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核磁检查在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2019-10-22 07:44王宽孟凯龙田志勇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管壁管腔动脉血

王宽,孟凯龙,田志勇

邯郸市第一医院CT核磁科,河北邯郸056001

前言

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以往多通过评估颅外颈动脉病变预测脑卒中风险,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颅内动脉闭塞性疾病可能是引发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1-2]。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发病的33%[3]。目前,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约在5%~10%,积极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较大。据报道,约11%~12%的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1年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狭窄程度≥70%者则高达20%,且死亡率较高[4]。大脑中动脉是颅内动脉中最常狭窄的血管之一,因此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评估尤为重要。经颅多普勒超声是筛查颅内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常用手段,但检查效果依赖于检查者的技术和经验,且受颞窗限制。CT 血管造影不受血流动力学影响,但受电离辐射[5]。有报道指出磁共振血管成像易高估血管狭窄程度,且难以避免运动伪影的干扰[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具有高分辨率,但费用高昂,且属于有创性检查,存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7]。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是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可显示管腔与管壁,是其他检查手段所不能及的,逐渐在颅内大动脉检查中得到应用。本研究以62例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HRMRI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2 例颅内动脉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25~66岁,平均(45.10±9.42)岁。体质量指数22~28 kg/m2,平均(26.21±1.28)kg/m2;7 例伴糖尿病,11 例伴高血压,5 例伴脂代谢异常,抽烟者42例。

纳入标准:(1)入组前1 个月内发生的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临床表现为缺血、对侧偏瘫或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空间定向障碍。(2)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者。(3)对研究知情,愿意配合相关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脑外伤、脑出血、脑部肿瘤者;(2)伴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HRMRI和DSA检查,两项检查间隔3 d。

HRMRI检查:检查设备为GE 3.0T高场强核磁扫描仪,32通道头线圈。仰卧位,头先进,头部中心位置和线圈中心一致。头颅平扫T2WI、黑水序列、3D-TOF,由扣带回扫描至枕骨大孔。所得原始图像经后处理技术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选择可良好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层面沿着狭窄处动脉走行进行血管横断面扫描。扫描参数:3D-TOF:TR 20 ms,TE 3.2 ms,层厚1 mm;FSE-T2WI:TR 3 000 ms,TE 60 ms,NPW抗卷折技术,层厚1 mm,层间距0,FOV18,分辨率256×256,层数20;FSE-T1WI:TR 60 ms,TE 11 ms,ZIP 512,采集次数4次,利用血管流空效应,无需双反转恢复技术。

DSA 检查:检查设备为PhilipsFD20 血管造影仪。局部麻醉,改良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造影,狭窄病变放大造影,选择合适投照角度显示血管狭窄程度。

图像评价:MR、DSA图像分别由2位神经影像和神经介入专家进行阅片,双盲法独立评估,意见不一致时商讨给出最终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 HR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检查结果 记录HRMRI 与DSA 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的结果,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动脉夹层等,示例见图1和图2。(1)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HRMRI表现为管壁偏心性或环形增厚,表面较毛糙,呈等T1短T2信号,管壁增强扫描呈不强化或局灶性强化。(2)血管炎诊断标准:HRMRI表现为动脉管壁环形增厚,增强后环形均匀强化。(3)动脉夹层诊断标准:HRMRI表现为偏心性管壁增厚,可见厚壁内T1WI 高信号及假腔形成。

1.3.2 HRMRI与DSA对狭窄程度的评估 HRMRI和DSA 图像中大脑中动脉M1 段狭窄率计算参照Samuds标准,狭窄率=(1-最狭窄处管径/正常管径)×100%。狭窄程度分级:<50%为轻度,50%~70%为中度,>70%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查结果采用一致性分析(Kappa 检验),Kappa 值<0.4 提示一致性较差,≥0.75 提示一致性良好。

2 结果

2.1 HR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比较

62例患者均检查了大脑中动脉,血管外壁、管腔均清楚显示,达到诊断要求。DSA诊断结果:44例动脉粥样硬化,18例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包括11例血管炎、7例动脉夹层)。HRMRI诊断出43例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3例血管炎、6例脉夹层),符合率90.32%(56/62)。HRMRI与DSA诊断血管疾病类型的Kappa值=0.864,一致性较高。见表1。

图1 HRMRI检查右侧大脑中动脉结果Fig.1 HRMRI examination of the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图2 HRMRI检测颅内动脉重度狭窄Fig.2 Detection of severe stenosis of intracranial artery by HRMRI

表1 HRMRI与DSA诊断血管疾病类型结果比较[例(%)]Tab.1 Comparison of HRMRI and DSA diagnoses of vascular disease types[cases(%)]

2.2 HRMRI与DSA显示狭窄程度比较

DSA检查结果显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27例;HRMRI显示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31例,符合率83.87%%(52/62)。HRMRI与DSA诊断狭窄程度的Kappa值=0.812,一致性较高。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血管炎、烟雾病等[8]。DSA可清晰显示脑动脉全貌,包括侧枝循环血管网,利于判定病变部位,并测量血管粗细,是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9]。本研究中HRMRI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与DSA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12),证实HRMRI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较高。正常血管壁相对较薄,在MRI上呈细线状或显示不出来;动脉粥样硬化由于管壁明显增厚,显示相对清楚[10]。HRMRI利用“亮血”和“黑血”技术对管腔和管壁进行分析,可重复性高。3D-TOF是目前常用的“亮血”技术,主要作定位像用,便于观察动脉管腔内情况,并重建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黑血”序列可避开伪影干扰,利于管壁增厚的显示,对管腔狭窄的评价准确性较高[11-12]。

表2 HRMRI与DSA显示狭窄程度结果比较[例(%)]Tab.2 Comparison of HRMRI and DSA diagnoses of the degree of stenosis[cases(%)]

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如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可有效判定颅内动脉狭窄,但往往难以有效鉴别狭窄病因[13]。HRMRI各序列中,T2WI的分辨率与信噪比较高,成像时间短,可检出血管壁病变,尤其擅长发现动脉粥样硬化;T1WI的信噪比也较高,成像时间相对较长,主要作为T2WI的补充[14]。当斑块较大时对斑块内出血(T1WI高信号)情况的检出尤为突出,且可为血管壁动态增强扫描提供基础。HRMRI是对颅内动脉DS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补充,可通过对动脉管壁的清晰成像准确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析斑块成分,并为血栓、动脉夹层、血管炎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15-16],这是本研究中HRMRI诊断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类型与DSA的一致性达0.864的理论基础。

HRMRI 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方面与DSA 具有良好一致性,且检查风险小,费用低,若患者仅单纯评价管腔狭窄程度,可考虑用HRMRI代替DSA。研究发现,相对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而言,对血管管壁结构的探索更具临床意义[17-18]。HRMRI在显示病变管壁情况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利于鉴别粥样硬化性和非粥样硬化性狭窄,而HRMRI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则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HRMRI可清晰显示管壁与管腔,对颅内动脉血管疾病类型与狭窄程度的评估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颅内动脉血管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管壁管腔动脉血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管腔手术器械行超声清洗机预清洗的价值对比研究
勘误声明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低温工况下不锈钢管壁厚的脉冲涡流检测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大唐鲁北厂2号炉壁温超限及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