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A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研究

2019-11-05 07:56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接收者归属感

□ 胡 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最近几年,学者在知识共享领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的应用场景进行研究,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知识特征明显的主体研究却较为匮乏。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产业之一,知识资源毫无疑问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资源之一。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出的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和知识共享障碍等问题可以看出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集体智慧提升企业创新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选择。

1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Wen-Bao Lin以台湾92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物质奖励和组织整合程度与知识共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组织结构的正规化程度和复杂性与知识共享呈显著负相关[1]。Hao-Fan Chumg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证明当员工体验到更大的幸福感时,他们的知识共享力度越大,所共享的知识不仅是他们的显性知识,还包括他们的隐性知识[2]。Marianne Kukko指出知识共享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从现有的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3]。钱春海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团队内共享心智模式对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团队成员间的共享心智模式、敬业度和外向性对知识分享具有正向效果[4]。为了更加全面地研究行为影响因素,学者Hui-Min Lai等将MOA理论应用于教师翻转课堂行为研究[5],Enrique Bigné等利用MOA理论研究用户网上购票意愿影响因素[6],国内学者甘春梅和王伟军以MOA视角为切入点阐述在线科研社区中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动机维度影响因素、机会维度影响因素、能力维度影响因素,并基于三个维度建立促进用户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的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7]。在结合以上文献基础上,本文将MOA理论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中,从动机维度、机会维度和能力维度探究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和共享意愿的主要因素。

1.1 动机维度分析

学者普遍认为,不论是知识提供主体还是知识接收主体,知识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性。Zhijun Yan等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了一种利益与成本知识共享模型,表明员工知识共享的收益包括自我价值感、成员的社会支持感和声誉提升[8]。Heo等将利他主义归类于行为内部动机中。将利他主义定义为愿意无偿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行为,并将员工的情绪作为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认为利他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9]。胡萍借鉴Triandis模型,认为归属感通过间接影响员工知识共享态度从而正向影响知识贡献影响[10]。霍亮基于元分析方法并认为互惠对知识共享态度会产生正向影响[11]。综合学者观点,本文认为知识共享动机包括利他主义、互惠、声誉和归属感。

1.2 机会维度分析

Sunita认为知识共享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就是组织文化,他指出组织内知识创造和团队学习的氛围是知识共享的前提[12]。张敏等认为当组织给予知识提供者的奖励预期达到个体的结果预期,知识提供者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从而提高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持积极态度[13]。Thanos Papadopoulos等提出了基于社会影响、技术接受、社会认知理论和个体因素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分享态度对知识分享意愿有正向影响[14]。储节旺和是沁认为技术保证是知识共享能够有效进行的前提,能够降低知识距离,拉近知识共享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联系[15]。因此,本文认为共享文化、共享激励、感知易用和技术稳定四个影响因子构成的知识共享机会对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都具有积极影响。

1.3 能力维度分析

Frederik Van Acker等证明分享知识的自我效能使得个体在分享行为和分享意愿上的一些差异[16]。王猛指出知识对接收者具备有用性,这将直接影响接收对共享者的评价[17]。Chien-Hsiang Chou等提出了知识采纳的理论模型,其中知识质量和来源可信度作为信息决定因素[18]。常亚平认为信息的时效性是衡量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信息的时效作用更加明显。对于知识共享能力,本文从自我效能、知识有用、知识可靠和知识时效四个因子进行了阐述。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动机、机会、能力三个维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包含在知识共享动机、技术&环境、能力子系统之中。由于知识源贯穿知识共享整个过程,因此,将知识也纳入模型中。为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系统进行简化理解,现构建MOA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简化模型,见图1。

图1 MOA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简图

2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建模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D)理论来源于美国教授福瑞斯特教授,最初被应用于工业动态学,后被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有学者创造性地将系统动力学和信息、知识共享领域相结合,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Yang Feng(2012)通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供应链信息共享进行建模,分析模型在不同变化参数下的仿真结果,证明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19]。为了使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模型逻辑符合实际情况、变量量化,根据前面MOA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知识共享动机子系统、能力子系统和技术&环境子系统的简化模型,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知识差距。即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方面,知识共享者的知识储备量高于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储备量,知识势能上存在差异,知识资源才能由共享者流向接收者。

