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渡沟的故事

2019-10-23 09:17张波殷广华
时代报告 2019年7期
关键词:宾馆农家景区

张波 殷广华

破“四难”开发重渡沟

生于1953年的马海明,是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人。1961年的一天,马海明的父亲从家里挑了一些盆盆罐罐,到赤土店公社的一些山村里,恳请好心人能给兑换些粮食。在回来的路上经过重渡沟村,跟在父亲身后的马海明饿得前心贴后背。这时,一位好心的中年妇女经过,给马海明端来一碗糁儿汤。马海明呼噜呼噜喝了个底朝天。那一刻,他记住了眼前的这位大婶,记住了重渡沟村。

1995年6月,42岁的马海明被任命为潭头镇副镇长,主抓村镇建设、交通等工作。当年10月,马海明从洛阳市建委得到一条消息—洛阳市要确定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镇。他向镇党委进行了汇报。经过积极争取,之后,潭头镇成为11个试点镇之一。

1996年4月,他在参加洛阳市体改委组织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学习外出考察活动时,被外地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所震撼,联想家乡重渡沟独特的生态资源,从内心萌发了开发重渡沟景区的念头。回来后,他向镇党委汇报得到肯定,并被派往重渡沟兼任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

马海明这个没人、没公章、没办公地点、没钱的“四无经理”,就这样拉开了重渡沟景区开发的大幕。

重渡沟地处熊耳山余脉,分西、南两道沟,面积30余平方公里,因为尚未开发,群众观念落后。当时摆在马海明面前的有“四难”:群众思想工作难、景点线路设计难、筹措资金难、宣传营销难。其中群众思想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大家祖祖辈辈靠着“砍竹竿、卖木头、耕种几分坡地”维持生计,不懂啥叫“旅游”。当马海明一遍又一遍给他们讲村里的山山水水都能变成“金窝窝”时,大伙儿根本不相信:“就一股水,几片竹园,还想诓人来?马镇长是个大煽吧?”“出去转了几天能耐不轻,就咱这穷山沟还想捣人来?”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马海明把重渡沟丰富的竹资源作为突破口,在群众的质疑声中,建起了重渡沟村的竹编工艺厂。

当群众第一次直观地看到烙画竹帘子、躺椅、花架、竹编玩具等旅游产品时,纷纷赞叹不已,“没想到,还真让马大煽给‘煽成了。”群众对“旅游”有了初步概念,马海明在重渡沟发展旅游的想法也逐渐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群众的事儿再难也要干

重渡沟的开发,关系着重渡沟村1300多名群众的致富梦能否实现。马海明想:“党委既然把这个事交给我,再难,也得干!”

为了勘察、设计景点,形成旅游环线,马海明一次次脚蹬解放鞋、腰缠葛条,披荆斩棘、不顾艰险地跋涉在重渡溝的山岭沟坎之间,饿了啃几口干馒头,渴了喝几口山泉水,经常被擀面杖粗的乌梢蛇和成群马蜂侵袭。因为山道狭窄湿滑,他多次滑下山坡,被荆棘刮得遍体鳞伤。他还经历过两次生命危险,一次多亏被树杈挡住,险些跌下百米悬崖;另一次,他在去景区勘察的路上,由于车辆方向突然失控,差点儿一头栽进乱石沟。马海明笑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意味着重渡沟的旅游肯定能搞成!”

为了修通景区的道路,马海明将目光投向自己所认识的省、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每次见到他们,马海明都会介绍重渡沟,也会提起开发遇到的资金难题。8米宽的路,要占用部分村民的打麦场,村民不愿意,马海明挨家挨户走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了下来,能赔的就赔,一时无力赔偿的,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省再省,钱还是不够用,他索性拿自家的房产作抵押到银行贷款,全部用于景区建设,甚至还把女儿的压岁钱也拿出来了。

