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麻黄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2019-10-30 23:06高越黄正德刘施李悦孙婉瑾胡晓雪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2期
关键词:麻黄

高越 黄正德 刘施 李悦 孙婉瑾 胡晓雪

[摘要] 目的 分析含麻黄中成药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及新药前期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麻黄方剂进行收集并整理,构建相关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频次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疾病证候、常用药物配伍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并对高频药对和高频证候进行深度分析。 结果 含麻黄方剂共284首,涉及中药589味。常用药物组合28个,主治疾病有9种,对3种高频疾病“咳嗽”“痹病”“哮病”进行药物组合分析,麻黄在不同组合药对中发挥作用相似,均有辛散温通的作用。 结论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麻黄方剂多具有化痰、止咳、祛风解表之功,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清晰;用药规律反映麻黄治疗不同疾病时配伍的特点,可为充分发挥麻黄方的功效以及临床科学处方提供依据。

[关键词] 麻黄;中药成方制剂;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组方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8(a)-012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rule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containing ephedra,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new drug. Method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V2.5) software, the ephedrine formula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 of Set Prescription was collected and sorted to construct a related database. Using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 and frequency statistics, the disease syndrome, common drug compatibility and prescription rul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high frequency drug compositions and high frequency syndromes were analyzed in depth. Results There were 284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ephedra, involving 589 flav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were 28 commonly used drug compositions, 9 kinds of main diseases. The drug compositions of three high-frequency diseases such as “cough”, “caries” and “shrub” were analyzed. Ephedra plays a similar role in different drug compositions, all had the effect of pungent divergence and warmly dredging. Conclusion Most of the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ephedra in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 of Set Prescription have the effects of dissipating phlegm, relieving cough and dispelling pathogenic wind for relieving superficies syndrome. The medica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 and the prescription is clear. The rule of medication reflects the compatibility of ephedra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which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fully utilizing the efficacy of ephedra prescription and clinical scientific prescription.

[Key words] Ephedra;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 of Set Prescrip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Prescription rul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是我国中药成方制剂的行业标准,共收录了21册,4000余种中成药制剂,为临床合理选择中成药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用药参考和用药依据。本文选择常用中药麻黄,对书中所记载的含麻黄中成药制剂進行挖掘、整理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总结疾病的中医治疗法则和规律,也可为中药新药制剂的研发提供研究依据。麻黄,来源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edra sinica Stapf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的草质茎[2],性温,味辛苦[3],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辛温发汗药。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4],又以东汉末年张仲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名方至今被医家沿用。陶弘景誉称其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本草纲目》载:“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5]《神农本草经》云:“止咳逆上气。”[6]本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深入挖掘并利用《中药成方制剂》中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其中含麻黄的方剂进行整理、挖掘、分析,对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进行分析,摸索用药规律,为中药麻黄临床合理使用及研发新用途提供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软件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2 方剂收集

遴选并整理《中药成方制剂》中所有含中药“麻黄”的方剂,共得到含麻黄的中药方剂284首。

1.3 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输入中药“麻黄”,利用“数据查询”的功能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284首。对所得的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中药的基本信息统计、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挖掘算法为该软件自带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7]。

2 结果

2.1 频次统计

2.1.1 症状统计  在284首含有麻黄的成方制剂中,分析出主治症状共73种,按使用频数统计出排列在前(频数≥10)的有9种疾病。如表1所示,含麻黄方剂治疗内科疾病和外伤疾病,如咳嗽、痹病较为多用;对哮病的治疗颇具特色,临床治疗哮病也常用到麻黄该味中药。故选擇咳嗽、痹病和哮病进行分析。

2.1.2 证候分析  含有麻黄的284首方剂,涉及到58种证候,其中频数较高(频数≥10)的证候有10种。由表2可知,麻黄主治风寒湿痹证,因其具有散寒通滞之功,吉益东洞《药征》谓其“旁治身疼骨节痛”。麻黄常配合其他中药治疗风寒湿邪凝滞筋骨证,如白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药物和乌头、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药物。麻黄具有宣肺平喘之功,对于咳喘有着良效。常配伍降气化痰的杏仁、射干等,使气机宣降合法,起到消痰下气平喘之功。