假设2:知识共享者的共享意愿和知识储备量都会影响共享者的知识共享量。

假设3:由于假设1中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方面知识共享者知识储备大于接收者,因此,本文认为共享者在该领域或专业方面的学习能力大于接收者,遗忘量小于实施接收者。

假设4: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背景,库克理论提到创造性人才会在创造力达到顶峰后的一年逐渐下降,因此,这一年是创造性人才抓住知识共享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时间段,因此,这里假设仿真周期为12个月。

2.1 知识共享系统因果关系图

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共享系统中,知识损耗量、知识转化量和知识吸收量共同构成了员工的知识储备量。有了知识储备才能进行知识共享行为,这也是共享者共享能力的体现。企业技术&环境子系统由技术便捷性中的感知易用和技术稳定、共享环境中的共享文化和激励制度构成,分别影响知识共享者的贡献意愿和接收者的接收意愿。知识有用、知识可靠和知识时效是相对于知识接收者的感知评价而言,知识共享能力维度通过影响知识接收者的共享意愿间接刺激共享者的共享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因果关系图,见图2。

图2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因果关系图

2.2 知识共享系统流程图

由于因果关系图只能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反映各要素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程度,本文系统动力学建模利用VENSIM软件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流程图,见图3。本系统中,将知识共享者知识储备量、知识接收者知识储备量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量3个变量列为状态变量,将知识共享知识吸收量、知识共享者内化量、知识共享者知识损耗量、接收者知识吸收量、接收者知识内化量和接收者知识损耗量6个变量列为速率变量,另外包括13个辅助变量和7个常量。

图3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流程图

2.3 相关方程设定和参数说明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模型,由于模型变量较多,一部分变量参考已有成果并进行不断调试,一部分变量通过向专家咨询取值,对于一部分难以确定的常量变量采用先行带入模拟,然后根据结果进行不断调整。主要方程设置如下:

表1 主要方程设置

3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3.1 知识共享模型有效性分析

由图4可以看出,在1-12个月的知识共享模拟周期内,不论是知识共享者的知识内化量还是共享量,整体趋势都在呈上升阶段。

图4 知识共享系统共享者内化量、共享量仿真结果

在知识共享模拟前期,特别是在第1到5个月的时候,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可供流转的知识量较低,共享者虽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因为缺少知识吸收,并且还伴随知识吸收过程中的损耗,能够内化的知识数量较少。因此,在1-5个月员工提供的知识共享量较低。

从第6个月开始,员工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增加,自我效能不断提高。在时间的变化下,互惠和声誉对共享者共享动机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这使得共享者的共享动机值在不断提升。同时,企业共享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带给共享者感知上的易用,技术逐渐稳定使得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节,知识共享的氛围在不断浓厚,激励机制的不断改进也使得共享环境在逐渐发生变化。因为,知识可靠和知识有用是来源于知识本身的质量,因此,本文将其设置为常数,但是因为及时有效的知识能够得到成员的认可,因此,模型对知识时效设置了参数。知识共享环境对提升知识接收者的接收意愿具有积极作用,因为良好的共享氛围影响的不仅是共享者,共享能力通过反馈会提升共享者的贡献意愿。在接收者的学习能力和接收意愿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下,接收者的吸收量随着时间增长也在不断增加。

图5 知识共享系统接收者接收意愿、知识吸收量仿真结果

3.2 灵敏度分析

知识共享动机系统中主要受到利他主义、归属感、声誉和互惠变量的影响,但是由于互惠和声誉会受到时间参数的影响将其设置为变量,因此,对动机维度中的利他主义和归属感数值进行调整。其中,场景1是原参数设置;场景2将利他主义数值增至0.6,归属感数值调整至0.5;场景3将利他主义下调至0.15,归属感数值下调至0.125。调整后的模拟结果见图6。随着利他主义和归属感的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贡献量与原情景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动机中的影响因子数值增加对于知识共享意愿和共享行为的提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员工的利他主义和归属感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企业需要维持良好的共享氛围,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图6 知识共享系统灵敏度分析

