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的研制

2019-11-02 01:31罗冬梅黄意蓉田逶巍曹丽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评量信度心率

罗冬梅,屈 莎,赵 星,黄意蓉,田逶巍,张 康,曹丽敏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2.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机关幼儿园,北京 100036)

学龄前阶段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养成运动习惯和形成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学龄前儿童(即3~6岁幼儿,简称幼儿)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本身的生长发育,更可决定其终身生活质量。许多研究均指出幼儿时期中到大强度的体育活动与其动作发展[1-2]、肥胖[3-4]、社会心理健康[5]和心血管健康[6-7]均存在相关性。因此,若能够及时了解与评价幼儿的体育活动水平,将可为其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调整及改进提供科学支撑,这也使得如何评价和保证幼儿时期体育活动水平成为研究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

一般认为体育活动包括频率、强度、时间、类型4个方面内容,其中幼儿活动频率、时间以及活动类型等均能被有效监控。但强度监测多以实验室条件进行,在幼儿中使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直接观察法、双标水法、心率检测仪和运动感应器等[8],难以进行大样本量数据的采集,给处于生命早期阶段的幼儿日常体育活动的科学组织和运动风险规避带来较大困难。量表或问卷等以其费用低、易操作、易接受等优点,成为国内外评估幼儿运动的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9]。国外一些研究者相继开发了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使用的体育活动评价量表,如Eston和Williams等推出的CERT主观体力感觉评分表[10]、Robertson等出版的OMNI量表[11],以及Eston等推出的CALER量表等[12]。在我国,关于幼儿身体活动强度评估量表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简便而有效的幼儿体育活动调查量表或问卷可供使用。考虑到幼儿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主要由教师和家长直接掌握实施,研制具有一定信效度、可供教师或家长对幼儿体育活动进行他评的量表至关重要。

因此,本研究依据幼儿生长发育理论及身心发育特点,运用运动人体科学与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手段,借鉴RPE和国外儿童活动强度量表的研究范式,拟研制出一套以幼儿主观表现的图画为主体、使图画与活动强度等级一一对应的、供教师或家长使用的《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以期帮助他们能够科学监测幼儿的体育活动过程,掌握活动强度,为合理安排幼儿的体育活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团队后期研发幼儿体育活动自评量表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某所一级一类幼儿园的158名大班幼儿进行《量表》一稿的检验,另选取27名大班幼儿进行《量表》二稿的检验,男女童的年龄和身高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1-表2)。

表1 《量表》一稿的受试者基本信息

注:与女童比较,*P<0.05,**P<0.01;表2同此

表2 《量表》二稿的受试者基本信息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方法 使用Polar Team2团队心率表监测幼儿活动中的心率变化。使用StayHealth公司的RT3三轴加速度计监测幼儿活动中的计数值Counts,并以15s的计数值反映活动强度的变化。另使用前期研究成果《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文字版)(表3)为本研究中图画版量表的设计提供维度参考,并辅助完成《量表》的研制。《量表》(文字版)最初由文献资料法和教师访谈法获得,后以评分者间一致性检验其信度,以专家评分、与Counts值对比检验其效度(评分者间信度Kendall’s Wa=0.631,P<0.01;内容效度I-CVI>0.78;校标效度P<0.01)。最终确定的《量表》(文字版)共有2个维度、8个条目,分别是情绪变化(第5、7条目)和外观表现,后者又可以分为出汗(第3、6条目)、呼吸(第1、4条目)和脸色(第2、8条目)3个子维度。每一条目采用李克特七级式量表呈现,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共7个选项,分别代表分值1、2、3、4、5、6、7。

最后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师在实际使用各版本《量表》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表3 《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文字版)

1.2.2 测试流程 首先根据《量表》(文字版)提供的维度依据,设计《量表》一稿。随后选取158名幼儿为其佩戴心率表与RT3三轴加速度计,进行体育活动的跟踪测试。课后请每班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在《量表》一稿中作出选择,并填写《量表》(文字版)。此外,请各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在使用《量表》一稿时的问题和建议。根据《量表》一稿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表现侧重点以及等级设置的合理性,结合教师意见,提出修改,形成量表二稿。再选取27名幼儿为其佩戴心率表,进行体育活动的跟踪测试。课后请一名教师与两名研究人员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在《量表》二稿中作出选择。通过信效度检验,确认二稿设计合理,定稿为量表终稿。

1.2.3 统计分析 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Kendall’s系数进行评分者间信度检验;选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量表的校标效度;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量表的区分效度。显著性水平定义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定义为P<0.01。

2 研究结果

根据前期成果《量表》(文字版)提供的维度依据,设计《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并经过反复检验修订,形成《量表》终稿。