2.1.3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284首方剂涉及到589味中药,与麻黄配伍频率较高的有8味中药(频次≥70)。见表3。其中,麻黄常与止咳化痰药、祛风除湿药等联用,如甘草、苦杏仁、防风、桔梗、当归、羌活等中药进行临床配伍使用。含麻黄的284首方剂主治疾病证候多与寒邪咳喘、肺热咳喘、风寒湿痹等相关,而与麻黄联用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药味中,也多数具有化痰止咳、祛风解表、平喘利水、活血通络的功效。其中以化痰止咳药居多,说明在临床使用麻黄的中成药中最多的是采用麻黄的止咳化痰功效针对肺系疾病进行治疗。

2.2 基于关联分析Apriori算法组方规律分析

284首方剂共涉及589味中药,使用软件的数据分析模块,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含麻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及数据挖掘。分别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6”“72”“108”,支持度设置为10%、20%、30%(表示该药物组合至少有36、72、108首方剂中出现,占总处方数的10%、20%、30%),置信度为0.9。在支持度为20%时得到常用药物组合28个,其中2味药药物组合21个,3味药药物组合7个。见表4。图1表示在不同支持度下的网络化展示。在支持度为20%时,麻黄常与甘草、石膏、杏仁等合用,为《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加减。当支持度在30%时,核心组方凸显出来,配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当归、杏仁、羌活、防风,此组合基本为《宣明论方》中的防风汤加减。麻黄在其中既有发汗解表之效,同时也能散寒通滞,因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2.3 麻黄常用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举隅

从表1麻黄主治疾病中选择频次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疾病“咳嗽”“痹病”“哮病”进行分析,设置每个病种的支持度分别为20%、30%、40%,置信度 ≥0.9。运用“组方规律”功能制作不同支持度条件下药物组合网络图。

2.3.1 咳嗽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由图2可知,含麻黄方剂治疗咳嗽的120首方剂中,高频核心组合(支持度≥40%)为麻黄、杏仁、甘草、桔梗。此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三拗汤”加上辛开苦泄、开宣肺气、通利胸膈之桔梗。咳嗽多由外感六淫或内邪干肺导致气机不畅、肺失宣肃引起。三拗汤中麻黄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杏仁降气止咳,甘草清热解毒,配合桔梗使痰消气顺、肺气通畅,则咳喘自平。

2.3.2 痹病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由图3可知,含麻黄方剂治疗痹病的77首方剂中,高频核心组合(支持度≥40%)为:祛风除湿药,包括独活、羌活;消肿止痛药,包括乳香、没药、威灵仙;活血化瘀药,包括当归、牛膝;通络药,包括木瓜、川芎。痹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袭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引起肢体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疾病。治疗本病最高频核心组合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合《普济本事方》的木瓜煎加减,其中独活、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木瓜、乳香、没药舒筋活络,组成药物祛邪兼顾扶正,活血配合行气,颇能体会痹病的治疗要义。

2.3.3 哮病用药高频核心组合分析  由图4可知,含麻黄治疗哮病的方剂有15首,高频核心组合在支持度≥40%时,其核心药物得到凸显,为《伤寒论》中麻杏石甘汤加五味子、苏子和桔梗。哮病多由外邪触动伏痰而发作,其机制为痰气交搏、阻塞气道、肺失宣肃,祛痰利气为其治法。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化痰,一宣一降则气机调畅。石膏可制麻黄之辛温,炙甘草益气和中,协助调和寒热与气机。配伍五味子收敛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桔梗宣肺化痰、苏子降气平喘增强了麻黄、杏仁之化痰行气之功。对比咳嗽病,哮病的治疗核心药物增加了五味子、苏子。因哮病气机壅塞的征象更明显,气机失调的表现更突出,故更强调敛肺降气、调畅气机。

