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感恩

2019-11-05 02:45马劲
教师·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会学习

马劲

摘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三个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感恩。一个人想要学会学习,就首先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其次要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科学精神;再次要学会相处,学会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大自然相处;最后要学会感恩,感恩师长、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感恩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需要从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两方面着手,树立自身的教育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北大学生时明确说道:“‘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必须善于终身发展;对于未来社会而言,则要求学生能顺应时代要求。

善于终身发展,关键就在于“学”。其中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而言,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核心素养的养成: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感恩。这三条既是核心素养,更是习惯养成。

为什么说这三个“学会”是育人的最核心素养呢?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文件中提出了“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的目标。为未来的新世界培养人是教育先行理念的表现,其中几个“学会”完全契合当今核心素养下的目标和要求,而核心素养的确立也恰恰着眼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这份文件提及的“新人”就是指一个完善的人,他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掌握研究与表达的工具,有良好的人与人沟通的能力,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培养自己,从而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其次,由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也需要人不断进行学习,“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所以人必须要学会学习。再次,由于社会关系的属性问题,人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必将服务于社会,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协作,需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学会相处,掌握相处的技巧就尤为重要。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认识自身成长需要的诸多因素,从而成就未来社会的完人。以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师长以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与人,并将以此传承和发展一个新世界,则是成为一个完善人的价值意义所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会学习、学会相处与学会感恩是做人最核心的素养。那么如何达到这三个核心目标呢?

一、学会学习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我们不断地通过新的技术来改变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活在更为便捷的同时又变得更为系统复杂。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复杂性的增加,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变革与社会变迁,终身学习的意识与学会学习的能力成为当代人完善自己的核心问题。

顾明远老师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内动力。学习兴趣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能促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向成长。为此,我们可以创设各种社团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开设基于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来激发与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比如,将学科与生活贯通,让学生在生活与群体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品质。

学会学习重要的一环是要学会思考,独立科学地思考才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语言是智人大脑发达、思考力增强的结果。人的独立思考带动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是因为我们有独到的见解与思考,才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与创造。那么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习惯呢?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是要让学生养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习惯。在一个学习内容或项目中,我们要尝试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引出问题的所有因素,结合自己与合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问题的存因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用这样的办法去验证效果,反思方法的得当与否,进而改进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次要学习思维科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例如,思维的形式、规律、方法等,它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诸如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分类、系统化、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指导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方法,也是处理人生问题的方法。当你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才不容易被环境左右;当你对事物有了深入的思考后,才会拥有宽广的眼界,清晰的解决问题思路以及高效的决策指导,思考会让你更具有智慧。

学会学习的关键助力是要掌握适应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技巧,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多已由前人总结出来,具有通法通性,以資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少走弯路,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各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要学会学习还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维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可以批判性地吸纳别人的好经验,还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些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身处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学会学习的新增长点,学生既要学会收集检索,也要学会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信息,更要具有多元理性的信息意识与批判质疑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优化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人进一步提升学习与工作效能。

二、学会相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能够独立存在于世界当中,整个社会协同发展才能走向更高的文明,因此相处之道就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核心能力。

要学会与人相处。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每一个人都处于社会当中,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分工协作为前提的,尊重、理解与守信应该成为我们与人相处的三个原则。一是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二是要理解他人,理解他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的判断与决定;三是要待人真诚守信,有契约精神,要与自己三观相近的人交朋友,与自己三观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并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课程》等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与课程中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

要学会与社会相处。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做一个键盘侠,而是要做一个社会发展的协作者和促进者。要引导学生清醒地看到社会的现状,培养学生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比如,在学校开展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活动,组建各种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社团。如学校创设志愿者服务团队,鼓励学生担任校园各项大型活动工作人员,使其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也可以与养老院结为对子,让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关爱老人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在为老人服务当中形成社会担当,学会对社会的友善回馈。

要学会与大自然相处。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校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实施中学生科技小课题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对流经城市的河流水土保持、水质、山林植被等作调查报告,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让人类与动物与自然和平相处。

三、学会感恩

要学会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是爱与责任的完美体现,感恩是人类道德的基石,学生应从感恩父母这个原点出发,不断扩大至家国天下,从而实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要感恩师长和亲朋。感恩父母,生我养我;感恩老师,教我知识;感恩亲朋,伴我成长。学校要从感恩原点出发,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深挖感恩教育内涵。例如,开展18岁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庆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等人为自己的付出与善意,并逐步建立知恩、感恩、报恩的三层意识。

要感恩社会。感恩社会为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提供的所有资源;要感恩祖国,感恩祖国为我们创造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并懂得尽己所能时时回馈,这是让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他人中心的关键环节。要感恩自然,要感恩自然无私地提供了优美的环境与资源,让保护爱护珍惜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感恩社会与感恩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必定是在活动中体验与生成,这恰与学会相处中课程设置、社团建立、活动组织相对应,则不一一赘述。

学校是培养人的,要培养具备中国核心素养的人,而这样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核心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感恩。人生是场马拉松,人生也从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学生应在人生路上学会相处、学会感恩、学会学习,永不放弃,毕竟一直在跑的人才能够跑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埃伦·兰格.专念学习力:打破7个扼杀创造力的学习神话[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Robert J.Sternberg,Louise Spear-Swerling. 思維教学

——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5]江正杰.《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7]陈玉琨.教育:培育美好人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马 劲.基于核心素养的“四知”课程体系建构及实践[J].新课程评论,2018(Z1):105-110.

猜你喜欢
学会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读法”的应用
关于高职高专文科(政法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