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式主导备课和授课环节

2019-10-28 03:23汪明全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授课参与备课

汪明全

【摘 要】教学是以追求学生终身的发展为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参与课堂,仅仅体验教学的“听课”环节是不够的,必须体验教学的“备课”和“授课”环节,才真正的参与了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学生小组的密切合作,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即“经历、体验、探索”。

【关键词】合作;参与;备课;授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1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学生体驗教学的“备课”和“授课”环节,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知识更多的将是探究性知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在整个教与学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身去发现”。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的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环节中,如备课和授课,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应用,不仅能较好地理解新知识,还能迸发出一些让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在带班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以下是我本人的一些实践和所思。

一、备课环节中备学生备教材,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

班里一些同学上课不敢举手,每当老师问到他时,几秒钟之内说不出第一个字,憋得直冒汗,给他的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压抑,但并不代表他们在课外也是缩手缩脚的。有些同学反而在课外很积极、很投入,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激发探究兴趣,自由组成课题小组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我把本学期课程中内容比较简单的课题筛选出来,确定几个课题供同学选择。班上同学自由组合,每个小组再选择一个比较喜欢的课题,小组长总负责,每个成员都分配具体任务。

(二)尊重学生的思路,相信他们的动手能力

很快完成的课题有《电磁污染》、《噪音污染》、《睁开慧眼看网络》。

1.对课题的分析研究较深,思维比较严密,逻辑条理性很强,有很多知识在课本内容上都有所拓展,可见该组的组员在课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

2.“噪音污染调查报告”和“我们身边的噪音污染”内容,是该组成员周六去黄同学爸爸的建筑工地去调查,去罗同学家的小区走访过程中,记录了76件认为是噪音的事例,然后归类为交通噪音、建筑噪音、邻居产生的噪音和其他噪音,并且把每一类的百分比计算出来,分析成比例图,见图1:

二、授课环节的讲台,就是支持学生发展的平台

一个阶段选出一节课来,让已经跟老师一起备好课的小组,来给全班同学上课。学生自己备课,自己制作课件,自己给自己讲课,我坐在教室里只是一位普通的听课老师。把学生主导课堂,学生感到很新奇,很兴奋,听课、讲课的同学都很投入。对于一个简单的课题,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讲解、讨论和课件等形式是能够弄懂和掌握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一)学生会选择他们喜欢的课堂形式,气氛轻松活跃

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不一定喜欢,但是迫于无赖和压力,只好接受。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效果肯定不理想。现在把课堂完全的交给了学生自己,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形式,比如分小组进行辩论,分小组进行抢答等等。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睁开慧眼看网络》的一节课堂,课前两分钟我走进教室时,两为小老师就对我说:“老师,呆会上课时,我们是不是能够行使老师的权利对同学加分和减分?”我说当然可以,她俩高兴的说:“老师,你相信我们吧!但是现在我们还得对你保密,不告诉你我们呆会的课堂形式和活动,否则就没有神秘感了!”除了信任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相信你们!我支持你们!”这两位小老师在课题上花了五分钟让同学们填写了一个她们自己制作的《上网情况的调查表》,后来又花了十分钟对于上网的利弊这个是非问题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课堂形式多样,内容恰当合理,活动有趣有效果,吸引了同学。

课后学生对我说,这种辩论会的形式他们很喜欢,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地参与,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事理,也锻炼了合作与团结的精神。

(二)学生的参与程度极高,相互探讨效果好

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堂模式,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同学间相互探讨;学生质疑,小老师解答;小老师讲解,带动学生去思考学习,他们用自己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语言、特有的思维逻辑方式、特有的情感去相互间交换思想、交换知识,共同学习。

三、肯定学生的知识成果,欣赏其能力,相信其会做得更好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选择自己喜爱的课题,自由组合兴趣小组,走出校园去实践调查,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站在讲台上做了一次真正的老师。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难度,都凝结了学生的心血和汗水。不管他们的社会调查是否有说服力,课件做的是否科学美观,课堂讲解是否精彩,作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尊重和赞赏。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这些学生会更积极,会更有信心,对学科知识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教与学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戴维·奥苏贝尔(1918-)《教学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

[2]纪树和《现代教学方式改革走势新探》2002年.

猜你喜欢
授课参与备课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谈谈如何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