场景4和5是对共享文化和激励制度数值的调整得出的仿真图。其中,场景4是将共享文化数值上升至0.4,激励制度数值上升至0.6;场景5则是分别将共享文化、激励制度数值下降至0.2和0.3。无论是做上升调整还是下降调整,曲线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特别是知识共享者的共享量,在共享文化和激励制度的氛围烘托下,共享者的共享意愿大幅提高,共享行为实施的时间提前了2个月。

知识共享能力系统中主要受到员工个人自我效能和接收者对共享者知识有用、可靠和时效性的影响。情景7中对知识有用性的数值下调至0.25,知识可靠性的数值下调至0.2,情景6则是分别上调至1和0.8。通过曲线走向可以看出,当影响因子数值进行调整时,模拟后期共享意愿变化较为明显,但是变化量远不如共享者知识共享量发生的变化。这说明知识共享能力维度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正相关关系,而和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很明显。

4 结论和建议

为了更好地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了解各变量对于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变化程度,本文在以MOA理论为视角探究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模拟知识共享过程,融合知识共享动机子系统、知识共享技术&环境(机会)子系统和知识共享能力系统,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系统,利用因果关系图表达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构建系统流图量化变量关系,最后,通过变量调节观察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量的变化程度,并发现知识共享能力子系统相关变量的调整对于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模拟周期中五月以前员工的知识共享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模拟期初期员工的知识储备量较低,自我效能不高,企业共享文化氛围不浓厚,激励制度不健全,技术平台功能没有满足感知易用和技术稳定性,员工共享的有用、可靠、时效性知识受到诸多限制,导致接收者接收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了知识共享量的增长。现提出以下建议:

①强化员工知识共享动机。主要包括帮助员工树立利他主义,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基于互惠和名誉提升知识共享者在组织者的荣誉感。长期的利他主义会使得共享者本人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支持和荣誉,并且当自己工作过程当中遇到了困难,需要寻求知识协助时,团队成员也会根据你的真实需求进行自我匹配,当符合要求时也会对共享者给予帮助。因此,员工首先需要树立利他主义,在团队中其他成员遇到问题时,自己对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感悟、技能可以及时帮助他人,这种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比物质利益刺激更加有效。

②完善知识共享机会支持。首先是要建立浓厚的共享文化氛围,配套完整的共享激励措施,知识共享文化能够制造出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氛围,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然后不断提升知识共享技术平台建设,提升用户使用的易用、稳定感知,无论是共享者还是接收者都能轻易操作,方便使用者浏览、发布、转发、收藏、沟通等行为;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对共享者的知识加以保护,提升平台的安全可靠性,保证共享者的知识隐私不被外传。

③提高知识共享能力。员工个人首先要加强知识储备,具备共享可靠、有用、时效知识的能力,企业技术平台要加强对知识的过滤和筛选,提升知识质量。员工共享能力的来源主要是一方面自身的知识储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在企业中的知识积累使其有信心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扮演自信的角色。提升员工效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员工自身途径,另外是企业途径。员工自身除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外,在工作过程对于学习要保持空杯心态,遇到问题时可以在团队向其他成员请教,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总结,面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时,通过帮助别人回答问题培养自信。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提高员工的知识储备量,员工也就更加有能力实施知识共享行为。企业方面要做的是帮助员工融入企业文化共享氛围,用激励制度提升员工的共享兴趣,另外,借助知识共享技术平台对员工的知识进行引流,接收者良好的知识接收反馈间接提升员工的共享效能。企业和员工的这种相互配合使得个体不断提高知识共享的能力。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接收者归属感
初探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可撤销用户动态更新广播加密方法的研究
口碑传播中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
论“斯密问题”中的自利动机和利他动机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