3 讨论

麻黄作为临床常用的中药品种,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等。麻黄的挥发油具有发汗、祛痰、解热等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可以平喘、利尿;黄酮有抗氧化作用,能延缓机体衰老[8-12]。

本研究中麻黄的主治疾病主要包括咳嗽、痹病、喘病、感冒、跌打损伤、哮病、风痱、偏枯、哮喘、头痛等,也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尤其在咳嗽、痹病和哮病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临床使用价值。麻黄临床使用极为广泛,研究显示该药味涵盖了73种中医疾病,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9种疾病,其组成的方剂涉及589味中药。常与止咳化痰药、祛风解表药、平喘药、祛风除湿药合用。但其使用频度最高的是止咳化痰药、祛风除湿药,如甘草、当归、杏仁、羌活、防风等,此组合可溯源至《宣明论方》中的防风汤加减。由此可见,含麻黄的中成药主要以止咳化痰、祛风除湿功效为主。

本研究从麻黄的主治疾病中选取咳嗽、痹病和哮病为例进行分析,咳嗽病和哮病均为肺系常见疾病。本研究发现咳嗽的基本方为“三拗汤”加桔梗,治疗哮病的基本方是麻杏石甘汤加五味子、苏子和桔梗,相比治疗咳嗽病的药物增加了敛肺降气之品。痹病性质为本虚标实,正气不足是其发病基础,故以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气血。咳嗽与哮病均有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因而均有宣肺平喘之麻黃,宣通肺气、载药上行的桔梗,以及降气止咳的杏仁。哮喘的致病条件为“膈有胶固之痰”,其发作时相比咳嗽病气机上逆的表现更明显。因此增加了苏子以降逆定喘、消痰润肠;而五味子与麻黄一散一收,既收敛耗散之肺气,又不致碍邪,增加二味药,降气平喘作用更彰。痹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外感寒邪为其主要病因之一。麻黄取其辛散温通的作用,散寒通痹,符合本病要义。说明同一味药物麻黄,通过配伍组方针对不同的疾病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因此加强中药的配伍研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成方是我国中医数千年来对临床实践中疾病的经验总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归纳统计,既能提高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也是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13-18]。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以纵横对比的方法及药物组合网络图展示中药药味在治疗不同病种下的组方特点,为临床提供有效用药依据,为新药研发[16]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S].198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20-321.

[3]  汪讱庵.本草易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10-211.

[4]  清·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40.

[5]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2版.王育杰,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9-830.

[6]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7.

[7]  李健,卢朋,唐士欢,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 24(2):254.

[8]  陆燕萍,刘佳丽,巩晓宇,等.麻黄药理作用及其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38-40.

[9]  丁丽丽,施松善,崔健,等.麻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0):1661-1664.

[10]  李苗,曾梦楠,张贝贝,等.麻黄水煎液及拆分组分对肾阳虚水肿大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 23(23):91-96.

[11]  马勇,徐暾海,徐海燕,等.麻黄研究进展[J].吉林医药,2008,28(10):777-779.

[12]  刘秀芳,丁辉,鲁珊,等.自拟射干麻黄汤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 15(36):109-112.

[13]  傅斌,彭建华,陈华,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的运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802-803.

[14]  李垠含,石岩.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研究中的运用初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8-9.

[15]  王雅楠,马悦,宋殿荣,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韩冰教授治疗月经过少用药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5,32(5):268-270.

[16]  戴水平,谢鸣.建立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系统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53(14):1230-1233.

[17]  赵鼎,彭欣,闫滨,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痰饮病辨治规律[J].西部中医药,2018,31(11):53-58.

[18]  Yang HJ,Shen D,Xu HY,et al. A new strategy in drug design of Chinese medicine:theory,method and techniques [J]. Chin J Integr Med,2012,18(11):803-806.

(收稿日期:2019-01-03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麻黄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
麻黄的本草考证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张仲景解表方剂中麻黄的用法用量初探
麻黄-杏仁药对成分-效应间变化规律
麻黄-五味子药对提取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风寒感冒喝麻黄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