(3)改革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建立“外聘教师制度”,将业界人士请入课堂,与同学们深度交流职业规划、实务培训、专业实习和就业推荐等问题,能够使学生不再受困于“象牙塔”;影响力较大的学校还应当积极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学术会议等活动,使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能提前了解相关路径。

4.结语:

当前我国本科阶段知识产权教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只有直面困难,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对与新形势不向符合的制度规章做调整,才可能实现本科阶段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稳定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志祥 王淑庆《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其对策》(《武陵学刊》2019年5月 第44卷第3期)

[2]  周元《高校知识刹那全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以知识产权服务业需求为导向》(《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第32卷第8期)

作者简介:樊欣妤,女,1998-12-16,山西,汉族,本科在读。

方策,女,1998-12-06,北京,汉族,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本科培养模式知识产权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