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2016-12-19 17:00陈晓珊刘洪铎
财经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陈晓珊 刘洪铎

[内容摘要]国有企业固有的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预算软约束,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和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因此,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出发点就是要化解产能过剩。本文基于这样一种现实背景,选取能够体现地方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干预事实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试图寻找“恶性循环”的突破口。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发展规模越大,产能过剩越严重;(2)金融发展效率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产能过剩。本文的研究启示是:政府应该更注重金融发展效率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发展规模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金融业“双向开放”战略。

[关键词]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产能过剩;国企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较之于需求侧,供给侧现已成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对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出发点就是要化解产能过剩。当前,我国工业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且日益显现出普遍化、严重化以及持续化的趋势。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并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在晋升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地方官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机来推动经济增长。处于晋升锦标赛中的地方政府为扩大投资通常对国有银行施加干预,促使银行为投资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从而大量金融资本流向国有工业企业以追求GDP的快速提升。然而,随着产能过剩问题的不断凸显,工业产成品价格和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行业范围内的大量亏损。在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极大提高。据商业银行财报数据,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44亿元,同比增长51.2%。银行风险增大和金融发展规模扩张反过来倒逼企业产能过剩,由此,企业产能过剩与金融市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正如林毅夫所指出,产能过剩会造成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产生这种“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现行的金融体系。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和抵押贷款为主,这样的融资结构使得落后产能同样能获得银行资金支持,难以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当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时,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为争取客户,银行可能会降低企业的贷款条件,从而造成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如图1所示)。

面对上述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恶性循环”的特征事实,如何寻找突破口?如何更好地规划金融发展和化解产能过剩,促使“恶性循环”逐渐转为“良性循环”?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正提供了这样一种化解矛盾的契机。“一带一路”作为当前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承载着缓解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推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等战略愿景。从既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如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推动对外开放;与此同时,Rodrik、倪克勤和郑平、Do和Lenchenko等人则认为对外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

那么,在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中这种逻辑是否成立?本文沿着上述研究线索进行拓展,旨在考察以下问题,即中国日益提升的对外开放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对国内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是否存在影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是存在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关于金融发展的研究文献,学界探讨较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的关系,并且目前总体上肯定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以及贸易开放对金融市场规模的促进效应。例如,孙永强和万玉琳基于197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长期内均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张成思等讨论了中国对外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中国的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不协调、金融结构与贸易结构不匹配,导致对外开放反向抑制金融发展。RajaIl和Zingales认为对外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

周力和张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力在长期内持续减缓;而金融发展效率的短期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却是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因素。江曙霞和陈玉婵认为,片面追求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实行经济以“高投资一高增长”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金融发展效率提高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率,反映了在我国“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政府应该着重提升金融发展效率。苏基溶和廖进中指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是非线性的,存在最优的金融发展规模。Santomero和Seater、Amable等同样认为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的金融发展规模,当超过这一临界值时,金融发展规模扩张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金融发展规模在短期内持续扩张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企业过度投资,进而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金融发展效率提高在短期内不会对经济造成显著影响,从而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据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金融发展规模扩张会导致更严重的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现象。

命题2:金融发展效率提高有利于降低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

学界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绝大部分集中于讨论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但也有部分文献探讨了产能过剩的化解。例如,刘瑞和高峰认为,中国应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以国际产能合作的方式化解产能过剩;一方面将国内过剩产品销售到沿线国家,另一方面扩大对沿线国家的绿地投资,实现产能、资本、技术等综合转移。倪中新等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化解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钢铁市场。本文认为,近年来国家推行的“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战略为化解国内工业企业过剩产能提供了战略契机,通过出口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此外,金融业“双向开放”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拓宽了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渠道,部分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困境。据此,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3: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有利于降低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

综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简单回顾,目前暂未发现相关文献将中国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置放于同一个框架内进行分析,并且现有文献将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一个整体指标的做法较为笼统,未能反映出内部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实现了经济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化解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的突破口;同时,本文将金融发展细化为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两个维度,将对外开放细化为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两个指标,分别探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开放度、贸易开放度等对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试图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支持。从实践上讲,在经济与金融发展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内不断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下,探讨中国对外开放、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对于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金融业“双向开放”战略将有一定的践行意义。

三、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鉴于中国行业证监会在2012年年末对上市公司行业进行重新分类,为避免省际行业分类差异起见,我们将样本区间界定为2000-2012年。同时,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承接该现实背景,本文主要基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视角进行分析,故选择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仍然通过以银行为主的信贷体系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本文的测试变量主要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构造相关指标进行衡量,如元特别说明,所有测试变量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所有变量的详细定义和说明如表1所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2所示。

(二)模型构建

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我们构建以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本文选取的是省际面板数据,省际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所选择的指标也存在固有的时间效应。为避免这两类特定效应导致分析结果的偏误,本文将所有变量均采用Helmert变换,先将各变量通过减去其时间均值的方法消除时间效应,再使用一阶向前差分的方法消除个体效应,因此模型中不用设置时间和省份虚拟变量。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四、实证分析

前文的理论分析预期金融发展规模与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均与国有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存在负相关关系。本部分我们将对所构建的计量模型进行经验检验,然后再对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一)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实证检验之前,我们先对模型主要关注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初步判定各变量的符号。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均与产能利用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金融开放程度和贸易开放程度与产能利用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金融发展规模越大,产能过剩越严重;金融发展效率越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初步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命题。

