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娩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9-11-05 09:10张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自然分娩

张平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自然分娩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90例为对象,将其分为参照组(分娩后42d实施康复训练)和观察组(分娩后红色恶露清除干净,切口拆线且无疼痛,实施康复训练)。对比不同时期康复训练的效果。结果:护理观察组与参照组相对比,观察组病人夜尿次数少,盆底功能受损情况少,干预3个月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更优,数据经过检验,P<0.05。结论:自然分娩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有效改善病人盆底肌力恢复,减少盆底功能受损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自然分娩;不同时期;盆底康复训练;临床效果3

文章编号:WHR2019011091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natural childbirth. Methods: Ninety natural partur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8.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42 days after delivery) and observation group (red lochia cleared after delivery, incision dismantled without pain,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fewer nocturnal urine and less pelvic floor function damage. After three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recovery was better. The data were tested by difference, which satisfied P<0.05. Conclusion: Early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fter natural childbirt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Key words]Natural childbirth; Different periods;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linical effect

產后问题中盆底功能障碍是常见的病症,其多与产妇分娩妊娠过程中盆底功能损伤、支持结薄弱等因素存在联系,进而引起病人盆腔器官脱垂、功能障碍等问题,导致妇女的身心健康大大受损[1]。因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盆底康复,以收治的病人为对象,采取不同时期盆底康复训练,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0例自然分娩产妇,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45例,年龄22~36岁,平均(29.08±2.34)岁,孕周36~42周,平均(39.05±1.54)周;体质量50.56~68.89kg,平均(59.73±4.21)kg;观察组45例,年龄23~36岁,平均(29.56±2.37)岁,孕周37~42周,平均(39.43±1.58)周;体质量50.64~68.93kg,平均(59.79±4.26)kg,基础数据经过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年龄20~36岁;单胎妊娠;产前不具有肝肾、泌尿系统等疾病者;接受本研究前服用精神药物者;家属与病人全部熟知研究,对研究同意书自愿签署者;伦理委员会逐一对研究内容审核。

排除标准:多胎妊娠;具有精神意识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者;家属和病人不知情研究或知情不愿参与者;中途退出者。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分娩后42d开始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自病人红色恶露清除干净,会阴切口缝线拆除,无疼痛时实施盆底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方法:实施前,按照病人情况,合理制定康复训练方案。1)责任护士按照病人的情况,正确指导他们对盆底肌群进行有意识地收缩,训练部位主要以肛肌群为主,确保血液循环状态的良好循环,促进病人的尿控能力[2]。每次训练期间,鼓励病人主动训练,每次训练维持8s左右,重复训练20min,之后放松休息,每日训练2次,持续训练6周。训练期间结合病人的身体素质适量安排训练量、调整强度、持续时间。2)可采用不同器材型号的康复器,比如阴道哑铃,训练量由小到大,当训练超过10min且病人在大笑、跑步等状态下哑铃不脱出,可逐渐增加重量[3]。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用法国Phenix4治疗系统,按照治疗说明书实施电生理、盆底功能障碍生物反馈等训练,治疗期间确保责任护士在场,坚持训练3个月,每7d随访1次[3]。

1.3 观察指标

对干预3个月后产妇夜尿次数、盆底功能受损情况、盆底肌力恢复等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盆底功能受损由科室护士长及副主任统计发生事件;盆底肌力恢复按照盆底肌力评估标准评估,其中Ⅴ级和Ⅳ级表示病人的肌力恢复正常或者基本恢复正常,Ⅰ级表示仅限于纤维颤动,Ⅱ级表示收缩时间保持2s,收缩次数保持2次左右,Ⅲ级表示可完全收缩,抗力低,收缩时间保持3s左右,收缩次数增加至3次,Ⅳ级在Ⅲ级基础上,抗力提高,收缩时间延长,收缩次数增加,Ⅴ级表示收缩恢复正常,恢复持续性抗力,收缩时间与收缩次数正常[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对资料进行检验,其中夜尿次数用(±s)表示,用t检验;盆底功能受损情况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经过数据对比检验分析,若P<0.05,则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夜尿次数与盆底功能受损情况分析

