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平台研究综述

2019-10-21 18:19张绍芃张灵祺
度假旅游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科技

张绍芃 张灵祺

摘要:在总结前人对科技服务平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4篇现有文献,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基于不同视角对其分类。概括阐述不同类型不同视角的文献,总结目前对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特点,并预测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视角。

关键词:科技服务平台;研究分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128-02

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服务平台的不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不同。回顾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对研究科技服务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服务平台分类及文献情况

1.1 平台分类

许秀梅(2018)依据功能不同和服务多样性,将科技服务平台分为基础条件、研发、科技转化与交易服务平台三大类23个服务模块。岳素芳(2015)界定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概念,并把其分为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离散式和集成式平台,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和政府引导型。

1.2 文献分类

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礎上,根据文献被引次数及作者权威性,选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4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5篇、科技共享服务平台3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篇、科技信息服务平台4篇、科技金融服平台2篇,共计24篇。

2 科技服务平台分类

2.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胡永健,周琼琼(2009)基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常用的 TOPSIS 方法,对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构建了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朱悦(2013)通过研究“创新券”的关联方、类型、管理机制及其优势,提出将“创新券”作为需求侧科技投入应用在平台服务中,提升平台综合服务效率。

陈婷,杨寅(2018)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引入“互联网+”服务模式,构建平台层-产业链层-终端层的一体化应用服务体系。

2.2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张利华(2007)基于系统失灵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成和运行机制,并以南宁市平台发展为例进行剖析,提出克服系统失灵的有效手段。李纪珍,邓衢文(2010)基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互补性”和“服务半径”概念,提出四种理论模式,借鉴国外典型案例经验,以纺织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例进行研究,并提出平台建设原则和发展模式。

李佳(2018)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区域创新平台间科技资源共享行为,通过构建平台间科技资源共享行为模型,以及对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服务平台的相关建议。魏建良,纪浩(2018)以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例,将其分为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分别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DEA-Malmqusit指数分析方法对三类平台2014年-2016年数据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2.3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徐进(2010)在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背景下,提出共建平台的原则和总体框架,研究平台运行机制,并提出完善平台运行的政策保障措施。李海燕(2013)分析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产业化服务平台,并深入研究了其内涵、组成和功能。武汇(2014)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建设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

张勇(2016)基于价值网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特征,重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并从服务模式、价值创造、价值传递、运营管理4个方面研究了转化服务平台运行的机制。王宏起(2018)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双边市场结构,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性质,并基于平台竞争视角和所有权视角对转化平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相关政策建议。

2.4 科技共享服务平台

韦艳芳(2007)以总分馆资源共享机制在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为例,具体分析了其实施效果,总结总分馆制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中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保持示范性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王宏起(2015)研究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绩效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资源整合、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效三方面构建平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具体指标含义。

李佳等(2018)结合资源集成、共享服务、运行管理与合作支持 4 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与层析分析法进行组合赋权,基于规则设计了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共享服务平台为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2.5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顾寄南(2008)基于SOA构建了由细粒度和粗粒度层级构成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以及由J2EE平台实现的该系统的 Web 服务体系,同时整合各企业之间所需服务,以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最大效用,实现企业顺利合作。李利(2010)依据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公益性和竞争性,使用 SPSS工具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出显著因子, 并据此确定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李文元,张茜(2015)分析公共服务平台性质,基于资源观理论提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竞争优势获取的两种方式,认为平台应依据科技供应方期望的态度差异,在初建阶段遵循单边市场模式,在发展阶段实施双边运作模式。

2.6 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韩瑞平(2009)根据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提出整合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叶兰等(2010)根据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其运行模式和特征,并提出相关借鉴经验。

张发亮(2016)在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结构,包括门户网站,认证系统和六大子平台,并针对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立体式服务模式提出对策建议。严伟(2018)以科技智库的信息资源结构、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模式3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科技智库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提出科技智库云服务平台的架构体系和建议。

2.7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游达明(2011)界定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含义,构建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模型,并具体分析信用平台、投融资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四大子平台的具体运作模式。

李毅光(2016)以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国内试点为具体对象,分析并总结其运行模式、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相关对策建议。

除上述研究,还有科技大数据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的相关研究。

3 结论

学术界关于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架构、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以及如何完善服务方面,对于不同平台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以及其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下一步关于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可以研究不同平台出现的不同时间,特定平台在特定时期所起的作用,以及其演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许秀梅.大数据下科技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企业管理,2018(03):106-109.

[2] 王宏起,吕建秋,王珊珊.科技成果转化的双边市场属性及其政策启示——基于成果转化平台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02):42-51.

[3] 魏建良,梦非,纪浩,蒋芬.面向分类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3):49-56.

[4] 张勇,骆付婷.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05):16-21.

[5] 韓瑞平.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整合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09):197-199.

[6] 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40-46.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科技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基于O2O的校园服务平台应用研究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