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分析

2019-10-22 06:26董韶华
理论观察 2019年7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中国经济

董韶华

摘 要:清末至今,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已经是成体系的不可断裂的发展链条。自鸦片战争伊始,中国便陷入了一种经济被动式发展的屈辱困境。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的经济态势开始转变,逐渐走向繁荣富强。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初步探索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成为经济增长的转折点。在促动中国开放经济体制的发展之前,总结中国的历史发展经验,对日后开放经济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历史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05 — 0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便改变了明清时期的封闭状态,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但这种开放对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而言,并不具有太多正面价值。对比之下,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对外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才是一次真正的“春天”。中国的经济态势逐渐变得温和而独立。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经济开启了面向全球的新纪元,形成了一种包容开放的新格局。

1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的被迫对外开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这条道路走的异常艰险。在这段时期之内,对外经济有以下几项显著特征:

1.1丧失自主地位的经济对外开放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公平条约。中国由一个大一统的天朝上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虽然表面上看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对外开放,但实则在政治上丧失了主权和领土。从国际关系层面来讲,这种经济往来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对话机制下,因此缺少经济发展应有的自主性和公正性。大约在1842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由清朝控制,国家银行也允许运营。之后,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港口联系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其通信往来由外国银行控制,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类新群体叫做买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济的主导权因西方列强的掌控而丧失。客观地说,外资银行的活动加速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尽管如此,外国银行基本上是西方资本剥削中国的手段,他们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1853年,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大门受列强控制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小刀会”占据上海地区的时候,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美国、法国,决定在中国各派一名工作人员提供税务服务。税务局于同年7月12日成立,上海海关的主导权因此被外国入侵者接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英(中美、中法)通商章程》中规定了总理大臣请外来三国帮助办理税务事项,并检查相关漏税偷税事宜......英国的李泰国于1859年被指定为广州税务部门海关负责人。1860年至1863年期间,分别还有镇江、潮州、宁波、福州、厦门、汉口、天津、九江、烟台(东海)等地也设置了相关工作人员。1863年至1907年,英国赫德代表在税务部门设置了30多处类似关卡。中国海关总署的实权落入了英国侵略者的手中。

1.2落后的经济对外开放

近代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准殖民性。国际贸易是原始资本家发展的引擎之一,但中国后期对外贸易的半殖民主义特征限制了其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经济体制呈现多种样态。虽然在鸦片战争期间,关闭政策逐渐被取消,但无需置疑,中国在经济的开放性层面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更明显的是,187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的增长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中国不仅在宏观经济发展方面有所迟滞,而且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渐趋低迷。

1.3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条件下的对外开放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扭曲的状态。外国资本主义与国内经济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外资急速扩张,官僚资本日益猖獗,相反民族资本主义被压制甚至扼杀。如此这般,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偏差的現象逐渐驱使和激发民众的不满,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对外开放道路举步维艰。

1.3.1外国资本的迅速扩张

抗日战争之前,外国资本主义已经从中国抽取了部分出资,但数量很少。抗日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直到1902年,中国的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比抗日战争前高出五到八倍。虽然一些国家的总投资在分拣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但多数投资主要集中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1902年,四个国家达到总投资占比的90%以上。1914年,达致77.2%。1930年四国配比为87.4%。〔1〕帝国主义强权之下的经济与中国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不平衡影响了中国的对外投资。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布于欧洲的帝国主义削弱了对中国侵略的势头,其中以美国和日本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消耗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德国作为战争中的战败方,经济实力也随之薄弱并减少了对外投资。法国和英国在战争期间几乎没有受到损失和影响。十月革命使得俄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及时宣布释放其在华权益。日本和美国却借此机会增加了中国的经济侵略。

1.3.2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由官僚资本主义主导。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侵略的同时形成的。在中国旧社会,统治阶级习惯于依靠外国资本的补给,所以形成了一种资本转换的模式。在“效忠天朝”的口号下,官僚社群逐渐建立了一个官僚“外交”公司,并获得了控制资本的权力。中国的官僚资本是通过西化建立起来的,并出现了两种官僚资本:私营企业和半私营半国营企业。官僚、军阀和外资三股势力相结合,政治买办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反而这是一种政治软弱、经济无能的体现。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官僚资本演进到一个新阶段,进入全盛发展状态。在此期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也脱离不了美英资本主义财团背后垄断资本的控制。在当时,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反映了其经济路径的失误和中国日后经济现代化的障碍。