观察组夜尿次数平均(1.25±0.35)次,对照组夜尿次数平均(2.25±0.64)次(t=9.1962,P=0.0000);观察组出现尿频尿急1例、腰骶酸痛1例,发生率为4.44%,对照组尿频尿急2例、阴道松弛3例、腰骶酸痛3例、阴道干涩2例,发生率为22.22%(χ2=6.1538,P=0.0131)。

2.2 盆底肌力恢复情况

观察组与参照组比较,观察组恢复正常率更高,数据经过差异分析,P<0.05。见表1。

3 讨论

自然分娩产妇在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病症的概率较高,严重时病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以往对此种现象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创伤大,经济费用高,致使预后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为了改善病人的盆底功能恢复效果应用盆底肌收缩力训练,对产后康复效果具有促进作用。现阶段临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手段以盆底手工康复、康复器、生物反馈、电生理等措施为主。引产后存在盆腔脏器脱垂等现象,病人虽然不适感反应少,但是不给予康复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痛苦不堪。与此同时,产后42d虽然是机体虚弱期,但是此时也是促进康复的最佳时间段。临床有关研究显示:欧美国家比较重视病人的产后2个月内的训练方法,我国则是以产后42d内康复训练为主[5]。因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在病人红色恶露清除干净,切口风险拆除且无疼痛时开展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病人康复器、康复训练法Kegel以及电生理等康复训练,使病人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朱铁梅等研究结果显示[5]:自然分娩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妇产后红色恶露清除,会阴切口拆线,疼痛感低后实施康复训练,病人夜尿次数评分低,综合肌力恢复情况良好,而本次实践结果显示:相对比对照组以往42d后普通康复训练,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有效改善减少病人夜尿次数,盆底功能受损情况少,盆底肌力恢复正常率高,数据经过检验,满足P<0.05。详情分析:对病人实施早期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期间,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向他们讲解治疗方案,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强治疗信心。与此同时,相对比产后42d康复,病人自恶露清除干净、会阴切口缝线拆除之日起开始锻炼,此时病人的各项功能恢复效果最佳,所以先从基础性康复训练着手,先实施肛周围肌群训练,确保肛周围血液循环正常,逐渐鼓励病人从被动训练转换为主动训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随着病人肛肌群的康复,可适度采用不同训练器配合康复锻炼,比如阴道哑铃,按照锻炼量由小到大的顺序实施,每次训练严格按照医嘱时间完成,如果病人康复锻炼期间哑铃不脱出,此时可适当增加锻炼力度,循序渐进改善病人的盆底肌功能,增强盆底肌收缩能力[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治疗,借助电流刺激,使病人的盆底肌肉出现被动性收缩改善,促使肌肉功能逐渐恢复,从而实现周围血液循环的效果,增强盆底肌力,并增强控尿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电刺激需要注意控制电流,以防刺激过度引起并发症,加重病情;同时生物反馈治疗期间,可借助电位探頭,通过电位信号观察,图像分辨,掌握病人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为病人性功能改善、尿失禁、脏器脱垂等减少奠定条件;对病人的身体状态是否符合康复训练进行观察,合理设计营养补充方案,让其身体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确保康复训练时拥有足够的体力。

综上所述,对自然分娩后产妇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病人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夜尿次数。

参考文献

[1] 梁红霞,谢玉丽,余凤.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6):25-27.

[2] 王慧丽,李小红,翁佳丽.阴道分娩产妇不同时间行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07):643-645.

[3] 罗丽琼.产后盆底康复的不同开始时间对女性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01):58-60.

[4]黄杰,胡孟彩,吴惠琰,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康复治疗最佳时期选择[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04):5-8.

[5] 朱铁梅,潘芳,高红菊,等.自然分娩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1):4357-4359.

[6] 林丽卿,孙蓬明.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7):2593-2594.

猜你喜欢
自然分娩
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导乐陪产质量及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
围产期综合护理对自然分娩的促进价值分析
疤痕子宫足月妊娠自然分娩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分析
藏西结合自然分娩模式初探
产前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的影响剖析
气囊仿生助产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应用
循证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观察
限制性会阴切开术在阴道分娩中应用研究
50例自然分娩产后出血预防与护理
孕期体重管理对围生期结局的影响