经过Hausman检验,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适用于固定效应回归,表3同时报告了Median估计和OLS估计的结果作为对比,但本文一切分析以FE估计的结果为准。表3中回归(1)和(2)充分印证了相关性检验的初步结论。具体地,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金融相关比率变量FIR和金融发展深度变量Depth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规模越大,产能利用率越低,产能过剩越严重。两个变量的系数估值分别为-0.059和-0.101,意味着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发展深度每扩大一个单位,会使产能过剩分别增加0.059个和0.101个单位,验证了命题1。两个回归中金融发展效率变量Ratio均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效率越高,产能利用率越高,产能过剩得到有效缓解,验证了命题2。

在表3的回归(1)和(2)中,金融开放变量FRO和贸易开放变量TRO均显著为正,意味着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产能过剩,验证了命题3。同时,金融开放的估计系数明显大于贸易开放变量的估计系数,说明应该更加强化金融业“双向开放”战略,注重国内资本“走出去”,同时也要强化外国资本“引进来”。最后,由于控制变量并不是本文关注的核心,故此不详细展开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首先,我们采用LLC和HT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对经过Helmert变换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时对变量的特征根进行单位圆检验。结果一致拒绝了变量非平稳的原假设,并且所有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确保了数据自身的平稳性以及数据系统的稳定性。其次,我们对平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该检验的原理是“若变量x的滞后项有助于变量Y的预测,则称x为Y的格兰杰原因”。我们发现,检验结果一致接受“CUR不是FIR、Depth、Ratio、FRO、TRO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一致拒绝“FIR、Depth、Ratio、FRO、TRO不是CUR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这意味着FIR、Depth、Ratio、FRO、TRO等与CUR仅为单向因果关系,表明本文的模型设置中并不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FE估计是合适并且结论是稳健的。

进一步地,考虑到FE估计是一种静态模型的估计方法,回归结果仅能反映变量的当期变化,为考察变量的长期变化趋势,我们借助面板数据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来反映。脉冲响应函数即反映了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正交化冲击对系统中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图2列示了金融发展规模(h-fir)、金融发展效率(h-ratio)、金融开放程度(h-fo)、贸易开放程度(h-to)等宏观变量对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h-cur)的动态影响过程。可以看出,各变量对产能利用率的冲击方向与FE估计高度一致。金融发展规模对产能利用率总体上呈现负冲击,滞后3期达到谷值,随后逐渐上升并最终收敛至0。这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对于产能过剩有长期的提升作用,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金融发展规模。存贷比对产能利用率总体上呈现负冲击,相当于金融发展效率对产能利用率呈现正冲击,并且滞后10期仍未达到峰值。这表明金融发展效率对于抑制产能过剩的作用力持续上升,应当着重把握金融发展的效率问题。金融开放程度对产能利用率总体上呈现正冲击,滞后2期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并收敛至0。这表明金融开放对于产能过剩有显著的短期抑制作用,应该不断推进金融“双向开放”战略。贸易开放程度对产能利用率同样呈现正冲击,并且作用力相对更持久,滞后10期仍未达峰值。这表明应该不断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扩大外需化解国内工业企业产能过剩。

综上,通过上述一系列诸如单位根检验、特征根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同时结合表3与图2可以发现,本文对于式(1)的静态固定效应短期估计结果与脉冲响应图所反映的长期趋势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认为,本文的实证模型是稳定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五、主要结论与研究启示

在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能够切实体现地方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干预事实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开放、贸易开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等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试图寻找产能过剩与金融市场之间“恶性循环”的突破口。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与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显著负相关,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扩大会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等均与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表明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开放和贸易开放水平提高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适度控制金融发展规模,提高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带来了更加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同时,金融规模逐步扩大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金融资源和重组机制。但是,金融发展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存在着平行与制约的关系,金融发展规模提高并不一定能带来比较优势,当金融发展规模超越实体经济的需要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效果。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过度注重“量”的增加,缺乏内在“质”的提升。化解过剩产能要求有效地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只有资金流向产能利用率较高的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产能过剩的化解。因此,在“恶性循环”的路径中,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加强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监管,而不是扩张金融发展规模强化银行业竞争,将能极大地化解产能过剩。同时,针对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对银行产生的风险,也要求银行能够制定相应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同时,能够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发展空间,譬如支持企业产能的境外转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实现业务拓展和客户结构优化。

2.大力推进“一带一路”“走出去”“双向开放”等贸易与金融发展战略。金融开放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产能利用率,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资本的“内外游动”,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贸易开放通过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同样能够提高产能利用率,应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此外,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给产能过剩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那些在国内处于过剩状态的工业产成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应该主动抓住这一战略契机,积极“走出去”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在短期内以出口的方式“去产能”,并且这种方式可能成效较大;从长期来看,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去产能”,不断强化金融与贸易开放对产能过剩的积极作用。总之,借力“一带一路”战略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在充分了解沿线国家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参与到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中去;同时,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合作对象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推进我国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打破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断开拓我国金融与贸易对外开放新局面,努力与世界经济形成深度整合的互利新格局,通过扩大外需来化解国内的工业行业产能过剩。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