1.3.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肇始于洋务运动。在中国国内,甲午中日战争渐趋平息,而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进行,这为中国经济的喘息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然而,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经历了一次波折。从某种程度上讲,虽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未停止过,但它仍生长于外资与官僚资本之间的夹缝中。〔2〕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暂时的发展,但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中也有很多弊病。其弱势、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短板一直难以补足。造成这种限制的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阻碍和封建势力的束缚。此外,民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使得民族资本独立自主发展变得不可能。 20世纪前期,国家资本主义有所减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帝国主列强的经济权力又回到了欧洲。在“回归市场”的口号下,中国的生产和资本显著增加。191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加,而货物出口受到限制。帝国主义国家此前垄断了中国市场,其经济成分融合到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工业之中,在强权的压倒性驱使下中国贸易逐渐走向萧条。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主动对外开放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化发展路径。这条道路使中国的发展走向成功,引领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形成了一个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逻辑,且兼具中国特色的开放理念。

2.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促进对外开放只是促进国家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独立自主的原则,并成功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发展思路,这一提议理论上完整、全面、深刻。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党坚定地调整了50年代的原则,在经济上克服了国际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苏联经济优势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在其取得巨大成功之初,中国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支持毛泽东的独立发展经济原则。邓小平在毛泽东经济论断基础上做出了新的诠释和努力,使其更加完善。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于1974年4月联络联合国,系统地表达了独立发展经济的原则。他说,“我们说自治是建立在国家的力量、国家经济生活、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加强粮食生产发展的愿望”的基础上的。〔3〕它不应该与国家的实际情况分开,有必要为每个国家的独立设立资金,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分。邓小平倡导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和交流,组织全面的经济技术交流以补充国家间的合作力量。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所有国家的政治独立也是必要的。

2.2秉持实事求是精神

独立自主原则表明,中国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开辟外部世界的新纪元。对于发现真理这一务实的态度,是政治实践中的重要保障。邓小平根据建立经济特区积累的经验,认为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为大陆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上可以发现,邓小平提出的想法在逐步证实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所有地区的生产力发展都是高度分散,改革开放利于交换各个地区便利条件,可以采取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带动作用下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特殊经济区、开放的沿海城市和开放的沿海地区可能是80年代中期经济预期的核心。这些地区拥有的优越条件与经济的快速复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沿海地区形成了与其他国家经济交流的传送通道。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们都是比较发达、相对活跃的中国经济带,也是第一个吸收外来技术、资金和外国投资的地区。在计划经济时代,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有些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形成的。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陆内地的经济发展空间明显低于这些沿海开放城市。

3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意味着我國改革之路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的带领之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要领。在这一核心要领之下,对于国内市场经济成分的定位和分辨变得更加困难,在政党和国家行政管理的管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局。〔4〕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党中央提出了“先行之道”,努力实现经济的开放式发展,创造新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积极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开放与发展共存的理念。

3.1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党的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十八大后保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对外开放的公共政策。最为显著的就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首先,实施开放的范围和质量逐步提高。其次,开放也有了新气象。鉴于开放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确立,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一倡议。这个倡议是党中央对中国的对外投资合作以一种意识的方式转变,强调“主动融入”,而不仅仅是拒绝“封锁”。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扩展经济多元发展战略,但需要将重点放在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上。

3.2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贯彻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生活得更好的愿望。”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国家内部改革和艰苦发展的历史经验,党中央始终关注大局,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的使命。〔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无论何时或环境如何,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力量之源。

3.3充分重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效应。因此,对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和以及关涉公众利益的生产关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十八大结束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成功之处在于“走出去”战略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政策的促动之下,引领外商进入中国并与中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减少国家的生产过剩问题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辅之以充分利用技术和设备的方法,加快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6〕同时,尽管积极推进对外走出去战略,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也应得到重视。总的来说,只有建立一个活跃、健康的经济,中国经济在新时期才能以一个更加积极、健康、发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苏提供坚实的基础。

4结语

发现外部经济是了解本国最重要的战略机遇的关键。清政府关闭了这个国家的国门,造成了对工业革命的一无所知,并最终落后挨打。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了解到并牢牢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的基本历史机遇,实施对外开放发展自己。〔7〕虽然这个过程遇到了困难,但整个党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都是一贯的,并得到了行动上的强烈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必将继续焕发新的光彩。

〔参 考 文 献〕

〔1〕陈江生.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史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8,(06):14-19.

〔2〕张鹏.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78-81

〔3〕曹令军.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D〕.湖南大学,2016:34-37

〔4〕邱观建.中国近代以来的对外开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2):24-27.

〔5〕孙景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历史与制度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8,(05):87-91.

〔6〕肖学信.略论我国近代以来关于对外开放的设想和实践〔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04):1-7.

〔7〕肖翔,武力.中国国情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5):63-73.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中国经济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