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信阳旅游业发展思考

2019-10-21 18:18刘玉宛
度假旅游 2019年1期

刘玉宛

摘要:信阳,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独特优势。文章分析了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以打造红色旅游区、休闲观光旅游区及茶文化旅游区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三大模式,并在该基础上浅要分析了信阳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设路径,即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及深度、加强地方政府顶层设计、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等。

关键词:信阳旅游资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170-02

1 信阳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1 信阳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017年度,信阳市GDP总量2,226.6亿元,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排名第9位,相当于郑州市2017年GDP总量的1/4 。尽管GDP总量位居省内50%分位,但从人均GDP指标来看,2017年人均GDP只有29,303.21元。该值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排行第14位,与排行第1位的郑州市相较,差额高达48,700.52元,与全省各地级市人均GDP的中位数低4,374元。与河南省其他地市在经济领域上现存的较大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阳发展全域旅游助力经济发展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经济结构方面,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信阳市第二产业的产值主要由农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贡献,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产值的占比较低。此外,从人口结构和市场规模来看,信阳市缺乏发展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基础。2017年末,信阳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97.19万元,乡村人口348.17万元,城镇化率仅为46.05%。信阳作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截止到2016年年底,信阳尚有26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体规模居全省第5位。如何以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信阳市旅游交通资源概貌

信阳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独特优势。2017年年末信阳市共有国家级生态区、县1个,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4个。信阳域内自然保护区面积20.50万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2017年末森林覆盖率36.1%,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①。2017年全年,信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6天,PM10平均浓度90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

分析可知,信阳市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并且全域旅游在助力信阳市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势必大有可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集中精力推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以现有资源为依托,探索以点带面的旅游发展路径,将成为信阳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不二之选。

2 信阳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模式

2.1 红色旅游区

信阳市为著名的革命老區,其中以新县的红色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红色旅游特色鲜明,如今也越来越受到旅客的喜爱和关注。可依托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将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充分挖掘景点沿线的旅游资源,兼顾红色旅游与乡村特色旅游。

2.2 休闲度假旅游区

信阳境内拥有“豫南明珠”称号的南湾湖、“四大避暑胜地”之称的鸡公山、“温泉圣地”汤泉池三个AAAA级景区,拥有出色的休闲观光旅游资源,并且不同的景区特色鲜明。大别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上述景区的连通性将大为增加。对景区内酒店等公共设施完善后,可为游客提供一个完整的休闲旅游路线选择,在域内分别体验温泉带来的舒适、山野带来的宁静、烟波浩渺的湖面带来的开阔感。

2.3 茶文化旅游区

信阳地处北纬三十三度线,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信阳毛尖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主要产区分布在浉河区董家河乡的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以及浉河港镇的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上述茶叶主产区相邻较近,自然景观优美,非常适合打造以茶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将每年一届的茶文化节举办地点设置在上述茶叶主产区,给参会客商和游客一次亲密接触茶叶产地的机会,尽情享受茶叶产区优良的自然风光,实现就地旅游的同时,给旅游示范区的宣传推广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3 信阳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设路径

3.1 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及深度

全域旅游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将分散在旅游地空间内的各种资源、设施、服务与产品通过合适的方法串联起来,从而形成旅游目的地网状整体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信阳市作为一个大景观来进行统筹规划,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以打造精品景区为目标,加大对各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打造各旅游景点的自身优势,挖掘各旅游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大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2 加强地方政府顶层设计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多部门协同,仅依靠单一部门难以将发展全域旅游的措施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在市政府层面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工作小组),对成立的部门(工作小组)充分授权,以协调各级政府资源,统筹做好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并对制定的规划措施严格执行。发展全域旅游,市、区县、乡镇和村四级必须主动、联动,各部门各战线必须联合、配合,在全面摸清全域旅游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与任务,确定建设模式与责任,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依次推进。

3.3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志牌、旅游导览图、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要加快构建旅游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业务,建设旅游大数据库,构筑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控。要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及重点景区、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电子屏等信息平台,及时向游客发布旅游信息,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3.4 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

旅游发展,交通先行。景点之间通达的便利性,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只有将分散的景点相互链接,发展全域旅游才具有可行性。地方政府需在破解旅游发展难题上狠下功夫,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景点之间的连通性和黏合度。加快大别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明港至鸡公山段、鸡公山至商城段的建设,将旅游景区串接成线。同时,以县城为中心,以省道、县道为辐射,局部构建环线的道路交通格局,全面提升南充旅游交通网络,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4 小结与展望

信阳市拥有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并且发展全域旅游也是实现自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要件。如何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如何在软服务方面提升旅游竞争力是地方政府发展全域旅游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初步探索了信阳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模式以及建设路径,后续将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景点串联、景点互补等方面对信阳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吕俊芳.城乡统筹视阈下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范式研究[J].河南科学,2014(01):139-142.

[2] 李志飞.全域旅游时代的变与不变[J].旅游学刊,2016(0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