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调研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

2019-10-21 15:29赵磊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大学生

赵磊

摘 要:如何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作出自己的信仰选择,及时排除他们在信仰认识上的疑虑和困惑,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紧紧围绕“现状调查—归因分析—引导教育”的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采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相关研究后,选取杭州1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原因,深刻挖掘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成因;最后,从调查研究的结果出发,积极探索教育引导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引导教育

一、前言

信仰对大学生很重要,时期成长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突变、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互融以及高效宗教渗透现象的加剧,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大学生对宗教的认同感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把信仰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鉴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指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实证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探索解决大学生信教文体的途径与对策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是杭州下沙高教园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等15所不同类别高校的本科生,发放回收问卷2434份。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1.8%和58.2%:大一新生占54.3%,大二学生占21.9%,大三学生占12.7%,大四学生占11.1%;调查的学生样本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学生占比36%,理科学生占比24%,文科学生占比33%,其他专业学生占7%;来自农村的学生占20%,来自城市的学生占61%,来自城镇的学生占19%。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分别为92%和8%;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占9%,共青团员占88%,群众占3%。总体来说,此次调查对象设计范围比较廣、类别比较多,能客观反映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际状况,用本次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多方面描绘出在杭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观以及相关的精神信仰问题。

三、基于调查数据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分析

1.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与价值态度

宗教信仰仅仅是信仰文化或信仰现象中的一种,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因此,调研从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入手,由此开始在杭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调研。关于大学生信仰价值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做了解分析。

(1)信仰认知与信仰评价

信仰之余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把信仰看的如此重要,这都是我们在研究本课题前需要搞明白的问题。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整合结果显示,有63%的同学认为“提升自我境界是信仰的主要意义”,另有7%的同学认为“信仰可以有所寄托,保佑平安”。这样看来,无论是正向意义的提升自我境界还是有失偏颇的保佑平安,大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知晓信仰的力量。当今大学生以00后居多,他们成长的环境相对复杂也更多元,他们对于“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当然,也有11%的同学认为“什么信仰不信仰,只要有吃有穿就好”。这也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物质主义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或多或少的挤压了人们精神追求的空间,这样他们在面临精神和物质两项选择中陷于被动,倾向物质而罔顾精神追求,因此也慢慢忽视了信仰的意义,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信仰是骗人的,无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9%的同学认为“不清楚”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这反映出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迷茫性。从数量上来看,这三类选择占所调研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信仰价值的评价并不高。

学生党员比共青团员、大学生群众更能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调查显示,70%的学生党员认为“信仰可以提升自我境界”,高出共青团员的61%和群众的53%。

(2)信仰持有与信仰了解

信仰评价与信仰持有是两个概念,对信仰作用的正向评价也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已拥有信仰。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持状况,我们做了简单调研,了解到:只有25%的同学选择“有信仰”,而高达50%的同学选择“没有信仰”,同时有9%的同学选择“有信仰,宗教信仰”,还有16%的同学选择了“说不清楚”。最后一个选择意味着大学生得信仰对象其实非常模糊,这和“没有信仰”的比例加起来高达59%。数据说明,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不确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一个突出问题,也证实了大学生信仰存引导教育存在真空。其实,大学生对信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体现出某种盲目跟风的特点,也就是说,大学生信仰具有某种不成熟性。

2.大学生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

(1)大学生对他人信仰宗教的态度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可以通过大学生对其他同学信教的评价态度获得了解。调查发现,持“可以理解,个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一看法的人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与其他的看法差距很大。这一结果不仅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校园内信教现象的包容度,更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也表明了宪法确立的信仰自由与党的宗教政策为大学生所了解。

(2)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评价

就调研对象来说,大学生对宗教的中性评价居多,一方面,认识到宗教也是人生精神追求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宗教的评价并非很高,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是一种无害的精神追求,并不是盲目的痴迷,而是有选择、有取向、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由此也反映出大学生对宗教负面性认识的不足,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当代大学生需要信仰这种精神支柱。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并且希望自己也拥有信仰。大学生对于信仰重要性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已有的信仰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他们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样的信仰是值得追求的,更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信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是迷茫的,也是存在信仰空白的。部分大学生渴望信仰但是又缺乏信仰,不知道如何辨别选择信仰和建立信仰。

1.宗教信仰不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毋庸置疑,宗教信仰对当今大学生是有一定影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包括对同学信封的宗教都能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今大学生是宗教主义者。事实上,真正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并不多,数据表明,完全信教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只有个位数,准确地说,相当一部分宗教信仰的学生与民族、家庭信教的传统相关。大部分学生对宗教持一种好奇的心理状态,实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差生对宗教文化的某种兴趣而已,况且对宗教包括宗教文化并不了解。总支,宗教信仰在高校至少在杭州高校中不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2.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着缺陷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大学生没有信仰或不明白有没有信仰,或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高校的信仰教育存在着缺陷,至少信仰教育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信仰,面临的僵尸道德崩溃,社会动乱;如果是一个民族没有信仰,面临的讲师走向灭亡;如果是一个人没有信仰,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如果一代青年没有信仰,那就意味着国家和民族已走向危难的边缘。但是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的指导地位收到了严重的冲击。目前人们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转向了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标新立异、追求奢华、盲目崇拜、贪图享乐,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宁愿选择自私,放弃責任,缺乏诚信,忘却感恩,甚至失去信仰。这一现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重的考研与挑战,必须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塑人格、铸精神、正三观。

(2)对策建议:

1.高校信仰教育研究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信仰教育,信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属于信仰教育,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信仰与科学的关系、信仰与人生的关系,以及怎样开展信仰教育等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及广大学生工作的老师们来研究。前面提到的信仰教育问题上的诸多教育思路的混乱,需要通过研究来加以梳理,以明确信仰教育的内容、方法、特殊手段与途径。

2.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宗教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指南。在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可能出现在各种波折,认识和把握人生的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和价值知识的学习,科学认识宗教本质,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现象;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华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地址唯心主义、封建迷信级各种伪科学的能力。

3.抵制宗教非法渗透的教育

当代中国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宗教借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宗教就变成了社会文化现象。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意向基本政策。因此,考虑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必须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活动绝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这些渗透式国际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故而,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精神追求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大问题。高校的信仰教育必须是强化反渗透的教育,强化大学生法神头的意识和地址渗透的能力。

4.优化信仰教育的校园环境

信仰教育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教育,其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校园环境是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条件。校园文化环境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生活的各方面,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狠抓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环境优化的中心环节,也是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健康的人格、执著精神的条件,是信仰教育不可缺少的隐性教育资源,应加以充分运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范桂森:《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级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3]陈雪贤:《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引导教育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年。

[4]余玉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大学生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信仰的力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