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走班制”阅读教学探讨

2019-10-25 02:01何晓虹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个性阅读走班制网络资源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走班制”阅读教学法,提出学生实行走班,教师先更新观念;实行“阅读优才班”计划,让有能力的学生学习更深入;利用新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网络资源;回归生活实际,支持有个性的阅读等措施,促进教师改变理念和教学方法,尽快适应“走班制”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走班制 阅读教学 分层教学 个性阅读 网络资源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125-03

新高考改革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录取机制,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唯分数论”。新高考政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等学习需要,这就要求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走班制”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的班级上课。“走班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走班制”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学生实行走班,教师先更新观念

“走班制”的实施对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其教学角色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身兼导师、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多重角色。教师既要以身作示范,给学生以引领,又要尊重和倾听学生的需求,善于与学生对话和交流,还要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这需要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完善自身,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教师既需要开发特色的课程,又要保持热情投身课堂。在“走制中”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心理、精神到体力等方面做好准备。

在“走班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反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知识结构单一、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弱的教师会受到学生冷落,观念新、能务强、素质高、方法活的教师则会受到学生欢迎。在实施“走班制”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有计划地开发各式各样的特色课程,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要对学生的职业未来进行规划指导。教师需从“应试教育”的死板呆滞的观念里走出来,加强体质,调整身心,以便适应高强度的“走班制”教学。

此外,教学内容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的,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解释的,大纲、教材、答案都只能是参考,不是唯一。而且教师是有自我风格的个体,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各不相同,教学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如果要求教学模式也规范,那就太机械化了。因此,“走班制”模式下,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应勇于创新,积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时代趋势,也研究教师自己,进行自我反思。有研究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超越。

二、实行“阅读优才班”计划,让有能力的学生学习更深入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开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将近十年的学习中渐渐分出层次,因此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可以将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阅读优才班”,使閱读教学更具效率。

“优才”走班制教学模式,不是“分类走班”,而是若干个平行班中开设相同的常规课程,但是将其中基础比较好、按受能力比较强、学习兴趣较浓厚、研究动机强烈的一部分学生按要求进入一个临时的班级教室开展学习,这个班级可以安排在常规教室之外的一个附近的教室,如果教室资源不足,可以将这个班级安排在原有的教室重新组合后的某个教室。

“走班制”教学的目标在于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恰当的发展。这里的个性化需要包括学生的长处、短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优才班”是专门针对知识基础较好、思维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学生只要在某一学科学习方面表现优秀就有机会选读某个优才班课程,不要求学生在每个学科都成绩突出,理科成绩好的学生在文学阅读方面不一定突出,而喜爱文学阅读的学生在理科科目上也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优才班”计划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贯彻实行因材施教。所以,这种优才课程与传统的“重点班”“实验班”不相同,它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阅读优才班”的课程与其他正规课程基本相同,但所学内容的深入和广度不同,所要的能力结构和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教学模式和评价形式也有所不同。“阅读优才班”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更宽,内容更深入。比如,当单元内几个平行班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常规的教学活动往往以课文内容为学习中心,完成课程规定的阅读任务,如了解基本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塑造方法等;而在“阅读优才班”,学生则可能被要求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自主阅读《红楼梦》前 80 回,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研究《红楼梦》中的诗词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设计“阅读优才班”课程时,教师需要对知识结构和层次、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加工类型和深度,其中可能发生的情感态度的体验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经过精神设计的思维训练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显著提升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水平。

三、利用新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网络资源

“走班制”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类型的课程。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换为主动的课程选择学习者。开课之前,“走班制”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选择指导手册”了解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讲授方式,结合自身学习的需要选择安排自己一学年的课程。比如,高一年级必须完成先秦两汉文言文、唐诗宋词鉴赏、现当代小说、记叙及议论性散文阅读四大版块的阅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班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走班制”文本阅读课程设计可以综合多种媒体,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在选择教室时,如果资源允许,可以将教室安排在可以上网的网络教室,或是有平板电脑的图书馆教室,在“走班制”课堂设计及作业布置、完成及检查各环节都能借助网络的便利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比如,进行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时,阅读理解力及表达能力较强的班级可作以下综合阅读要求。

第一步,教师指定阅读主题后,罗列出相关文本标题,学生可以上网寻找相应阅读内容,进行综合阅读。

1.阅读《红楼梦》前五回,把握小说总体框架。

2.观看 87 版《红楼梦》前两集。

3.阅读《周汝昌梦解红楼》、《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蒋勋说红楼梦》(可观看视频)、《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可观看视频)。

学生当堂阅读之后,就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思想等四方面做出自己的思考及评介,按研究内容的不同组成学习小组,对已收集信息进行交流、消化、整合。

第二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并完成小说脑具体文本学习的独立探究,并结合阅读中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完善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读书笔记或阅读报告。

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有传授、合作和互动等方面的教学设计。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知识内容、演示解题套路再加以大量的刷题,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就不太理想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为:要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名著概括”“名著改写”“作品分享”“小组讨论”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审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技巧都能得到系统的训练。导师给予恰当的点评,同学之间也互相竞争,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将研究报告拍照传输到公共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统一配备Kindle 等品牌的电子书籍,学生可边阅读边直接在电子书上摘录文本做笔记,阅读完毕后直接上传到公共平台供老师评阅读,可开放评论,让不同组乃至不同层级的阅读班同学参与讨论。教师也能及时给予合理建议和评点。

四、回归生活实际,支持有个性的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天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实施“走班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将发展个性贯穿在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在选课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自身学习需要不同,有人偏爱阅读传记文,有人偏爱阅读古诗词,也许更多的人偏爱阅读小说,哪怕是小说这种体裁,也分为传奇、志怪、言情、武侠、推理等不同的类型,散文也可分为抒情、说理、记叙等不同类型,“走班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量身定制”,因为教师无非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来教会学生鉴赏某种文体文本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对学习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在“走班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辨别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创精神,无论学生的理解力表达能力在什么样的层级,都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知识、思想、能力、情感、思维等个性因素会引起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因此,在“走班制”的条件下,教师必须给予每个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机会,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由于高考应试压力的存在,很多学生现在都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阅读,将文章的结构主旨等分析公式化,很多学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因此,在实行“走班制”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和评价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阅读过程,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体验新知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也许有偏差,但它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獨立性和能动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此过程中创新的火花、独特的体验。

其次,注重肯定激励,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赏识是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催化剂,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教师对自己体验、收获的赞许,从中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向上探求。因此,教师在“走班制”阅读教学中要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适当的肯定。

再次,注重发展成长,动态评价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思想一直在成长,他们在阅读中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但是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教师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

在“走班制”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看时论,多读评论,了解社会国家大事,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并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拓展知识视野,真正让不同层级、不同兴趣的学生在“走班制”的阅读课堂中都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晓霞.简述“走班制”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

[2]冯 帮,彭娇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分层走班制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5)

[3]冯文全,吕瑞香.论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4]王文平.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3(5)

【作者简介】何晓虹(1978— ),梧州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个性阅读走班制网络资源
Algoblu发布NEV网络资源虚拟化平台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日语的现状及分析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基于网络资源的《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