发展旅游群众怎样才能受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家庭宾馆。由于当时群众思想封闭,根本不懂怎样经营家庭宾馆、怎样跟游客打交道,有些群众甚至跟游客发生矛盾。马海明意识到光靠说不行,还得手把手地教。他重点选择20家农户做示范,组织公司职工和村干部一人分包一户示范户。

马海明分包李松发家,说了好几回,李松发都认为马海明在“煽乎”他。马海明说:“我会哄你,放心吧,你照我说的办,保证你挣住钱。真不行,你把床搬到俺家。”他亲自帮助李松发设计房子、建竹门楼、指导待人接物,屋子咋粉刷、床咋摆、床单买啥颜色、灶火咋收拾、厕所咋建造,他都有统一的要求,连村民家庭宾馆的名字,他都亲自起。

用心打造的“重渡沟现象”

1999年7月10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重渡沟风景区终于开门迎宾了。然而,当天仅收入500元。第二天更加可怜,仅有100多元进账。马海明深深感觉到:重渡沟景区虽然开门迎宾了,但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需要培育和滋养。

“门儿特多”的马海明,想出一个“鸡蛋换盐,两不见钱”的办法招揽游客。他带着村干部和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员工到栾川县、洛阳市的各大企业,以免费发放门票的方式为景区拉客。他甚至还与有的企业商议,以门票换取企业电视台对景区的宣传。

200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重渡沟首次出现游客爆满的场景,农家宾馆的生意也很是兴隆,甚至到了一床难求的地步。但马海明没有满足,他又将大规模发展农家宾馆的想法向镇党委书记孙小峰作了汇报,并提出了扶持农家宾馆建设的建议。孙小峰听后,明确表示:“你说这中,我支持。”

马海明对农家宾馆建设确定了标准,提出了激励措施:床铺全部要用白床单、白被罩,一床两套,一客一换;厨房全部粉刷成白色,锅台统一设计,外表贴上瓷砖;厕所全部建成环保型双瓮漏斗式旱厕……最重要的是,谁家主动建设农家宾馆,每张床补助200元。当年,就有50多家农户在补助政策的激励下,腾了屋,建起了农家宾馆。

在示范户的带动下,2000年6月重渡沟终于建成第一批220张床位的农家宾馆,当年年底发展到700张床位,2001年发展到1200张,到2002年年底全村280户群众建起农家宾馆,总床位超过1万张。

重渡沟景区迅速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成为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各地纷纷前来取经学习,被省政策研究室命名为“重渡沟现象”。

重渡沟旅游慢慢火了,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

一天,一位客商开门见山地对马海明说:“咱们合伙经营,如果能达成协议,景区还叫你来管理。你给公家干,能有多少好处?不如趁早给自己铺条后路。这事如果能成,我不会亏待你,一个月工资不低于4000元。”

4000元,当时相当于马海明7个月的工资。他听了对方的话,笑着说:“你这是让我‘卖国啊!开发重渡沟,我没想过自己要咋样。合伙经营我得让大家说了算,这又不是我马海明自己的重渡沟,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民心拳拳难舍“马大煽”

马海明的名字,也随着重渡沟旅游的火爆而叫响。

2001年8月18日,栾川决定成立县旅游工作委员会,马海明被任命为副主任。县里的决定是有考虑的:马海明对旅游的独到见解、超前思维和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奉献精神,正是栾川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所需要的,他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

8月20日上午,马海明决定再去重渡沟。老菩提树下,村民围了一大片。

“马镇长,你真的要走?”村民余红文问。“嗯!”马海明点了点头。

8月18日的会议一结束,马海明要走的消息就传到了重渡沟,百姓不信。而此时,他的一个“嗯”字,把大家心中仅存的那点希望给击破了。

大家纷纷围了上来。

“马镇长,我不该喊你‘马大煽啊!”村民李恒挤了进来,一把拉住马海明的手,羞愧地低下了头。

“你喊我‘马大煽,也没喊掉我一块肉,怕个啥?”马海明说。

村民庞朝真接过话头:“海明,你确实是‘马大煽,可你是实打实的煽,你不煽,俺们能有今天?”