2.1 《量表》一稿的设计与检验

2.1.1 《量表》一稿的初步设计 参考《量表》(文字版)维度,设计形成《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一稿。量表一稿的分级借鉴了RPE量表的7级语言描述等级[13],并且以男童脸部图画和颜色渐变的色块描述活动强度的递增。男童脸部设计包含情绪变化和外观表现两种维度,即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幼儿的情绪逐渐疲劳且外观表现逐渐变化(出汗量增多、脸色变红和呼吸变快)(图1)。

2.1.2 《量表》一稿的检验 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计算教师使用《量表》一稿对幼儿活动强度的评级与Counts、平均心率、《量表》(文字版)总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量表》一稿与《量表》(文字版)的相关性达到r=0.726,表明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然而,《量表》一稿与客观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表4)。同时为了分析对幼儿活动强度进行评价时《量表》图画的表现更应该强调哪些内容,计算《量表》一稿评级与《量表》(文字版)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后期图画中表现的侧重点。结果表明《量表》一稿与《量表》(文字版)各维度得分之间均显著相关(P<0.01),但与外在表现维度的相关性明显更高(表5)。

图1 《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一稿

表4 《量表》一稿与Counts、平均心率以及《量表》(文字版)总得分的相关性

表5 《量表》一稿与《量表》(文字版)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

最后,为确定《量表》一稿等级设置是否合理,研究考察了不同活动强度下各等级被选择的频率。本研究将幼儿平均心率分为120次/min以下(V1组)、120~140次/min(V2组)、140~160次/min(V3组)以及160次/min以上(V4组),共计4组,分别对应从较低到较高活动强度的不同等级[14-15],统计不同组别每一个等级被选择的次数占比(图2)。结果显示,随着心率增加,等级选择逐渐向大强度分布,但是等级3和等级4出现频率皆有反复,等级5和6出现频率较低,等级7无人选择。这主要是因为《量表》一稿等级过多,教师难以把握等级间的差别,并且较高等级中男童脸部图画的情绪变化会给教师带来幼儿丧失运动兴趣的负面信息。

2.1.3 《量表》一稿的教师反馈 整理教师对《量表》一稿的问题与建议如下:1)选项偏多,难以区分相邻选项间的差别;2)脸部图画的情绪变化会带来负面干扰信息;3)背景色块的颜色会干扰对呼吸等外观表现的分辨;4)建议增加对应的女童脸部图画,以增加量表的普适性。

图2 不同平均心率组别使用《量表》一稿各等级占比

2.1.4 《量表》一稿的修改策略 通过上述检验结果以及教师在使用中的反馈意见,决定对《量表》一稿作出如下修改:1)减少选项,使量表等级由7级变为6级;2)消除负面情绪的表现,改为随着活动强度的增大,情绪维持高涨的状态;3)以放置在幼儿脸部图画外面的不同颜色彩条示意活动强度的递增;4)增加女童脸部图画。

2.2 《量表》二稿的设计与检验

2.2.1 《量表》二稿的设计 根据《量表》一稿的修改策略,设计《量表》二稿如下(图3)。

图3 《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二稿

2.2.2 《量表》二稿的检验 首先使用Kendall’s系数分析量表的信度,3名评分者的评分结果一致,量表信度良好(表6)。随后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效标效度,显示3名评分者的评价结果与平均心率均显著相关(P<0.01),表明量表具有一定的效度(表7)。再按照幼儿心率将其分为V1、V2、V3和V4 4个等级,但因《量表》二稿的检验测试不包含室内活动,多为室外较大强度的活动,故未出现V1组。将3名评分者对同一名幼儿的评分求平均值,通过检验各心率组间的评分差异,分析《量表》二稿的区分效度(表8)。结果显示无论是在V2和V3组间(P<0.05)还是V3和V4组间(P<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最后通过统计不同活动强度下量表每一个等级被选择的频率,分析量表等级设置是否合理。结果显示,随着平均心率的增大选择项从等级1向等级6逐渐过渡(图4)。

表6 《量表》二稿的评分者信度检验

表7 《量表》二稿的校标效度检验

表8 《量表》二稿的区分效度检验

图4 不同平均心率组别使用《量表》二稿各等级占比

2.3 《量表》终稿的研制结果

2.3.1 《量表》终稿的确定 根据以上对量表二稿的信效度检验,得出量表二稿的评分者间信度、校标效度和区分效度均较好,等级设置合理。因此,将《量表》二稿确定为终稿。

2.3.2 《量表》终稿等级的初步划分 通过上述对量表等级设置的合理性分析(图4),发现量表的等级1和2都是随着活动强度的加大而频率越低,从等级3开始的选项都随着活动强度的加大而频率越高,这一点提示了等级2过渡到等级3的特别意义,它可能是标志教师判断较低活动强度与中等活动强度的分界点。其次,等级5和6出现频率过低,这主要是由于测试时已进入深秋,幼儿的活动强度普遍偏低,未出现较大强度的活动,因此提示等级5是标志教师判断大活动强度的分界点。基于此,在《量表》终稿中初步加入等级划分备注,以便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运用(图5)。