桌上摆了菜,没人拿起筷子;杯里斟满了酒,没人喝一口。泪水,不住地往下流。

“马镇长,一想起那年春节到你家要账,我就觉得有点对不起你。”一位村民说着,把头扭向人群,“后来我就想,马镇长图个啥?人家大小也是个官儿,他就是不开发重渡沟,不可怜咱沟里的老百姓,工资也不会少一分一厘。可是,人家把心交给了咱这穷山沟,为啥?还不是想让咱富起来?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党的好干部……”

村民李松发站到了树下的四轮拖拉机上,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欢送词,大声念了起来:“是谁唤醒了这沉睡千年大山,是谁给咱重渡沟村老百姓找了一条致富的门路?不知道他到底跑烂了多少双鞋,也不知道他究竟流了多少斤汗……咱可不能忘了,他叫马海明。”

马海明站了起来,跳上拖拉机,抹了一把泪,说:“小时候,俺家穷,吃不饱。在咱重渡沟,有人给我端过热乎乎的糁儿汤,我就是咱重渡沟的儿,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灰,我也要壮一棵咱重渡沟的竹子。”

青山抱憾埋忠骨

担任县旅工委副主任之后,马海明组织开展了闻名全国的“七月风”大营销活动,建起了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村”,开发了伊河森林漂流,建设了抱犊寨景区。

重渡沟的成功开发,成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的典范,被称为“重渡沟现象”。栾川县以此为样本,探索出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栾川模式”,与宁波经验、焦作现象并称中国旅游发展的“三大模式”。

转眼10年过去了,如今的重渡沟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更是“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201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3亿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社会综合收入5.8亿元。

重渡沟村的百姓鼓了腰包、盖了楼房。闲暇之时,他们也常常掏出别在腰间的手机,拨通马海明的电话:“海明,好久没见你了,来重渡沟喝两杯嘛!”

重渡溝的百姓有钱了,他们没有忘记马海明,许多人经常邀请马海明到重渡沟拉拉家常、叙叙旧。

然而,这一切,都在2011年5月7日戛然而止。

当天,马海明在栾川另一处景区—抱犊寨景区考察中遭遇车祸,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噩耗传来,重渡沟村笼罩在悲痛之中。

追悼会那天,重渡沟村的父老乡亲来了,抱犊寨景区的同事来了,伊河漂流景区的同仁来了,栾川旅游系统的伙计们来了……1.8万人的送葬队伍,把这个豫西山区小镇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一步步向前挪动着,都想再看一眼这位“泥腿子干部”。

重渡沟村党支部书记贾文献哭着说:“没有马海明,就没有重渡沟的今天,也不会有重渡沟父老乡亲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按照农村的风俗,马海明“百天”之日,重渡沟村村民自发捐资80多万元,在重渡沟景区为马海明建起了纪念园,竖起了铜像,立起了功德碑。

现在,重渡沟人真富了:全村95%的家庭开设了农家宾馆,年收入高达4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万元以上,家产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农户不断涌现。2013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到重渡沟村考察时说:“在这里看到了深山区群众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路子,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前景。”

2014年5月4日,贾文献代表全村村民给汪洋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重渡沟村一年来的新变化。汪洋亲笔回复:“群众的幸福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你们生活好,我们就开心。”

“人的一生,一旦步入官场,应不在于官做得大小,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开创一番对大众有益、能推动社会前进、自己又想干的事业,并且把它干成,这才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幸福。”这是马海明在《情系重渡沟》文稿中的一段话,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马海明做到了,做得真真切切,做得坦坦荡荡。

青山不老,精神永存。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中,马海明正像一个标杆、一面镜子,引导着无数的党员干部,书写着中原大地的风采,谱写着一曲荡气回肠的为民之歌……

猜你喜欢
宾馆农家景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杏树
“摘牌”
宾馆在哪里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宾馆停车,失窃找谁?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空中宾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