注:1-2等级代表较低强度活动;3-4等级代表中等强度活动;5-6等级代表较高强度活动

2.4 《量表》终稿的应用

在进行量表检验后,根据教学内容,将幼儿园教学分为室内安静上课、室内自由活动、户外体育课、户外自由活动以及体能课/课间操5种类型,将《量表》终稿应用于不同教学活动评价中,初步探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强度安排情况。

由图6结果可见,室内安静上课组的选择等级最集中,只出现了前两个等级,即此时幼儿活动强度较低;户外自由活动和体能课/课间操组多集中在等级2至等级4,表明这两种教学内容下幼儿活动强度尚可;户外体育课组的选择等级最分散,6个等级都有出现,表明该教学内容下幼儿的活动强度分布较平均;室内自由活动的选择等级也较分散,但未出现等级6,说明该教学内容的活动强度略低于户外体育课。

图6 不同教学活动使用《量表》终稿各等级占比

3 讨论

3.1 《量表》的研制策略

目前,关于感知体力消耗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即适用于成人的评级主观体力感觉概念(例如RPE量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便有学者将儿童主观体力感觉问题纳入他们的研究设计。Eston、Lamb认为,在过去的15年里,孩子的主观体力感觉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出现了更多更适宜的量表,均使用了更有意义的术语和符号[16]。其中,CERT量表基于最流行的儿童主观体力感觉尺度的措辞和结构进行设计,并且用孩子的语言将量表分为10级[17];OMNI则是量表包含10个等级,用4幅图片描绘了一名骑着自行车的儿童在爬坡的情景,随着等级升高,儿童骑车姿态和表情呈现出越来越疲劳的状态[18];CALER量表也分为10个等级,但是除等级和文字描述外,还加入了4幅图片,图片描绘了一个孩子在水平地面上骑着一辆拖着重物的自行车,随着负荷等级的增加,孩子所拖行的重物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孩子本身也呈现出越来越疲劳的身体姿态[19]。这些以图画形式呈现的量表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即国外这些儿童体育活动强度评价量表研制过程中所选取的受试者年龄都在7岁以上,在年龄更小的幼儿中是否适用仍有待研究,且国外这些量表的图画与可选等级并非一一对应,这就给评价者带来了较大困扰。因此,研制一份适用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尝试从科学实用的角度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并以方便教师使用为原则,编制了《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本量表以图画的形式包含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后的情绪、外在表现两个维度。通过多次试验,结合统计分析与逻辑判断,计算了量表的结果与其他客观指标的相关度,以及量表条目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结果对量表进行多次修订。从量表的前期准备到量表的初步形成再到最终量表的确立,研究以幼儿解剖学、生理学为指导,保证了量表最终的科学性;从幼教和幼儿角度出发而设计和修改,保证了量表在实际运用中的普适性;结合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设计实验,从幼儿园体育活动课出发,目的使最终的成果也运用到日常的幼儿园体育活动中。

本研究所研制的《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从最初的设计到确立最终版本,经历了多次检验与修改。由量表一稿的统计分析,可知量表一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不高;选项偏多,教师难以区分各选项间的差别;应排除情绪变化带来的负面干扰信息。此外,幼儿的各类体育活动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内。教师是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园内使用量表的情况反馈是量表修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发现量表一稿还存在应增加对应的女童脸部图画和背景色块的颜色会干扰呼吸等外观表现分辨的问题。

综合以上各个关键点,对他评量表主要做出了整体改变,如为更加受孩子喜欢的风格、幼儿脸部图画放置在不同颜色彩条的外面、由7个选项变为6个、增加女童图画以及消除负面情绪表现等方面的修改。最终经过检验,《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的信、效度满足量表研制的要求,条目合理,意义明确。

3.2 《量表》的评价

信度与效度不仅是研究设计中特别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评价研究设计质量乃至整个研究结果科学性水平的主要标准[20]。信度指研究方法、程序和结果的可重复性,以及一致性、稳定性程度。效度则是指一个测验实际能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的程度,用以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本研究从评分者信度、效标效度、区分效度的角度分析得到量表终稿的信度、效度良好。分析量表条目的合理性,一方面可以了解量表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指导使用者如何理解和使用本量表。

由于不具备重复测量的条件,本研究从评分者信度考验了传统测量理论的信度。评分者信度指的是多个评分者给相同被试评分时的一致性,目的是为了检测不同的评分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本研究在量表终稿检验期间,使用Kendall’s系数分析量表的信度,肯德尔和谐系数多运用于计算多个评分者对多个对象采用等级法记分时的信度系数[21]。由结果可知,3名评分者的评分不具有区分度,即量表的一致性良好,信度达到量表研制的标准。

同时,本研究在验证期间测量教师及研究人员对幼儿活动强度判断;为幼儿佩戴团队心率表,检测幼儿活动中的心率。心率监测能够用来评估人体运动强度,原理主要是基于心率与能耗具有很高的线性关系[22]。但相对于成年人,幼儿基础心率较高,且活动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若只关注心率变化值或峰值心率,则情绪波动会影响心率的变化,从而干扰对活动强度大小的判断[23]。因此,在评价幼儿活动强度时选择规避过大值和过小值的平均心率来衡量其体育活动量的大小。故本研究以幼儿活动的平均心率为校标,计算平均心率与主观判断的相关度来检验量表的效标效度。3名评分者的量表评价与幼儿平均心率的Spearman相关系数达到0.593,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因此《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可以实现由他人根据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幼儿的体育活动强度。

量表的使用方法多样,如何才能使得量表更具有区分效度也是本研究想要探讨的问题。区分效度是指量表能否测出目标状况微小改变的能力。若仅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无法检测细微、有实际意义的细微差别,便无法算作优秀的测评工具[24]。因此,本研究将3名评分者对同一名幼儿的评分求平均值,通过检验各心率组间的评分差异,分析《量表》的区分效度。结果显示在多人共同使用求评分平均值时,对不同幼儿的体育活动强度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即当综合多名研究人员或教师的评分时,判断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建议使用本量表时,可以多人同时评分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

3.3 《量表》的应用

由于幼儿自身的特殊性,进行大规模递增性负荷实验的可行性相对较低。虽然Robertson等人曾使用功率自行车评估OMNI量表的有效性[11],Utter等人使用跑步机评估量表对孩子活动强度评价的有效性[25],但这些研究的受试人群年龄较大,对幼儿来说难以实现,且很难保证研究的完成度和质量控制。因此,有学者就提出在幼儿自然间歇性活动模式下立足于分析评价工作模式设置的研究更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感觉量表的验证,这种立足于分析评价工作的模式在幼儿园中就是普通的活动课[26]。因此,本研究未特别限定幼儿的活动内容,即测量自然状态下幼儿园安排的活动课,以此评价幼儿在自然间歇性活动模式下的不同活动强度。

按教学内容将幼儿分为室内安静上课、室内自由活动、户外体育课、户外自由活动以及体能课/课间操5种活动组(其中室内安静上课包括以学习英语、数学、语文等文化课为目的带有情景游戏的室内课程),不同类型活动课后由教师对幼儿进行量表评价。由结果可知,幼儿户外活动强度均大于室内活动,即使幼儿园室内活动器材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室内活动仍无法达到户外活动的强度;当儿童进入户外环境,无论有无教师带领都能够达到较大的活动强度,因此为使幼儿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应鼓励保证一定量的户外活动时间。特别是幼儿园内开展的由专业体能老师带领的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课和课间操,对学龄前儿童的动员比较明显。在体能课和课间操中,儿童通过老师带领的热身活动,充分调动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使他们能够在有组织的活动中达到相对较大的活动强度。但是研究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何种组织形式的活动内容,幼儿能够达到中到大强度活动的比例仍相对较少。因此,建议教师结合《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增加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强度。

3.4 研究局限及展望

由于针对幼儿开展测试的难度和该年龄段活动强度划分标准的欠缺,本研究仅根据量表等级设置的合理性分析进行了各等级对应强度的初步划分。另外量表在研制过程中,均选取幼儿园大班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并未涉及中、小班幼儿。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对量表强度等级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明确,并检验其在更低年龄幼儿中的使用效果。

本研究中的幼儿体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成人的带领下进行的以趣味游戏为主的身体活动。结果显示通过他人评价来判断学龄前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强度大小这一思路是可行的,并且已研制了基于这种思路的评价量表,为幼儿园老师科学指导幼儿活动以及设计编排体育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现手段。而本研究所设计的量表为他评量表,国外研究者已设计并使用学龄儿童自评量表,也能够准确反映体育活动强度[11]。3~6岁幼儿能否完成自评?能否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幼儿体育活动强度?如果可以,则可能实现对幼儿体育活动强度更加准确、便捷的评估。因此,在《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的基础上研制符合我国幼儿认知水平的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自评量表,将是团队后期的另一研究方向。

4 结论

本研究研制出了《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强度他评量表》。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应用于幼儿日常体育活动强度的监测与评价。量表在多人共同使用求评分平均值时,对不同幼儿的体育活动强度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猜你喜欢
评量信度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离心率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问卷是否可信
——基于体育核心期刊论文(2010—2018年)的系统分析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探索取向的幼儿园主题墙评量研究
大学生积极自我量表初步编制
计算机辅助英语测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